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患者男,7岁。右侧面部出现青灰色斑及右侧大腿出现黑色斑块7年,右侧额部、右大腿并分别出现色素脱失斑4个月。右侧大腿黑色斑块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皮内痣。诊断:太田痣;先天性色痣;晕痣;白癜风。太田痣、先天性色痣、晕痣、白癜风均为色素障碍性疾病,并发者临床罕见。本例患儿右面部青灰色斑,累及右颧、腮、颞部、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晕痣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晕痣与白癜风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277例晕痣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77例行晕痣切除术的患者中,皮损单发219例(79.06%),多发58例(20.94%)。好发于面颈部(54.86%)与躯干(37.03%)。106例患者(38.27%)并发白癜风,其平均发病年龄小于未并发白癜风者(P=0.041)。随访110例未并发白癜风的晕痣患者术后转归,17例继发白癜风,其中11例于半年内发生。比较未并发白癜风的晕痣患者与继发白癜风的晕痣患者,后者多发晕痣的比例高于前者(P=0.003)。结论:晕痣皮损以单发多见,面颈部好发。晕痣发病年龄小、皮损多发是白癜风发病的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是治疗晕痣的一种有效方法,晕痣切除术后半年可能是白癜风发生的高风险期,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正>对确诊的357例肢端色痣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7例患者中,交界痣192例,复合痣79例,蓝痣32例,皮内痣27例,雀斑样痣27例。皮损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1~2.5cm,以1.0cm居多,呈淡棕或灰黑色,部分表面有毛发,少数表面破溃、出血或颜色加深。术后随访满意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典型的痣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形,细胞质轮廓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晕痣临床特征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6年2 - 11月门诊晕痣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影响晕痣疗效相关因素。结果 250例患者共293处皮损,单发219例(87.6%),多发31例(12.4%);皮损位于躯干部154处(52.6%)、面颈部127处(43.3%),直径5 ~ 20 mm。248例(99.2%)晕痣在自然病程中未完全自发消退。122例(48.8%)患者伴发白癜风。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皮损数目、伴发白癜风和治疗方法是晕痣疗效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 19岁或 ≥ 40岁、病程 > 1年、皮损单发、不伴发白癜风、接受祛痣治疗是晕痣治疗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大部分晕痣不能完全自发性消退。CO2激光或手术祛痣联合外用药是治疗晕痣的有效方法,未伴发白癜风晕痣患者可优先祛痣,伴白癜风者可在白癜风稳定后祛痣。多发晕痣或白癜风面积较大者更易复发,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正1资料和方法12例多发性晕痣患者均为2010年11月-2015年6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7~31岁,平均(17.00±0.34)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5.00±2.68)个月。经临床或皮肤镜确诊为晕痣。入选标准:晕痣数量≥3个,无晕痣家族史。黑素瘤伴发晕痣除外。1例女性患者母亲有白癜风病史,1例女性患者母亲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史。  相似文献   

6.
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28例晕痣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1年1月~2004年1月采用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28例晕痣,计40片皮损,并随访观察0.5~2年,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8例患者均来自本所白癜风专科门诊,男15例,女13例,年龄6~40岁,其中6~14岁12例,15~20岁11例,21~40岁5例,病程1周至半年,平均2.5个月;晕痣数目:28例患者中,1片皮损者20例,2片皮损者5例,3片皮损者2例,4片皮损者1例;晕痣分布部位:面部8片,颈部15片,胸部10片,背部2片,两前臂5片;皮损特点:本病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的白斑,中央有一黑痣,白斑大小直径0.5~2 cm,黑痣大小直径0.1~0.5 cm,稍高出皮面呈半球形损害。28例患者均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以前未正式报告过的“含脂肪细胞的皮内痣”98例,并对传统的普通型痣细胞痣的分型进行探讨。方法将近20年来本科病理室痣细胞痣的病理组织片重新阅读,并按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切除时间等项进行整理登记。结果痣细胞痣共404例,其中普通型366例,特殊型38例。结论普通型痣细胞痣的分型应为交界痣、复合痣、皮内痣、含脂肪细胞的皮内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1例晕痣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作了7例光镜和4例电镜观察.结果表明:31例晕痣患者中伴发白癜风14例(45.1%).晕痣痣细胞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痣细胞有受损,最后则消失.晕痣的皮肤内郎格罕细胞增多.晕部表皮中黑素细胞消失.结果提示:晕痣的组织学特征符合免疫学改变.此外,本文实验还观察到晕痣组织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细胞,推测可能是郎格罕细胞在皮肤内行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9.
巨大晕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腰部皮损15年.患儿1岁时其母亲发现腰部出现一黄豆大色素痣,其周围绕以一卵圆形白斑,随着年龄增长,色素痣及白斑逐渐扩大,无不适.未予任何处理.后因虑其恶变至本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亦无白癜风病史.体检:发育和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腰部可见一3.0cm×6.0cm大椭圆形色素痣,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针帽至米粒大小,光滑,无毛,边缘颜色较淡,周围绕以约16.0cm×16.0cm的卵圆形色素脱失斑,界清(图1).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沿色素痣的纵轴方向,梭形切口完全切除色素痣,至皮下组织.皮损组织病理示:痣细胞排列成实体团块,条索、巢状结构,分布于表皮内(图2);痣细胞呈圆形、梭形、多边形,轮廓清楚,胞浆丰富,核圆形、空泡状,可见明显黑色素(图3).病理诊断:混合痣.诊断:巨大晕痣.术后第9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见切口形成疤痕,周围色素脱失斑无减退或消失.  相似文献   

10.
自体表皮移植治疗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的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的46例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病人(其中白癜风40例、晕痣5例、斑驳病1例),通过问卷及临床复诊进行追踪观察。了解自体表皮移植术治疗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的远期疗效。结果:46例中显效78.97%,有效14.56%,无效6.47%。经2.8年随访,31例局限型及7例节段型白癜风患者未见复发。自体表皮移植术是治疗稳定期局限型及节段型白癜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5.
16.
17.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19.
20.
红皮病12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红皮病的病因及并发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患者中73.3%红皮病继发于原有皮肤病,其他致病原因依次为药物过敏、肿瘤,部分原因不明。28.3%并发感染的红皮病患者中,41~60岁组和〉60岁年龄组的感染率高于≤4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白蛋白降低组患者感染率高于血浆白蛋白正常组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皮病病因多种多样,不能忽视非常见病因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血浆白蛋白的降低,红皮病患者的感染率增加,应注意皮肤护理及早期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