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有.方法 临床治疗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均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切口无感染,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勇  徐峰  蔡贤华  胡昊  康辉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5):339-340,34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组,术后3天VAS评分及半年随访腰背痛JOA评分均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均恢复较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和多裂肌直达关节突,椎旁肌组织剥离较少,便于直接置钉,保留了后结构复合体,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32例,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15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17例两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creatinine kinase,CK)水平。结果: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为(91.7±7.5)min,短于后正中入路组(107.5±7.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肌间隙组手术出血量为(276.7±18.9)mL、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357.5±32.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 椎旁肌间隙组分别为3.5±0.5分、2.0±0.6分、0.8±0.8分,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4.8±0.8分、2.7±0.8分、1.8±0.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组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值586.0±23.0 IU/L、412.0±25.9 IU/L分别低于后正中入路组1232.0±63.8 IU/L、844±48.3 IU/L(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及椎旁肌损伤,减轻术后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实施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后正中入路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等。结果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纠正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胸腰椎骨折手术选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创伤更小,整体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2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为对照组,20例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为试验组,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和VAS评分,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术前术后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骨折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等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理念,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韩红福 《当代医学》2016,(18):73-74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8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椎旁肌组(43例)和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传统组(37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率、术后引流率、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椎旁肌组的手术时间(75.3±17.9)min、术中出血量(13.9±40.6)mL及术后引流量(84.6±24.8)mL显著少于传统组[(92.8±14.9)min、(231.3±35.3)mL、(160.4±44.5)mL](P<0.05)。椎旁肌组的术后2、3周的疼痛VAS评分[(2.8±0.4)、(1.1±0.3)]显著低于传统组[(4.3±0.7)、(2.9±0.7)](P<0.05)。2组的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法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法,具有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更易恢复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结果]本组35例患者,手术结果优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开放手术。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及周缘皮肤坏死,均一期愈合。[结论]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陈影  申银艳  刘丽  侯星丽 《吉林医学》2014,(36):8156-8159
目的:总结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特点。方法:对每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身体状况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监测病情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早期指导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压疮、便秘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卧床时间短,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住院时间短,护理工作量减轻等优点。结论:有效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早日康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损伤,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有优势(P<0.05),而在JOA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操作简便、近期疗效较好的优点,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周德春 《四川医学》2013,(4):498-50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及取出椎弓根系统72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8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VAS评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9.3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胸腰段骨折椎体均获得了良好愈合,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以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显露清楚、患者恢复快、防止术后腰背痛等优点,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一种实用手术。  相似文献   

16.
李冰 《当代医学》2016,(2):30-3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75-78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 例。观察组使用改良椎旁肌入路开展手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开展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bb 角、Frankel 分级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周及6 个月时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 个月时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个月Frankel 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手术部位血肿、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相似,但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疼痛感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8):1077-1080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Cobb角;手术前及手术后1、3d时,测定血清中肌酶、应激激素、神经损伤分子的含量。结果: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Cobb角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两组间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LDH、CK、Myo、NE、E、Cor、Ins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LDH、CK、Myo、NE、E、Cor、In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NSE、S100B、GFAP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GFA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稳定性相当且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创伤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9.
陈建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87-388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研究组行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Cobb角(头侧上端锥上缘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交角)畸形矫正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矫正Cobb角畸形,减轻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两种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将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行肌间隙入路手术显露;B组35例,行传统后入路手术显露。收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4d疼痛感觉程度(VAS),术前及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椎体上下缘连线夹角),双侧椎旁肌面积;术前,术后第1、3及7天,末次随访时血肌酸激酶(CK)水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4d及末次随访时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第1及3天CK水平、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椎体高度、Cobb角、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K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及对椎旁肌影响小等优势,有利于保护肌肉软组织的血供,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