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09例神经管缺陷围产儿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1998~2003年期间辽宁省围产儿神经管缺陷(NTDs)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结果:辽宁省累计NTDs发生率9.99/万,其中男性6.95/万,女性13.15/万,城市5.96/万,农村17.35/万。无脑畸形发生率6年下降73.19%。母龄别发生率为25~29岁组发生率最低;孕妇末次月经在8、9月时出生的男性NTDs高发。NTDs围产儿早产占51.78%,低出生体重占46.92%,围产期病死率为75.08%。结论:辽宁省围产儿NTDs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男性NTDs发生有季节性流行趋势。NTDs儿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加强药物预防、科普宣教和产前诊断是降低其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309例神经管缺陷围产儿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1998~2003年期间辽宁省围产儿神经管缺陷(NTDs)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结果辽宁省累计NTDs发生率9.99/万,其中男性6.95/万,女性13.15/万,城市5.96/万,农村17.35/万.无脑畸形发生率6年下降73.19%.母龄别发生率为25~29岁组发生率最低;孕妇末次月经在8、9月时出生的男性NTDs高发.NTDs围产儿早产占51.78%,低出生体重占46.92%,围产期病死率为75.08%.结论辽宁省围产儿NTDs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男性NTDs发生有季节性流行趋势.NTDs儿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加强药物预防、科普宣教和产前诊断是降低其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7 - 2016年河南省神经管缺陷(NTDs)的发生率变化,为制定神经管缺陷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中国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方案对2007 - 2016年河南省75家监测医院出生(包括引产)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对监测所得的神经管缺陷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 - 2016年河南省75所监测医院共监测围产儿2 285 027人,NTDs 2 145例,NTDs总发生率9.39/万,其中无脑畸形、脊柱裂、脑膨出的总发生率分别为2.70/万、5.27/万和1.41/万。NTDs年度发生率从2007年的15.60/万下降到2016年的6.98/万,降幅达55.26%(χ2 = 12.513, P<0.001)。NTDs在孕28周前检出的比例由2007年的30.08%上升到2016年的78.87%(χ2 = 14.038, P<0.001)。NTDs总发生率女性(9.27/万)高于男性(8.16/万)(χ2 = 8.047,P = 0.005),乡村(9.80/万)高于城镇(8.65/万)(χ2 = 7.343,P = 0.007),产妇年龄<20岁组NTDs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35岁组,25~29岁组最低,呈“U”形分布。结论 河南省神经管缺陷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脊柱裂是最主要的神经管缺陷类型。  相似文献   

4.
1996~2000年全国神经管缺陷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目的:利用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国产儿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3种神经管缺陷(NT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共收集围产儿2218616列;神经管缺陷儿2873例。中国人围产儿NTDs总发生率为12.95/万,其中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的发生率分别为5.02/万,6.30/万和1.64/万,总的NTDs和无脑畸形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男性NTDs发生率为9.75/万,女性的15.96/万,城市为7.76/万,农村为25.20/万,北方为19.90/万,南方为5.81/万,母龄别发生率在<20岁和>30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NTDs围产儿早产占50.9%,低出生体重占50.6%,围产期病死率为77.8%。结论:中国围产儿NTDs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高于其他国家同期水平。神经管缺陷儿出生素质差,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加强预防和产前诊断是降低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1996-2005年郑州市围产儿神经管缺损(neural tube defects,NT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医院监测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孕满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中NTDs的发生情况,分别按年份、围产儿性别、产妇户口所在地(城/乡)、产妇年龄计算其发生率.共监测围产儿162 074名,全市同期出生围产儿496 203名,监测比例为32.66%.结果 NTDs 238例,总发生率为14.68/万,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NTDs的发生率乡村为29.28/万,城镇为9.63/万;女性为17.74/万,男性为11.42/万;产妇年龄别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52,P=0.000),<20岁和≥35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其发生率分别为53.76/万和21.74/万.结论 郑州市NTDs发生率乡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10年间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钟新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69-1370
目的: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及“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要求,对太原市10个县(市、区)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在我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中全面开展医院和家庭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围产儿30 416例,其中出生缺陷儿40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4.47/万;出生缺陷儿中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为46.03/万,占出生缺陷儿的34.23%。围产儿死亡387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2.72‰。出生缺陷各系统畸形顺位仍以中枢神经系统最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乡村高于城镇(P<0.01)。结论: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开展产前诊断十分必要,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妇女孕28周前终止妊娠对神经管缺陷(NTDs)总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2004-2010年山西省太谷和平定县进行以体表缺陷为主的出生缺陷监测,计算孕28周前、后(围产儿)和NTDs总患病率,分析其变化趋势并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孕28周前因产前诊断引产的NTDs病例数及构成.结果 2004-2010年太谷和平定县共监测围产儿52366名,其中NTDs患儿485例,总患病率为92.6/万;NTDs总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孕28周前NTDs患病率为60.9/万,围产儿中NTDs患病率为31.7/万,因此,两县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到的NTDs患病率比NTDs真实患病率低估66.0%.