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对比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三种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Ⅱ、Ⅲ类错郃颏部软组织的影响,评估不同骨性错郃及骨面型对拔牙矫正侧貌改善的敏感性。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骨性Ⅱ、Ⅲ类错郃患者50例,按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每组患者1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后,骨性Ⅱ类、Ⅲ类错郃高、均角组颏唇角(LL-B′-Pog′)均明显减小,P<0.01,且高角组矫治前后的变化值高于均角组,P<0.05。骨性Ⅱ类错郃高角组矫治后颏前部厚度(Pog-Pog′)、颏沟倾角(Pog′B′-FH)、下唇倾角(B′LL-FH)均增大,P<0.05;颏部长度(LL-Pog′)减小,P<0.01;低角组下唇突度(LL-E)减小,P<0.01。骨性Ⅲ类错郃治疗后高角组下唇突度(LL-E)、B′LL-FH、颏前部厚度(Pog-Pog′)均明显减小,P<0.05,颏唇沟深度(B′-LLPog′)、Pog′B′-FH均增大,P<0.01。均角组仅B′LL-FH明显减小,P<0.01。高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Pog-Pog′、B′LL-FH矫正前后的变化值均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均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矫正前后的变化值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 结论 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与侧面容貌均趋于和谐。拔牙矫治对高角型患者颏部软组织的改变相对明显,尤其对骨性Ⅲ类错郃的改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肖遥  罗茂璇  黄丽 《重庆医学》2012,41(26):2703-2705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颏部的骨性形态特征。方法随机选取60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的女性青少年,平均年龄(12.56±0.67)岁,将其分为高角、低角和均角3组,各20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其颏部的骨性形态。结果各组患者在颏高度、颏曲度、颏角、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颏高度、颏曲度和颏角最大,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小;低角组颏高度、颏曲度最小,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大,均角组颏角最小。结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骨性形态不同,正畸治疗时需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6例12-18岁进行掩饰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垂直骨面型分为三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运用CB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前牙唇侧可移动骨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理论可移动骨量高角均角低角(P0.01)。结论青少年高角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理论可移动骨量最少,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下颌前牙可移动骨量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掩饰性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颏部软组织厚度和垂直骨面型的关系,以期为正畸、正颌病人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青岛地区汉族成人骨型I类错耠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低角组、均低角组、均高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男、女各15例)。测量并比较各组颏前点(Pog)、颏顶点(Gn)、颏下点(Me)的软组织厚度。结果成人骨型I类错袷不同垂直骨面型间Gn-Gn’、Me—Me’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647、4.044,P〈0.05),Pog—Pog,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除高角组外,其他组Gn—Gn’、Me—Me’、Pog—Pog’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t=2.133~3.727,P〈o.05)。结论成人骨型I类错猞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关系,除高角组外,男性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疗效差异。方法收集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2例,根据不同骨面型分为3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骼与软组织改变,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错牙合畸形面部改善疗效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凹陷的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改善。高角患者主要通过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及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代偿来实现前牙反牙合的解除,而低角患者更多依赖上前牙唇倾及上颌骨的发育来实现。均角患者其面部比例及颌骨关系相对正常,矫治后主要变化为牙齿的相对移动。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疗效不尽相同;高角型患者在选择采取单纯正畸治疗时需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对成人安氏Ⅱ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CBCT)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切牙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探讨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牙槽骨高度及厚度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上此类错牙合的诊断、矫治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CBCT,将测试对象分成高、均、低角3组,每组20例,应用Invivo 5 软件进行测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与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相关性。(2)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厚度,高角组最薄,低角组最厚。