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呼吸系统疾病是宜昌市城区居民近 2 0年来主要死因之一 ,本文对 1978~ 1999年呼吸系统疾病作了深入分析 ,为降低呼吸系疾病死亡率、提高居民寿命提供客观依据。资料和方法由宜昌市卫生防疫站提供 1978~ 1999年死亡资料 ,人口资料来自公安部门 ,其主要死因采用ICD 9编码方法录入。结  果1 总死亡率和呼吸系疾病死亡率宜昌市城区居民 1978~ 1999年期间死于呼吸系疾病共5 40 8人 ,年死亡率为 5 7 62 /10万 ,其中男性死亡 2 897人 ,死亡率为 5 8 5 0 /10万 ,女性死亡 2 5 11人 ,死亡率为 5 6 63 /10万。随着全死因总死亡率的下降 ,呼吸…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的死因资料显示 ,宜昌市城区居民第一位死因是循环系疾病 ,而在循环系疾病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心脏病。了解和掌握其分布规律 ,可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降低心脏病死亡率 ,提高居民寿命。由宜昌市卫生防疫站提供 1995~1999年死亡资料 ,人口资料来自公安部门 ,其主要死因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9》编码方法录入。宜昌市城区居民 1995~ 1999年五年内死于心脏病共 1730人 ,年总死亡率为 0 .6 5‰ ,其中男性死亡 90 1人 ,死亡率为 0 .6 5‰ ,女性死亡 82 9人 ,死亡率为 0 .6 6‰。这五年随着全死因总死亡率的下降 ,心脏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伤害死亡在居民死因中占有较大比重。为掌握近年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变动趋势 ,对招远市 1998~2 0 0 0年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招远市 1998~ 2 0 0 0年居民死因资料来源于常规死亡报告 ,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ICD 9) ,标化死亡率按全国 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死因数据通过“招远市死因管理系统”软件处理。2 结果2 1 死亡率  1998~ 2 0 0 0年招远市居民累积死亡12 933人 ,年均死亡率为 74 9 0 3/ 10万 ,其中伤害死亡 1935人 ,年均死亡专率为 112 0 7/ 10万 ,标化死亡专率为 99 85 / 10万。伤害死亡人数占…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7城市1984—1995年传染病死亡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初期 ,传染病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随着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计划免疫工作和医疗保健措施的加强 ,传染病死亡呈大幅度下降。为进一步控制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依据 ,现将辽宁省 7城市 1984~ 1995年传染病死亡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人口与死亡概况辽宁省 7城市 1984~ 1995年累计年平均人口数 112 8625 16人 ,其中男性 5 72 73 83 6人 ,占 5 0 75 % ,女性 5 5 5 88680人 ,占 4 9 2 5 %。 12年间传染病死亡率为 10 60 /10万 ,其中男性为 14 0 1/10万 ,女性为 7 0 9/10万 ,性比值为 1 98。标化死亡率为 12 2 1/10万 ,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99919例,年均粗死亡率为658.6/10万,标化死亡率436.3/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549.4/10万)高于女性(334.0/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458.6/10万)高于城市(387.2/10万)(P〈0.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率分别为560.6/10万、50.9/10万和34.1/10万,分别占总死因的85.1%、7.7%和5.2%。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5岁以下幼儿死亡率最高是围生期疾病,占总死因的35.1%,5—14岁儿童首位死因是损伤和中毒(55.8%),15~59岁青壮年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38.1%),60岁及以上老年人首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44.5%)。居民平均寿命为75.5岁,每年各类疾病和损伤导致全省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估计为340.6万人年,男性207.9万人年,女性132.7万人年,城市142.6万人年,农村198.0万人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导致的YPLL分别为164.1、116.3、49.2万人年,分别占总死亡YPLL的48.2%、34.1%、14.4%。结论广东省居民死亡率较高,居民主要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慢性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征,为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广东省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包括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广东省12个县(区、市)居民死亡个案资料,采用“死亡原因调查表”及“死因推断量表”2种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广东省调查点2004-200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8170例,死亡率为251.6/10万(38170/15170945),占全死因的38.2%(38170/99919)。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102.1/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32.2/10万)高于女性(77.7/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110.7/10万)高于城市(83.1/10万)(P〈0.01);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88.5/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06.8/10万)高于女性(73.4/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89.5/10万)高于城市(87.0/10万)(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1),60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为1926.2/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主要以农林牧渔职业为主,占69.75%(26625/38170);文化程度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为主,占83.24%(31774/38170)。