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主要临床危险性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斑块内新生滋养血管(VV)具有结构缺陷,其脆性大、渗漏性高,容易破裂出血,促进炎症反应,也为血细胞及血液可溶性成分进入斑块提供通道,促进As斑块的形成,并且与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新生滋养血管的功能及关键信号途径在As中的作用,有望从根本上阻止稳定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或者阻止不稳定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血管和心血管的急性闭塞,常常是由于“易损斑块(xadnerable plaque)”(不稳定斑块——编者注)的破裂,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易损斑块含有一个富含脂质的核心,但只有一层薄薄的纤维帽(fibrous cap)将脂核与动脉管腔隔开斑块破裂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血栓可以发生在斑块的溃疡部位,不一定要纤维帽完全破裂。所以寻找合适的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易损斑块发生发展的机制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促使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注点从狭窄的程度转移到As的生物学特性上。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脆弱”斑块更易破裂,产生血栓,启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cardial infarction,AMI)。这种从“动力学”到生物学观点的改变提示了一种新的治疗靶点:稳定斑块。本文将着重阐述与As临床相关的血管病理生理和As形成的新进展,解决As性疾病中普遍存在和逐步发展具有挑战性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性疾病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1],斑块破裂的风险主要与斑块的易损性(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因素有关。因此,及早辨认斑块的性质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传统的As显像技术如血管、冠状动脉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都只能明确血管管腔的狭窄程  相似文献   

5.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在破裂斑块、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中的表达、分布特点,探讨其在斑块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对51例有明确冠心病病史的死亡病例分离冠状动脉组织并切片,从中选取破裂斑块、不稳定斑块(未破裂)和稳定斑块各15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APP-A染色。结果15块破裂斑块中有12例PAPP-A染色阳性,而所有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PAPP-A染色均为阴性。结论PAPP-A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密切相关,可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危险分层及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的斑块,或称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有研究显示,由于正性重构作用的存在,冠状动脉造影常难以发现导致管腔狭窄程度<50%的斑块,而这种斑块可能为易损斑块。另有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在于易损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与糜烂而继发血栓形成和动脉管腔闭塞,与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并无显著相关性[3-4]。因此,评价As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预测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在各种易损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导致斑块的形成、破裂。在这一过程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数量、通透性成为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新生血管的调节成为近几年As疾病的治疗策略。然而,仅仅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进展具有一定局限性,怎样促进斑块内滋养血管成熟化将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综述了滋养血管成熟化相关生长因子及信号通路,以期为As易损斑块新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等临床综合征的病理基础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在心血管重塑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检测到增强的MMP表达 ,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的活动与斑块破裂有关。MMP表达既与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也与再狭窄病变的形成有关。特异性对抗MMPs的治疗药物的发展 ,将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斑块破裂和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高血压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资料显示,RAS激活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显著升高。MIF可通过促血管生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加速As斑块破裂。AngⅡ可促进MIF表达,本文将研究AngⅡ调控MIF表达的转录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方法构建长度依次递减的MIF基因5''调控区的荧光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并....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和巨噬细胞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近年研究表明,SMC来源的细胞占As斑块中细胞总数的70%以上。As斑块中的SMC通过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的增殖、迁移和炎症反应,通过旁分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并将其募集到As损伤部位,同时通过其细胞膜表面表达的脂蛋白受体摄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SMC在As斑块形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进一步深化对SMC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性心脏病是现今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由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所致的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有相关报道表明:斑块的易损性特征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不成正相关,却与斑块内的组织成分密切相关[1-2]。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将导致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故本文就动脉粥样斑块中新生微血管的形成机制、病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CD45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探讨CD45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中尸体检验及组织学检查确认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例的冠状动脉组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动脉粥样硬化组(单纯As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并继发病变组(As并继发病变组),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冠状动脉的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5蛋白的表达分布及水平,分析CD45表达水平与粥样硬化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冠状动脉斑块内纤维帽厚度变薄,病灶厚度、坏死灶厚度及血管腔面积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血管组织CD4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发生继发病变的冠状动脉病灶内CD45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CD45阳性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斑块肩部和底部的白细胞(棕黄色着色)。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血管组织CD45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病灶内CD45表达水平与病灶结构变化具有相关性。结论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CD45分子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其表达水平反映病灶内的炎症反应程度,而病灶内炎症反应程度能影响病灶结构,从而导致斑块稳定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单核细胞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趋化因子fractalkine特异性受体1(CX3CR-1)与罪犯斑块类型及斑块负荷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10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确诊的STEMI患者100例,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图像分析,分为斑块破裂组(61例)和斑块侵蚀组(39例),并纳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50例)。