(3)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高度,高角组最高,低角组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与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牙合)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 牙合 不同垂直向面型患者的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阐明安氏Ⅰ类错 牙合 垂直向面型与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的关系。方法:选取年龄为8~15岁的安氏Ⅰ类错 牙合 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高角组(31例)、均角组(33例)和低角组(30例)。拍摄患者自然头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并对3组间表达颅面形态、头位和颅颈姿势的变量进行比较。结果:高角组患者下颌平面与真垂线及颈椎间夹角(ML/VER、ML/OPT和ML/CVT)最小,低角组最大(P<0.01);高角组患者代表头位及颅颈姿势的变量(NSL/VER、FH/VER、NSL/OPT、NL/OPT、NSL/CVT和FH/CVT) 最大,低角组最小(P<0.05);高角组患者下颌支与颈椎间夹角(RL/OPT和RL/CVT)最大,低角组最小(P<0.01);颈椎倾斜及颈曲(OPT/HOR、CVT/HOR和OPT/CVT)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 牙合 不同垂直向面型(高、均和低角)患者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有明显差异,高角者头位及颈椎姿势明显上扬,低角者相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不同拔牙模式对颏部形态变化产生影响。方法:选取4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均为我院口腔科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拔除四颗上下颌第一前磨牙(A组,n=20)、未行矫治(B组,n=20)X线头影测量结果展开对比。结果:A组矫治后颏唇沟深度、B点颏厚度、颏倾斜度、颏曲度、根尖点颏厚度变化量与B组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上、下颌同时拔牙矫治可增加颏曲度,促使颏唇沟变浅,促下颌后缩病例侧貌面型美观协调,而下颌不拔牙、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对颏部形态无影响,即下颌是否拔牙与颏部形态改变相关,而与下颌拔牙的位置不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朱晓美  李放 《安徽医学》2020,41(3):295-29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与均角骨面型下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前的高角骨面型和低角骨面型的病例共5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所成的角度)大小及前面高(鼻根点与颏下点之间的距离)和后面高(蝶鞍中心点与下颌角点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依据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各27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两侧下颌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结果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组与均角组垂直骨面型的下颌尖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存在差异,高角组比均角组小(P<0.05)。下颌尖牙的唇侧骨皮质距离和唇侧旋转距离,高角组比均角组小。其余测量项目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患者中,高角与均角骨面型患者下颌尖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高角组的舌侧牙槽骨高度低于均角组的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佛山地区的骨性Ⅱ类错(牙合)颅面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该人群骨性Ⅱ类错(牙合)的致病机制.方法 按照ANB角度大小选择骨性Ⅱ类错(ANB>5°)样本,按照FMA大小将其分为高角型(FMA>34°)、均角型(24°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宁波地区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颏部形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90例12~15岁的女性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I类、II类及III类骨面型各30例,比较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间的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特征。结果III类骨面型组的下颌颏角、颏突度、颏突度及颏后突度均大于I类和II类骨面型组(P〈0.05),II类骨面型组的颏凹陷度和颏唇沟深度较I类;NIII类骨面型大(P〈0.05)。结论宁波地区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面型问的颏部软硬组织形态存在差异,在制定矫治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X 线头影测量片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
正畸矫治设计及面型预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90 例年龄为13 ~ 16 岁未经过临床正
畸治疗的Ⅱ1 类骨面型青少年病人的X 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研究,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颏部
软硬组织形态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 三组骨性指标中颏高度、颏角、颏凹陷和颏曲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 ; 软组织指标中软组织唇颏距离、颏唇角和软组织颏倾角等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均与
性别、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特点不完全一致。结论: 垂直骨面型对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
组织形态均具有显著影响,骨性指标与软组织指标不完全一致,正畸矫治计划的拟定以软组织标准更为可靠,矫
治后病人的面型更为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青春生长减速期安氏ⅡⅠ类错(牙合)患者减数治疗前后的颏唇部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选择20例青春生长减速期安氏ⅡⅠ类错(牙合)患者,拔除上下颌四个第一前磨牙,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在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上下切牙突度减小,面部垂直高度显著增加,软组织面凸角减小、颏沟倾...  相似文献   

15.