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广东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应重点加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尤其农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同时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基层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分析泰兴市 1998~ 2 0 0 0年居民死亡资料 ,结果表明 ,当地居民粗死亡率为 4 87.15 / 10万 ,标化死亡率为 394 .2 8/ 10万 ;前 5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中毒与损伤 ;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 ,为 195 .0 6 /万 ,标化死亡率为 15 4 .4 3/ 10万 ,占全部死因的 4 0 .0 4 % ;男性居民死亡率高于女性。表明以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已成为该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沂市 1996~ 1998年居民死因资料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市公安局 ,死因资料来源于市 1996~ 1998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 (ICD -9)进行。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期望寿命 ,PYLL统计方法计算寿命损失年 ,使用寿命为 1~ 69岁。结  果1 死因概况  1996~ 1998年 2 5个乡镇累计调查人数2 764 75 1人 ,死亡人口 16365人 ,总死亡率为 5 91 92 /10万 ,中国标化死亡率、世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 45 5 2 2 /10万、65 5 5 8/10万。2 死因构成及顺位 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脑血管…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城乡居民1975-2004年脑血管疾病死亡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辽宁省1975-2004年城乡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及健康危害变化。方法应用死亡率、死因构成和顺位、去死因寿命表、减寿年数及减寿率、死亡率差别等指标分析辽宁省1973-1975年,2002-2004年7城市市区、7县乡镇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结果脑血管疾病仍为城市居民第二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22.8%;县乡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上升为第一位死因,死因构成比由12.0%增加至27.7%。结论辽宁省城乡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上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已高于城市,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萧山区1987~2002年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死因及变化趋势的方向和强度。方法采用疾病监测点收集的心脑血管病死亡资料,分析主要疾病构成及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年龄标化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率。结果1987~2002年心脑血管病死亡是人群第2位的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2.96%)。16年间人群标化总死亡率呈显著下降水平(年均-0.7%),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有显著增加趋势(年均0.5%),心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1.6%),其中女性标化死亡率上升速度较男性快。结论心脑血管病为人群第2位死亡原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人群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宜昌市城区居民消化系疾病死亡情况 ,掌握其分布规律 ,降低消化系疾病死亡率 ,提高居民寿命 ,对近 2 2年来消化系疾病死因作了以下分析。1 材料和方法由宜昌市卫生防疫站提供 1978~ 1999年死亡资料 ,人口资料来自公安部门 ,其主要死因采用《国际疾病分类 ICD- 9》编码方法录入。2 结果2 .1 总死亡率和消化系疾病死亡率 宜昌市城区居民1978~ 1999年死于消化系疾病共 1737人 ,年死亡率为18.5 1/ 10万 ,其中男性死亡 10 33人 ,死亡率为 2 0 .86 / 10万 ,女性死亡 70 4人 ,死亡率为 15 .88/ 10万。这期间随着全死因总死亡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我市监测点居民死亡状况 ,找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现将 1995~ 1999年我市监测点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监测点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我市 8个乡、镇监测点(1995~ 1999年 )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报告单” ,由专职人员负责填写 ,死因分类和编码按国际疾病分类和编码进行 ,死因分析按卫生部死因统计软件进行。结  果1 年均总死亡率  1995~ 1999年共报告死亡 336 4人 ,年均死亡率为 6 46 79/ 10万 ,其中男性 1934人 ,年均死亡率72 7 13/ 10万 ;女性 1430人 ,年均死亡率 5 6 2 71/ 10万 ,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χ2 =5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性社区干预对社区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 1991年~ 2 0 0 0年的人群平均标化死亡率、平均标化死因别死亡率 ,并比较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结果 长沙市社区人群 10年标化死亡率 5 5 7 2 7/ 10万。死因顺位前五位分别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分别占总死因的 2 4 5 6 %、16 83%、15 6 6 %、13 71%和 6 33%。干预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干预组标化死亡率为 5 49 2 1/ 10万 ,对照组为 5 78 75 / 10万。其中干预组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干预组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为 115 72 / 10万 ,心脏病为 90 77/ 10万 ,对照组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为15 2 5 5 / 10万 ,心脏病为 10 4 0 4 / 10万。结论 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是长沙市社区居民的主要死因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性社区干预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 ,从而降低人群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招远市居民近年意外伤害死亡状况及变动趋势 ,借以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对招远市 1995~1997年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1 资料与方法死因资料来源于招远市常规全死因调查统计 ,人口资料由公安部门提供。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 (ICD 9)编码 ,标化死亡率按全国 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计算。