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干预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研究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常常合并血脂的异常.张建丽等[1]临床观察241例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异常分布情况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显示血脂异常155例,占64.3%.因此,密切关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成为当今治疗高血压病的必要手段.目前治疗高血压病合并血脂紊乱,往往需要联合用药,且具有较多的毒副作用,如何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血压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有各自的认识.单纯采用西药或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各有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针对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从高血压痛病证结合的规律、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的科学客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补肾法治疗高血压病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阶  熊兴江  刘巍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9):1277-1279
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快速增长.由于现代降压西药的不断优化与广泛运用,直接改变了高血压病的自然进程,使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机演变规律也发生相应改变.笔者认为肾虚是现今高血压病病机关键,临床采用补肾治则治法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引起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损伤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对其发病的机理尚未完全阐释清楚.祖国医学没有高血压的病名,其论述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病证的范畴.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辨证论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目前认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较西医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高血压病的证候分型缺乏一个客观、规范的标准,给临床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和高血压病中医现代研究又带来很大的局限.在查阅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证侯分型的文献后,进行归纳总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或迟或早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减少本病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以及中药抗高血压机制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庞博  杨波 《湖南中医杂志》2022,38(2):178-180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长期血压升高会影响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功能和结构.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且知晓、治疗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1].高血压病病理机制复杂,临床预防控制难度较大.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具有表里同治、改善生活质量、保护靶器官等优势.五苓散为效验方剂之一,有温通阳气、渗湿利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滋肾温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用滋肾温阳法(基本方为地黄、仙灵脾、山萸肉、山药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31例.结果总有效率为71.0%.结论滋肾温阳、阴阳双补法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属于阴阳两虚证者.  相似文献   

8.
弓瑞芳  张景凤 《河南中医》2013,33(2):248-249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并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和西医对此病治疗都有各自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对血压的控制及缓解症状,预防、延缓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代谢紊乱及化浊平肝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刘巍  熊兴江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51-1254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高血压病的中医学病机演变规律也发生相应改变.研究发现,代谢紊乱是现代高血压病的重要特征,亦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补充替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有显著治疗作用,中医药是其重要治法.浊邪(痰浊、瘀浊)内阻,肝阳上亢是以代谢紊乱为主高血压病的关键病机,临床上,运用化浊平肝治则治法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分析近年有关天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资料,从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总结天麻用于高血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天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笔者自拟中药柴葛地黄汤加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并与单纯氯沙坦治疗组对照,探讨柴葛地黄汤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门诊的高血压病患者71例,其中男40例,女31例,年龄42~72岁,病程4~24年.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逐渐向年轻化发展.天麻钩藤饮出自近代胡光慈所著<杂病证治新义>,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作用.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笔者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1级高血压病140-159/90-99mmHg(1999年WHO/ISH的标准)来说口服西药降压药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不能长期有效地用药,依从性较差,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好,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接受.2011年04月-2012年05月期间采用自拟补气降压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倾向,汗证是其常见兼证之一.高血压病兼汗证的中医分型包括:阴虚火旺型,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等,临床上以阴虚火旺型最为多见.笔者自拟宁心止汗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兼汗证属阴虚火旺型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由高血压病、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引起,其中高血压病引起脑出血占大多数.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头部相关投影区和肢体相关穴位治疗脑出血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6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是造成肢体偏瘫、心力衰竭、脑梗塞、脑出血、肾衰竭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严重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通过文献资料发现,运用合理的康复治疗不仅能降低药物治疗副作用,昂贵的医疗费用,且还有很好的康复疗效,同时能够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本文重点介绍了有关康复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些思路思考.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是引发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前兆因素之一,若失治误治或护理不当,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因此,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症候分类实施辨证护理,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皮素、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心血管内分泌因子、氧自由基、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胰岛素抵抗、血浆胶原纤维等方面对天麻钩藤饮防治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揭示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以期发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调压汤合并卡托普利口服;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结果两组疗效对比,以治疗组为佳(P<0.05);治疗组对心率及血脂等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本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0余年来中医文献的总结,概括出高血压病的治疗,除了选用中西药物外,采用针灸疗法、耳穴贴压、敷脐疗法、贴足疗法、足浴疗法、药线穴位埋藏法、药枕疗法、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认为目前对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尚嫌不足,非药物疗法可以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