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应用护理工时进行护理人力调配方法及效果。[方法]以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医嘱平台为基础,建立护理工作量(以工时为单位)数据库,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原理,找出工时与人力配置关系,应用于病区月基础人力配置和日临时调配;病区护士长按工时预测实施前瞻性排班。[结果]利用护理工时进行人力调配后(2014年),较应用前(2013年)各病区间护士人均工时异常点减少,护士日人均工时提高(P0.01),护士日人均主动加班时间增加(P0.01),护士对人力调配满意度提升(P0.01),病人对护士主动服务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应用护理工时进行人力的动态调配,可使病区之间的护士人均工时达到均衡状态,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护士、病人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
张燕 《全科护理》2020,18(22):2879-2881
[目的]探讨排队论模型联合动态调配护理人员对提高门诊采血室工作效率、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采血室2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的方式对排队论模型联合动态调配护理人员管理模式进行总结,并与实施前(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排队论模型联合动态调配护理人员管理模式后门诊采血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门诊采血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病人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排队论模型联合动态调配护理人员,对门诊采血室进行科学计算和人员调配,能优化和提升门诊护理人员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缓解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升护理质量,缩短采血等待时间,提升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护理工作量点数统计软件,以护理工作量为依据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科学化,减少工作负荷的差异,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方法]开发与应用护理工作量点数统计软件,根据护士负荷点数,调配护理人员,为护理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果]不同护理单元之间护理人员个体负荷点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单元不同季节护理人员个体负荷点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护理人力资源适量调配,护理人员个体负荷点数差异减小,护理质量与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结论]应用护理工作量点数统计软件,客观评估了护理单元的人均工作量,为科学调配、适量配置、有效利用护理人员及保障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机动护士调配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优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本院选定的60名机动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机动护士库调配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和观察组(2018年9月-2019年8月),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调配;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机动护士调配系统进行调配,即护理部维护机动护士资源库、护士长新增和提交机动护士申请表、科护士长审核和调动机动护士、护理部启动全院层面人力调配、系统进行汇总统计功能。比较两组机动护士平均调配启动时 长及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共调配机动护士98人次,对照组共调配机动护士107人次,观察组平均调配启动时长为1.254±0.085小时,短于对照组的平均调配启动时长4.569±0.573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为90.82%,对照组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为8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借助信息技术对机动护士库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能有效节约机动护士调配启动时间、提高护士长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满意度,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效能,提高护理管理者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相关指标在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为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查阅临沂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内科系统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2017年内科系统全年的产出能力得分,根据产出能力得分对2018年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比较实施前后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安全、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根据DRGs产出能力得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后,2018年医院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高于实施前,医疗服务效率中时间效率指数较实施前降低,病区管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危重患者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方案满意度得分情况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36、3.367、-13.090、-14.665、-11.630、-10.005、-11.572、-13.941、-8.906;P<0.05)。结论医院内部以DRGs产能得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可以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条件下,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护理工作量评价结果合理配置和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并评价该措施的有效性。方法基于信息系统建立护理工作量评价体系,计算前一年度各临床病区的床均护理工作量;2014年起根据床均工作量差异给予不同比例的护士配置;连续监测并根据床均护理工作量的变化机动调配人力。评价该措施实施3年后的护理质量及护士对工作负荷的满意度变化。结果临床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得分有所提升,实施3年后护理质量均值为(99.87±0.05)分,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前护士对工作负荷的满意度得分为(2. 77±0. 48)分,低于常模(P0. 01),实施3年后工作负荷满意度为(3.04±0.50)分,较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护理工作量合理配置和调配护士人力,有利于提高临床病区护理质量及护士对工作负荷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科系统分层级护士配置及护理人力资源整合的有效性。[方法]在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儿科系统5个病房(普儿科、PICU、NICU、儿科急诊、儿保科)实行分层级护士配置,并进行儿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整合,将整合前后各护理单元护理人力数量、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护士负荷自评情况、病人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医院各护理质量检查排名及各护理单元护理成本进行比较。[结果]实行分层级护士配置前后,除PICU、NICU病人满意度和儿保科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儿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整合前后,除NICU护理人力成本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护理单元护士负荷自评得分、各护理单元成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系统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及护理资源整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提升护士职业生命质量,降低护士负荷自评分数,提高病人家属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及护理成本,从而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工时测定和护理分级的神经外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自行设计护理项目观察表,对神经外科6个专业组不同护理级别病人每人每日所需的护理工时进行测算,借助医院信息系统获取2018年各护理项目频次,计算神经外科各专业组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和理论床护比。[结果]神经外科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为127. 89 min,一级护理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为143. 78min,二级护理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为64. 33 min,平均床护比为1∶0. 53。肿瘤组、出血组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病人人均日直接护理时间、理论床护比居前2位;功能组最低。[结论]基于工时测定和护理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能科学、合理地配置临床护士人数;神经外科各专业组间护理工作量不同,所需配置床护比各异,应根据各专业组特点合理配置神经外科护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护理管理数据平台,探讨护理工作数和量统计分析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方法]基于HIS平台,建立护理工作项目的数和量(工时)基础数据库;导出2013年护理工作量,用Excel统计分析工作量的数和量排序,计算分类工时的构成比,并以病房为单位进行总工时、住院床日平均工时排序,用管制图分析2013年各病房的人均护理工时。[结果]护理工作数和量排序不同,全院的基础护理、危重护理、常规操作分别占总工时的55.24%、18.21%、26.55%;各病房全年总工时和住院床日平均工时成阶梯状递减;病房的人均工时管制图有3个科超出控制线的上限,5个科低于控制线的下限。