检测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对STEMI患者进行O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罪犯斑块类型,计算Gensini评分和SYNTAXⅡ评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与斑块破裂的相关性。结果 3组的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 05)。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斑块破裂组STEMI患者单核细胞LOX-1、CR3CR-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斑块侵蚀组(均为P0. 05);对照组和斑块侵蚀组单核细胞LOX-1、CR3CR-1表达量相似(均为P0. 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核细胞LOX-1(OR=4. 18,95%CI:2. 51~6. 95)和CX3CR-1(OR=1. 91,95%CI:1. 02~4. 57)仍是斑块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 05)。且随着罪犯斑块负荷增加,LOX-1、CX3CR-1表达量也逐渐升高(均为P0. 05)。根据SYNTAXⅡ评分系统分组,高危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均高于低危者(均为P0. 05)。结论 斑块破裂患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高于斑块侵蚀患者,且与罪犯斑块负荷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且其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代谢和免疫系统导致代谢失调和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形成和破裂,细菌感染在As形成和斑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胆固醇代谢和菌群代谢物如氧化三甲胺(TMAO)、胆汁酸(BAs)和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影响As发病进程。目前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As的研究逐渐深入,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中药可能是未来As治疗的潜在方法并使CVD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发现的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6年6月—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并应用OCT进行冠脉病变评估的207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OCT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斑块破裂组(41例)和非斑块破裂组(16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家族史、血常规、血脂等指标,及其与OCT诊断的冠脉斑块破裂的关系。结果:斑块破裂组年龄>65岁、性别为男性、有吸烟史人群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破裂组。斑块破裂组患者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肌钙蛋白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均明显高于非斑块破裂组。其中,斑块破裂组的NLR水平显著高于非斑块破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1.94,6.34) vs 2.26(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的表达,探讨HIF-1α与斑块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普通饲料)和As模型组16只(高脂饮食+VitD3)。实验3个月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取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测量主动脉斑块占内膜总面积比(RAAPIs),内膜中膜面积比(I/M);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鼠单克隆抗体CD34计数新生血管数目(MVD)。结果:实验后模型组血清TC、TG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3.30±0.35)vs(1.51±0.19);(0.85±0.12)vs(0.5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中RAAPIs,I/M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中HIF-1α蛋白表达增高;正常组中HIF-1α未见表达(87.5%vs 0%,P<0.01);模型组中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正常组[(13.14±2.45)vs 0,P<0.05];不稳定斑块组HIF-1α、MVD均高于稳定斑块组[(100%vs 66.6%),(14.30±1.70)vs(10.25±1.26),P<0.05)],HIF-1α蛋白表达与MVD表达呈正相关(r=0.704,P=0.005)。结论:HIF-1α可通过促进As斑块内血管生成,从而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HIF-1α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稽留流产患者(稽留流产组)和43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早孕组)绒毛组织中HGF及TGF-β1的表达,结果以半定量法计算.结果 HGF和TGF-β1均主要表达于绒毛滋养细胞和间质细胞的胞质内,HGF在正常早孕组绒毛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稽留流产组(P<0.05).TGF-β1在正常早孕组绒毛组织中的表达与稽留流产组无统计学差异.同一绒毛组织中TGF-β1与HGF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459,P<0.05).结论 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GF表达下降,TGF-β1可能通过调控HGF的表达参与稽留流产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化进  曾秋棠 《山东医药》2007,47(16):28-29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VC)按加入腺苷浓度的不同分为A组(10-4mmol/L)、B组(10-8mmol/L)和空白对照组,48 h后检测各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合成,RT-PCR方法检测HGF 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HGF染色阳性细胞少,染色程度轻;A组HGF染色阳性细胞多,染色深,平均吸光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平均吸光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RT-PCR分析A组中HGF mRNA表达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HUEVC中存在HGF表达,腺苷可部分通过促进内皮细胞中HGF合成表达而实现其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环状RNA纺锤体与动粒相关蛋白3(circ-SKA3)通过miR-1303调控Toll样受体4(TLR4)轴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30例As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切除的颈动脉斑块及病变血管组织、对应斑块旁正常组织与静脉血,另收集30例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微阵列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检测circ-SKA3在As患者斑块组织和对照样本、血浆外泌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As模型小鼠主动脉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通过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RNA免疫共沉淀等方法验证circ-SKA3、miR-1303、TLR4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CCK-8、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血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LR4轴相关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As模型小鼠主动脉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检测As模型小鼠主动脉组织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 As患者斑块组织、血浆外泌体、氧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升阳益胃汤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HGF受体(c-Me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为对象,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阿拉坦五味丸治疗,观察组实施升阳益胃汤治疗,均持续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GF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胃黏膜组织内HGF、c-Met表达水平,分析胃黏膜组织中HGF与c-Met的相关性及血清HGF与胃黏膜组织HGF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HGF表达水平、胃黏膜组织内c-Met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GF表达水平、胃黏膜组织内c-Met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组织内H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 0. 05)。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中HGF与c-Met呈正相关性(r=0. 898,P=0. 000),胃黏膜组织HGF与血清HGF呈正相关性(r=0. 889,P=0. 000)。结论 升阳益胃汤能显著降低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HGF和胃黏膜组织HGF、c-Met表达,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