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目的 :探讨512层螺旋CT第2代追踪冻结技术(SSF2)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与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AD-RAD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42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数据行SSF2算法校正重建与标准重建,比较不同重建方式下图像质量评分、密度、噪声及SNR差异。通过SSF2分析患者的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CT-FFR值、CACS及狭窄程度,分析CT-FFR、CACS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SSF2重建与标准重建比较,图像质量评分更高、噪声更低、SNR更好(均P<0.05)。2名医师对SSF2重建图像质量评判的一致性较好(K=0.848,P<0.001)。左前降支中段、左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中度以上狭窄占比均较高。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以混合斑块占比较高。左前降支重度钙化、左旋支无钙化及右冠状动脉轻度钙化占比均较高。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的CAD-RADS评分与CACS均呈中度正相关(r=0.519,0.554,0....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钙化超高速CT检查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超高速CT(UFCT)所见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50%)之间的关系,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评价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材料与方法:9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年龄在27~72岁之间(平均年龄58.5岁),其中男81例,女9例。所有患者均行UFCT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检查时间间隔不逾1个月。UFCT扫描采用单层心电门控触发成像,扫描时间为100毫秒,层厚为3mm。钙化灶定义为CT值>130HU且面积>1mm2者,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常规方法。将UFCT所见钙化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并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60支发现钙化的血管中,74%有冠状动脉狭窄(>50%),154支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中,77%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年轻组与老年组相比,冠状动脉钙化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较低而特异性较高。钙化在前降支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结论:超高速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简便易行,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广泛用于临床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5岁。间断心前区疼痛2天,自诉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为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CTA表现: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钙化,前降支上段轻度狭窄;左肺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探讨无症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改变,并通过对比超声心动图,探讨DSCT在评价左心功能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DSCTA检查患者80例(无症状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40例),对比分析2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支数目及钙化积分,以及DSCT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射血分数(EF)值。结果:无症状糖尿病组2支、3支病变数及钙化例数均多于非糖尿病组,而单支病变数少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DSCT所测无症状糖尿病组的EDV及ESV值大于非糖尿病组,而EF值小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DSCT所测左心功能各项指标(EDV、ESV、EF)与超声心动图所测数值相关性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无症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广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心功能出现一定程度降低;DSCT能早期发现无症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功能改变,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52岁。反复胸闷、胸痛10余年,加重2年。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无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 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CTA)检查:右冠状动脉增粗,近段直径约0.67 cm,右冠状动脉左室后支走行扭曲,最宽处直径约1.0 cm;心大静脉增粗,冠状静脉窦瘤样扩张,最大直径约1.7 cm,与右冠状动脉左室后支间可见交通,瘘口直径约0.6 cm (图1,2);左前降支中段长约0.3 cm 钙化斑块,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冠状动脉 CTA 诊断:右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收集30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而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的病例的资料,由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前降支MB。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结果:在300例受检对象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74例(24.7%,74/300)。MB组与非MB组前降支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5%与31.3%,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4.1%与45.1%,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8.4%与44.6%,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0;P=0.18;P=0.97)。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对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CT值与斑块性质及所在分支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入组管腔轻-中度狭窄的患者178例(疾病组),管腔无狭窄的106例(对照组),测量疾病组中不同冠状动脉分支中、不同性质斑块与同支正常区域的PCAT的CT值,并测量所有病例的心外膜脂肪(EAT)及左胸壁皮下脂肪CT值。结果 疾病组较对照组平均年龄大,平均心率快,高血压的发生率高,EAT及左胸壁皮下脂肪CT值较高(P<0.05)。对比各性质斑块、各冠状动脉分支斑块与同支正常区域PCAT的CT值,发现部分钙化、非钙化斑块PCAT的CT值对比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RCA)斑块、左主干-左前降支(LM-LAD)斑块PCAT的CT值对比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斑块性质及冠状动脉分支部位对斑块PCAT的CT值的影响,发现钙化斑块PCAT的CT值较部分钙化及非钙化斑块PCAT的CT值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分支部位对斑块PCAT的CT值无明显影响(F=0.603,P=0.548)。结论 PCAT、EA...  相似文献   

8.
服用硝酸甘油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通过服用硝酸甘油提高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显影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服用与不服用硝酸甘油患者各30例,用16层MSCT扫描,对比2组患者冠状动脉13个节段显影的差异。并将服用硝酸甘油患者中10例进行了DSA选择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进行对比。结果:(1)2组在冠状动脉13个血管节段中,右冠状动脉(第1、2、3段)、左主干(第5段)、左前降支(第6、7段)、左旋支(第11段)可评价血管例数相同(均为30例);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第4段,X^2=8.007,P=0.004)、左前降支(第8段,X^2=8.571,P=0.003)、第1对角支(第9段,X^2=6.667,P=0.010)、第2对角支(第10段,X^2=38.400,P=0.000)、钝圆支(第12段,X^2=12.000,P=0.001)、左旋支(第13段,X^2=10.335,P=0.001)的显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服用硝酸甘油MSCT冠状动脉成像10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成像初步对比,严重的钙化和运动伪影影响狭窄的准确性,轻度钙化或无钙化和无运动伪影时,MS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吻合。结论:使用硝酸甘油可提高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显影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HD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病情稳定的MHD患者43例,检测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段甲状旁腺素、钙、磷、FGF-23,以多层螺旋CT及Agas-ton评分方法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情况,并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合并冠状动脉钙化31例(72.09%),仅12例(27.91%)冠状动脉钙化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探讨踝臂指数(ABI)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137例uA患者依据ABI检查结果分为ABI正常组(0.9≤ABI≤1.4)及ABI升高组(ABI〉1.4),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及ABI检查,分析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结果ABI升高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吸烟比例、血肌酐、总胆固醇水平高于ABI正常组。病变血管分布及病变部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US—VH检查,斑块长度、钙化百分比ABI升高组高于ABI正常组;坏死核心百分比、易损斑块数、斑块破裂血栓、血管重构指数ABI升高组低于ABI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ABI升高(ABI〉1.4)相关。年龄、糖尿病和ABI升高与冠脉钙化、病变长度相关。结论ABI升高同UA冠状动脉斑块钙化、病变长度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