[结论]可用计数法工作量建立质量控制指标监测和耗材物资管理信息模块;用护理工时建立护理人力管理模块,为护士层级配置、绩效分配、病房分类、质量评价、团队和个人评优提供决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质量环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手术室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54例护理人员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手术室实行质量环管理模式后的54例护理人员为实验组,对比2组护理人员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健康知识评分及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人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各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环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以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为理念,建立健全护理薪酬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在2年护理质控比较中,仅急救器材和药品管理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安全管理、基础护理质量、特、一级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管理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2.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病床护士配置比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阶段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依据——卫生部1978年所提出的1:0.4病床与护士比进行探讨与思考,针对国家劳动政策、休假制度调整使在岗护理人力减少;医学科学发展、护理服务内容拓宽,使护理工作量增加;专科患者病情程度、护理内容差异,使实际人力需求存在偏差等情况建议修订出台新的《医院编制原则》,调整护理人员总编制数;护理管理者在1:0.4基本配备的基础上动态调配人力资源;以实际护理工时准确评估不同专科所需配备护理人员数等,有效合理、有针对性的做好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机动护士信息化管理系统,探讨其在机动护士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基于智能化护理管理系统建立机动护士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护士排班系统相关联,数据共享,具备人力资源预警功能,借助于动态、便于查询的机动护士人员库,进行应急状态下人力资源的调配、管理。[结果]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充分利用,一次调配成功率得到提升,机动护士和护士长的满意度有所提高。[结论]机动护士信息化管理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保障临床护理质量和安全,提升护理管理者和机动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实施全方位优化管理法(OEC)管理模式对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士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NICU采用OEC管理模式,通过确定工作目标,将"日事日毕、事毕事清、日清日高"体系引入NICU临床护理工作中,落实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比较实施OEC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和护士满意度。[结果]在NICU实施OEC管理模式后,科室护理工作质量(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危重患儿护理、急救物品管理)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ICU实施OEC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和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科系统分层级护士配置及护理人力资源整合的有效性.[方法]在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儿科系统5个病房(普儿科、PICU、NICU、儿科急诊、儿保科)实行分层级护士配置,并进行儿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整合,将整合前后各护理单元护理人力数量、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护士负荷自评情况、病人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医院各护理质量检查排名及各护理单元护理成本进行比较.[结果]实行分层级护士配置前后,除PICU、NICU 病人满意度和儿保科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儿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整合前后,除NICU 护理人力成本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护理单元护士负荷自评得分、各护理单元成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系统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及护理资源整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提升护士职业生命质量,降低护士负荷自评分数,提高病人家属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及护理成本,从而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护理垂直管理体系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护理部对全院新护士长、护理人员、护师晋升主管护师前进行岗位轮换管理,并建立人力资源库和调配机制。结果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了患者压疮及一般差错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设计并使用软件,自动预警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实现信息化调配。方法选定反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指标,确定不同科室指标警戒线。通过软件关联HIS医嘱系统与HERP排班系统,自动预警提醒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结果护理部通过软件自动监测发现科室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成功率提高。2016年10-12月使用该软件自动监测发现护理人员配置不足52次,最快调配时间缩短至15 min,科室主动上报富余人员次数13次,调配成功率较2015年同期提高56%。结论该软件使护理管理者能实时掌握全院各科室护理工作量与护理人员配置状况,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动态调配,具有动态性,充分挖掘了护理人力资源潜力,提高了护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实现"全院护士一盘棋"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周秀梅  曾繁英 《全科护理》2020,18(9):1141-1144
[目的]探讨基于九型人格的个性化教育对泌尿外科护理带教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6月于医院泌尿外科实习的84名护理实习生,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给予基于九型人格的个性化带教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各项考核成绩及综合成绩评分和护理实习生满意度。[结果]带教前两组各项考核成绩及综合成绩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后,两组各项考核成绩及综合成绩评分较带教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考核成绩及综合成绩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实习生对观察组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实习生对授课时间的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九型人格的个性化教育带教模式的应用可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护理实习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脑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入住脑外科监护室的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的平均分床法来分配护理人员,观察组首先应用ICNSS量表评估护理工作量,护士长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比较两组病人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病人或家属对脑外科监护室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和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及离职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在脑外科监护室住院时间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88.9%vs 55.6%,P0.05),两组护士的离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NSS在评估脑外科监护室护理工作量并指导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优势,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及家属和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算养老机构辅助生活区护理人员工作量,确定该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方法 :参考前期专家咨询结果,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4年6月在北京市某养老机构辅助生活区工作的28名养老护理员和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工时测定法测算其护理工作量,并应用人力配置常用公式,计算该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结果 :通过工时测定法计算所得护理员日均直接护理时间多于日均间接护理时间(t=13.577,P=0.002),护士直接护理时间和间接护理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养老机构辅助生活区养老护理员、护士与老年人的实际配比分别为1.120∶1和0.120∶1,理想配比分别为0.495∶1和0.070∶1。结论 :应用工时测定法能够科学测算护理工作量,进而计算合理人力配置标准。目前养老机构辅助生活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偏高,可通过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界定护理人员工作范畴及合理分配直接和间接护理时间、适当减少护理人员数量等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