近年两县孕28周后监测到的NTDs病例数在NTDs总病例数中的构成比占40.0%左右.结论 基于围产儿的出生缺陷监测,低估了人群中NTDs的真实患病率,无脑缺陷更严重.建议改进目前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将任何孕周因产前诊断出生缺陷而引产的病例纳入监测范畴.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1997~200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1997年以来,我市在10个县(市、区)的94所医院进行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监测.至2003年,共监测围产儿187 492例,出生缺陷儿2 46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1.31/万.其中神经管畸形(NTD)881例,NTD发生率为46.99/万,占出生缺陷的35.78%.围产儿死亡2 505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3.36‰.出生缺陷畸形的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出生缺陷儿有53.57%存活,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34.75倍.孕28周前引产的出生缺陷儿88.12%依靠B超诊断.因此采用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高春凤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6):3663-3665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可疑危险因素,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减少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出生缺陷监测中心要求对2005~2008年长春地区53家医院出生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①53家医院共监测围产儿184 571例,其中出生缺陷1 65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89.884/万,围产儿死亡1 935例,死亡率104.837/万。②孕母年龄35岁及以上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8.837/万,高于其他年龄段。结论:加强孕前保健宣传和产前筛查,避免和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神经管缺陷变化趋势,评价一二级预防出生缺陷干预效果。方法:利用1996~2011年辽宁省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到的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及孕28周前出生缺陷儿。结果:共收集围产儿1 292 669例,围产期神经管缺陷儿983例,2011年孕28周前神经管缺陷140例;围产儿总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为7.6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2009年农村神经管缺陷发生率高于城镇,是城镇的2.23倍;2010~2011年城乡神经管缺陷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011年无脑畸形、脊柱裂和脑膨出3种畸形经超声产前诊断并终止妊娠的平均孕周分别为19.8、25.9和21.5周;2011年186例神经管缺陷,140例在孕28周前诊断并终止妊娠(占75.27%),早期新生儿中的神经管缺陷11例,仅占5.91%。结论:辽宁省超声产前诊断水平显著提高,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增补小剂量叶酸以及孕中期超声筛查等一二级干预措施是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提高城市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2-2010年山东省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s) 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 周至生后7 d的围产儿,对2002-2010年全省17市出生缺陷监测网监测的642 282 例围产儿,242 例NTDs 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NTDs 发生率由2002年6.8/万下降到2010年的2.1/万,9 年下降了69.1%,年下降率13.7%,农村 NTDs 下降幅度为75%,城市为61.1% ;脊柱裂、脑膨出发生率分别下降了70.8% 、80.0%。 【结论】 山东NTDs 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农村下降幅度大于城市;脊柱裂、脑膨出发生率下降较快,进一步加强预防和产前诊断是降低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出生缺陷监测是动态观察出生缺陷发生的消长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为制订妇幼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兰州市城关区2011—2017年"围产儿数季报表"、"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信息数据,整理描述出生缺陷的发生、诊断和转归情况。结果 2011—2017年兰州市城关区医院监测围产儿共100 848例,出生缺陷2 07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63.09/万增加至264.51/万,增加了62.19%,总体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顺位前五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76.35/万)、唇裂合并腭裂(7.17/万)、多指(趾)(6.68/万)、唇裂(4.38/万)和先天性脑积水(2.85/万),前五位缺陷占总出生缺陷的55.56%。结论兰州市城关区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先天性心脏病和唇腭裂是最主要的出生缺陷。持续推进农村增补叶酸项目,提高高龄妇女的保健意识,避免危险因素暴露,推进产前筛查和诊断的覆盖率是降低出生缺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珠海市2010至2015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珠海市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出生缺陷监测中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珠海市2010至2015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平均发生率为52.11/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2 296 751.99,P<0.01);合并其他类型出生畸形占8.65%(78/902),以染色体异常、肾脏畸形为主;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络氏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分列先天性心脏病分类前五位;产前诊断率占9.53%(86/902);不同患儿性别、常住地、母亲年龄段间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9、9.74、14.30,均P<0.05).结论 2010至2015年珠海市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利用已完善的妇幼保健网络,广泛持久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新生儿保健,有助于降低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马鞍山市1997~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出生缺陷发生的状况,寻求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措施。方法对马鞍山市1997—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7~2006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6.24‰,不同围产儿性别、孕母年龄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依次为总唇腭裂、多指(趾)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短缩畸形、外耳及其他畸形等。