全部数据均通过“死因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处理。2 结果与分析2 .1 死亡频度  1995~ 1997年我市共调查全死因累计人口为 172 6634人 ,死亡 12 933人 ,年均死亡率为74 9 0 3/10万 ,其中意外伤害死亡 1935人 ,年均死亡率为 112 0 7/10万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上海市金山区居民1997~2 0 0 1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为制定恶性肿瘤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 9)进行死因分类,统计分析主要死因死亡率、不同性别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结果 上海金山区1997~2 0 0 1年恶性肿瘤年平均死亡率为16 6 5 6 / 10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死因顺位近两年已跃居全死因的首位。恶性肿瘤死亡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 4 6 7% (4316 / 174 93)。男性居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死亡前三位的是肺癌、肝癌、食管癌;女性死亡前三位的是肝癌、肺癌、胃癌。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逐渐上升,尤以6 5岁以上上升明显。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恶性肿瘤的防制工作已刻不容缓,应加强一级预防及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降低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发生转移,居民健康水平提高,总死亡率下降,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引起死亡的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发生了变化.通过调查和监测,为了解我市居民三十多年来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为制定卫生防疫工作新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成都市不同年代几个健康指标统计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死因资料来自成都市五区两县死因报告点及全国肿瘤死亡回顾调查材料.1.2 人口资料来自成都市公安局.人口标准化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成都市人口构成比计算标化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金华市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掌握死亡谱,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2006-2012年金华市3个省级死因监测点(婺城区、东阳市、武义县)死亡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根本死因编码与分类,以2000年标准人口构成进行率的标化,用死亡率、死亡构成比和顺位等指标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2年金华市居民总死亡率为627.3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9.02/10万,前5位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占全死亡原因的84.67%.平均期望寿命为76.74岁.结论:慢性病和伤害是该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应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地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居民死亡谱及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减寿年数和平均预期寿命。结果 2011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居民粗死亡率为658.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9.21/10万;其中男性居民粗死亡率为849.39/10万,标化死亡率为755/10万;女性居民粗死亡率为465.8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7.05/10万。婴儿死亡率为14.25‰。2011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4.2岁,男性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1岁,女性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7.2岁。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居全部死因的首位,标化死亡率远远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恶性肿瘤居第二位,标化死亡率接近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减寿年数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位。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对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居民健康影响很大,应针对该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及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减少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9.
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历下区各疾病监测点每年的死亡登记卡 ,每年年终进行全年居民死亡漏报调查 ,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 ICD— 9标准进行 ,人口资料由公安部门提供。2 结果2 .1 全死因概况  1995~ 1999年监测点累计监测人口880 0 98人 ,其中男性 45 5 2 6 4人 ,女性 42 4834人 ,性比值1.0 7∶ 1。五年总死亡 44 87人 ,年均粗死亡率 5 0 9.83/ 10万 ,其中男性死亡 2 42 6人 ,死亡率 5 32 .88/ 10万 ,女性死亡 2 0 6 1人 ,死亡率 485 .13/ 10万。2 .2 各年龄组死亡率趋势 除 0~岁组死亡率较高外 ,从 5~岁组开始随着人群年龄的增…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濉溪县居民的死因特点,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对濉溪县2013年死亡居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濉溪县共网络报告死亡5 557人,总死亡率为517.66/10万,标化死亡率505.02/10万,男女死亡率分别为591.22/10万、435.38/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86.40%。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占94.76%。男女居民前5位死因相同,但顺位有所不同。不同年龄人群的主要死因不同。潜在寿命损失(PYLL)前5位分别为伤害、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标化平均潜在寿命损失(S·AYLL)分别为32.25年、16.78年、12.31年、10.49年、20.91年。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濉溪县的疾病控制重点,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