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刘晓辉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34-434,448
"太阳主表"一论,不少医家认为仅指足太阳膀胱经主表.根据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太阳主表"不仅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关,而且和属于"阳中之太阳"的心有关.本文试从藏象、心经与肌表的联系和营卫的角度探讨心能主表的生理机制,以期为临床的治疗思路和相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脊柱病的主要经脉,但其中关系有待辨析。文章从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气的流注、病机关系及经脉穴位主治病症联系入手分析,认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联系紧密。但有关现代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3.
文中从文献及临床角度, 探讨了足太阳膀胱经的整体功能, 分段证治, 与其它经脉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梁慧英 《吉林中医药》2011,31(6):594-596
强直性脊柱炎是现代医学中的病名,古代医籍中并没有此病名,与之相似疾病有"肾痹""大偻""脊强""背偻"等,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复杂,常见腰痛、腰部活动不利、脊背疼痛及僵直、足跟痛、肩背疼痛、颈项部疼痛、肌腱附着点疼痛等症状,都可责之于肾或均与肾相关,如与源于肾的足少阴肾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等经络相关。发病的根本是肾虚,风、寒、湿、热、瘀血等邪气侵袭人体、痹阻经脉而致病,阻于躯体各部则见各处疼痛、活动不利,阻滞于关节则见肿胀、疼痛,侵扰肝经、上犯目睛则见眼睛肿痛。  相似文献   

5.
姚斐  赵毅  蒋诗超  房敏 《中国针灸》2015,(3):295-298
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属阳中之阳,为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之枢纽。膀胱经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关系密切。膀胱经属脑连督脉,与患者脏腑功能、睡眠质量及身心疲劳关系密切,且膀胱经循行部位与相应的肌肉、神经、交感干等重要解剖结构的表面投影高度吻合。因此,调节膀胱经经气可调和五脏、顺气安神,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6.
1 概说 1.1 太阳的生理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  相似文献   

7.
杨力 《科学养生》2011,(9):26-27
【申时】又称哺时,又名日晡、夕时,即下午15点整至17点整。此时是十二个时辰的第九个时辰。是猴喜欢啸鸣的时候。【对应经络】足太阳膀胱经,每日申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膀胱。本经络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养生重点】空腹一杯水,无毒一身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14例患者白癜风皮损分布部位与中医经络的关系,找出规律,指导临床。方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对进展期白癜风的皮损分布进行分经。结果:在中医十二经络中,进展期白癜风累及足三阳经较多,最多的为足阳明胃经,其次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相似文献   

9.
耳穴循经感传现象的单、双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耳与经脉相关是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人们从经络现象方面研究耳与十四经脉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值得提出的是耳穴诱发感传有无特异性,即刺激耳壳上临床常用的脏腑点所诱发的感传线,它是沿着相应的经脉循行(如耳穴心区诱发心经感传、胃区诱发胃经感传)或不相应的其他经脉感传循行,众说不一,报道互有差别。上海市耳针协作小组观察的耳穴放射感中,27条足太阳膀胱经属刺激耳穴坐骨神经者9条,其余是耳穴大肠、肺、内分泌等,没有显示明显的特异性;广西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报告:104次测试中,  相似文献   

10.
肾为胃之关,肾主气化水液,胃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排出体外。如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胃气阻滞、胃气上逆、发为呕水。肾主髓、脑为髓海,肾与脑依赖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为通道,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的阳气充于脑。胃的水谷与肾精加上命门之火构成为髓、髓通过督脉充于脑,胃的水谷还补充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充于脑,脑为纯阳。肾脑胃在生理上很有密切的关系,在病理上相互联系。化疗后脾胃受损、水谷不构成髓、无补充足太阳旁胱经的阳气,脑的功能失调,脑的阳气不能够往下于肾,肾阳亏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收集高血压患者的经络良导络值,探索人体经络数值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经络检测仪,以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阳溪、太白、太冲、太溪、束骨、丘墟、冲阳,左右各12条经络的原穴或腧穴为主,采集左右24条经脉的经络良导络值,录入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相关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275例高血压患者的肝经、膀胱经、心经、脾经、小肠经明显处于高能量的太过、实证状态,胆经、三焦经、大肠经、肾经处于低能量不足的虚证状态,心包经、肺经、胃经则出现右高左低的状态。结论:高血压病变时经络的异常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2.
魏东生 《河南中医》2012,32(4):445-447
目的:观察从心脾二经论治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确诊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以心脾二经理论为基础采用中药结合针刺及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7.7%,治疗组有效率为93.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吞咽障碍积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从心脾二经立论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任脉与脑相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探讨任脉与脑相关。方法:根据任脉循行,从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阴阳平衡学说等理论,推测不仅督脉对脑缺血损伤有修复作用,任脉在脑缺血损伤中可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我们推测任脉与脑相关。  相似文献   

14.
论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付 《河南中医》2006,26(3):9-11
研究六经辨证主要包括六经生理、六经病理、六经病证与六经辨证。六经生理是探索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六经病理是研究六经生理异常变化;六经病证是研究六经所系脏腑及经脉气血阴阳病理变化在临床中的反映即症状、体征及脉象;六经辨证是根据六经病证而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判断,以得出的诊断结论,六经辨证有本证辨证、兼证辨证及类似证辨证。  相似文献   

15.
足太阳膀胱经整体性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足太阳膀胱经不同节段上穴位的针刺效应 ,客观评价足太阳膀胱经的整体性功能 ,并为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和检测指标。方法 按随机法将 35 9例患者分为经穴组、经线非穴组、经线旁开对照组 ,采用TCD观察针刺前后经线上穴位、非穴位与经线旁开对照组分别对椎 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 针刺经穴组、经上非穴组对受试患者的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显著的影响 ,与旁开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TCD参数Vp、Vm、Vd比较 ,P值均 <0 .0 1或 0 .0 5。结论 足太阳膀胱经不同节段上的穴点有着一致的临床效应 ,其经脉功能具有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经络与方位对应现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脏经对应”的古典理论和“循经取穴”的临床基本原则着手,探讨“方位对应”现象与“脏经对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脏经对应”理论存在许多疑点,其合理成分具有“方位对应”的现象,而其疑点之处恰恰不具有“方位对应”的特点。“方位对应”并具复杂性。认为“方位对应”概念使我们从复杂的古典经络理论和临床经验中抽出一条主线,有利于简化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 <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循经点按穴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循经点按督脉、膀胱经及肾经穴位,对照组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循经点按穴位冷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