叶慧芬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46-1247
目的探讨平面导板加分裂簧对安氏二类一分类错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5例磨牙二类关系尖牙二类关系,下颌平面角均角或低角、下颌后缩的患者,用上颌平面导板加分裂簧矫正器进行早期矫治。结果Ⅰ期治疗结束后前牙覆覆盖达到基本正常,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或中性偏远中,面型明显改善,颏部软组织增厚,颏唇沟深度减小,鼻唇角变大。结论改良平面导板矫治器有助于改善安氏二类一分类错侧貌外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少年期不同垂直骨面型与安氏Ⅱ1类错〖HT5”,7〗牙〖KG-*3〗合〖HT5”〗畸形颌面骨骼宽度的相关性。 方法 搜集13~17岁安氏Ⅰ类均角病例20例(对照组)和安氏Ⅱ1类病例120例(试验组)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分为上颌发育过度组(试验一组)和下颌发育不足组(试验二组),每组60例,其中每组又分为均角组、高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在头颅后前位片上分别测量面中份宽度(inter-zygomatics width,Zyg-Zyg′)、下颌总宽度(inter-condyles width,Cdl-Cdl′)、鼻宽度(inter-nasal cavities width,Nc-Nc′)、上颌宽度(inter-maxillary points width,Mx-Mx′)、上颌后段牙弓宽度(upper inter-molars width,UM-UM′)、下颌后段牙弓宽度(lower inter-molars width,LM-LM′)、下颌体宽度(inter-gonions width,Go-Go′)。 结果 均角一组、均角二组的指标UM-UM′小于对照组(P<0.05);高角一组、高角二组的指标UM-UM′、Mx-Mx′小于对照组(P<0.05);高角一组的指标UM-UM′小于低角一组(P<0.05),其中UM-UM′与FH-MP呈负相关(r=-0.425,P<0.05);高角二组的指标UM-UM′小于低角二组和均角二组(P<0.05),其中UM-UM′与FH-MP呈负相关(r=-0.533,P<0.05)。 结论 安氏Ⅱ1类错〖HT5”,7〗牙〖KG-*3〗合〖HT5”〗畸形病例上颌后段牙弓宽度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winblok在安氏Ⅱ类错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采用Twinblok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疗效。结果正畸后,上齿槽座角(SNA)、覆盖(OJ)、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唇倾均减小(P<0.05),而SNB、下中切牙唇倾、下颌体长度、下颌升支长度增加(P<0.05)。结论在安氏Ⅱ类错治疗中应用Twinblok矫治器,可改善前牙覆盖,促进下颌生长,改善面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Ⅱ类高角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后颅颌牙面变化与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2例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用头影测量法比较治疗前后的骨组织、牙组织变化以及软组织变化,并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上、下前牙分别内收了7.55 mm和3.05 mm,上、下唇相对E平面突度分别减小3.02 mm和2.74 mm,面凸角、Z角和鼻唇角分别增加2.39°、3.72°和8.11°,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凸角变化与软组织颏前点突度变化呈正相关(r=0.411,P0.05),与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402,P0.05); Z角变化与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及下唇突度变化呈负相关(r=-0.414、-0.421、-0.435,P0.05);鼻唇角变化与上切牙突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和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542、-0.388、-0.516、-0.400,P0.05)。结论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切牙大幅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侧貌改善与上下切牙内收、上下唇突度变化存在中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女性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面部软组织厚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重庆市女性青少年错(牙合)患者面部软组织厚度,分析安氏Ⅰ类、安氏Ⅱ类、安氏Ⅲ类患者之间面部软组织厚度的差异,探讨重庆市女性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面部软组织厚度的特征.方法:选取60例女性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头颅DR侧位片,选取面部中线14个标志点进行软组织厚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庆市女性正畸治疗患者头面部14个点的软组织厚度测量值为(5.11±0.52)mm~(14.18±1.14)mm范围,在鼻根部最薄,下唇部最厚.面下部的软组织厚度较面上部的厚.结论:重庆市女性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面部软组织覆盖厚度在面部各个部位差别大,软组织厚度的本身对于个人面貌的构建象骨组织一样都起着决定性作用.重庆市安氏Ⅰ类、Ⅱ类、Ⅲ类女性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相互之间在鼻底、上唇、颏部厚度有显著性差异,在鼻根、下唇、颏唇沟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邱靓星  邓锋  张翼 《重庆医学》2008,37(5):474-475
目的 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B组:拔除2个上颌第一双尖牙和2个下颌第二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3.3±0.8)岁],应用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比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SNA 、SNB及ANB改善均获得较大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上唇凹深度、Sn-H(mm)、LL-H(mm)、Si-H(mm)和H角的减少均较B组显著,矫治后A组颏突度及厚度>B组.B组颏部垂直向高度的增加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