结论马鞍山市属于出生缺陷低发地区,居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今后应加强产前诊断等三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陕西省出生缺陷的发生水平及分布特征,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0年在陕西省25家监测医院出生的孕28周至生后7 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 【结果】 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17.8/104,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χ2=16.81,P<0.01)。前五位缺陷类型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χ2=8.58,P<0.01)。农村发生率高于城镇(χ2=70.72,P<0.01)。单发缺陷占缺陷总数的83.5%。通过超声诊断的病例占52.2%,通过临床诊断的病例占45.9%。产前诊断率为48.1%。围产儿死亡率为8.3‰,呈逐年下降趋势(χ2=6.91,P<0.01)。五年来缺陷儿死亡率高于非缺陷儿死亡率,死亡围产儿的缺陷发生率也高于非缺陷发生率。 【结论】 陕西省2006-2010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降低缺陷发生率的工作重点仍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工作,不断提高各监测点的产前诊断能力,从而降低本地区的缺陷发生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围产儿腹裂畸形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法收集资料,利用趋势x2检验对1996-2007年中国围产儿腹裂畸形患病率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泊松回归模型对几个主要影响腹裂围产儿分布的因素进行危险度分析.结果 共监测新生儿6 308 594例,其中腹裂畸形1601例,总患病率为2.54/万,12年内没有显著增长趋势.城乡、男女及孕产妇不同年龄组之间患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市患病率(1.91/万)低于农村(3.87/万),男性患病率(2.20/万)低于女性(2.62/万),孕产妇年龄<20岁组患病率(10.38/万)高于其他各年龄组患病率.城市腹裂畸形患病率低于农村(RR=0.58);男性腹裂畸形患病率低于女性(RR=0.76);孕产妇年龄<20岁组围产儿腹裂患病率是30~34岁组的11.43倍(RR=11.432).结论 1996-2007年中国围产儿腹裂患病率没有显著增长,但在性别、城乡及产妇年龄之间存在差异.年龄<20岁的产妇生育腹裂胎儿的危险性最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its secular trends of gastroschisis in Chinese perinatal infants.Methods Data on perinatal infants was collected at hospitals under surveillance program in Chinese Birth Defects Monitoring Network from 1996 to 2007.Data on incidence,trend and related factors of gastroschisis in perinatal infants were carried out.Both x2 test and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idential areas,sex and maternal age.Both x2 trends test and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trends.Results A total of 6 308 594 perinatal infants were monitored during 1996-2007,including 1601 infants with gastroschisis to show the incidence as 2.54 per 10 000 births.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gastroschisis in China did not change remarkably during the period of our research.The incidence rates of gastroschisi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etween different sex and different maternal age groups.The incidence of gastroschisis was lower in urban area than in rural area (RR=0.58) and lower in female fetuses than in male fetuses (RR=0.76),highest in the group younger than 20 years of age,which was 11.43 times than incidence of the 30-34 age group (RR=11.432).Conclusion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gastroschisis in China did not show remarkable change during 1996-2007 but the incidence of gastroschisis a bit increased in the area of study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een in different sex,regions and maternal age groups.Mothers aged younger than 20 years old appeared to be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the occurrence of gastroschi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住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寻找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厦门分中心住院围产儿13 898例中发生出生缺陷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出生缺陷构成状况、孕妇多种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间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厦门分中心住院患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2.45‰(312/13 898)。出生缺陷按不同组织器官及部位划分,位于前5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四肢畸形、肾脏发育异常、尿道下裂、颌面部畸形。结论:大力实施围产期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工作,积极开展围产保健、避免早孕期高危因素的暴露、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1998~2006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的特点与变化趋势,探讨进一步降低广西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广西监测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死亡孕产妇的一般背景特征、孕产保健服务利用、死亡原因等情况,并采用多分类无序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孕产妇死亡地点的危险因素。结果:1999~2006年广西监测地区MMR从54.07/10万下降到28.92/10万,从1998~2006年居住在山区的、文盲、年人均收入少于1000元的、没有做过产前检查的死亡孕产妇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死亡孕产妇中由家庭接生员接生的、在家中分娩的、在家中死亡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孕产妇死亡的前二位死因是产科出血和羊水栓塞,产科出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5)。多因素分析说明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居住在山区、少数民族、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的孕产妇和经产妇死在家中的可能性大(P<0.05)。结论:广西母婴安全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并减少了孕产妇死亡。进一步减少孕产妇死亡的政策干预重点人群应是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居住在山区、少数民族、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的孕产妇和经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