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 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Tan Ⅱ A低剂量治疗组和TanⅡA高剂量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an Ⅱ A高、低剂量治疗组于术前连续灌胃给予高、低剂量Tan Ⅱ A 3 d,每天1次.各组于脑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脑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和NOS、iNOS活性.结果 Tan Ⅱ A高、低剂量治疗组脑组织缺血损伤病理学改变轻于缺血再灌注组,Tan ⅡA高剂量治疗组缺血改变轻于低剂量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和NOS、iNOS活性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an Ⅱ A高、低剂量治疗组脑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和NOS、iNOS活性均降低,高、低剂量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an Ⅱ A可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可降低NOS、iNOS活性,减少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抑肽酶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抑肽酶预处理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抑肽酶预处理组、生理盐水组及假手术空白组,每组15只.以体外松解法建立家兔脊髓缺血模型,缺血60 min后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抑肽酶预处理组于缺血前10 min静脉注射抑肽酶3×107 IU/kg,继而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抑肽酶1×107 IU/kg/h至实验结束;生理盐水组缺血再灌注时间同实验组,并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抑肽酶;假手术空白组只暴露腹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分别于缺血前、缺血再灌注后8 h、24 h处死动物,取腰段脊髓做NO及NOS测定.结果 抑肽酶预处理组与生理盐水组再灌注8 h和24 h的NO、总NOS(TNOS)、诱导型NOS(iNOS)较缺血前升高( P<0.05);再灌注8 h时,抑肽酶预处理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的TNOS、iNOS有显著性差异( P<0.05),NO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再灌注24 h时,抑肽酶预处理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的NO、TNOS、iNOS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抑肽酶预处理组与生理盐水组在再灌注8 h、24 h时,NO、TNOS、iNOS较假手术空白组明显升高( 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时,脊髓中产生过量NO是引起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抑肽酶预处理可以降低脊髓缺血再灌注时脊髓中NO的含量,减轻再灌注损伤,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抑肽酶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21只国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8只)、对照组(8只)和假手术组(5只).实验组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并于缺血前10 min静脉注射抑肽酶3×107 IU/kg体重,继而用Graseby3500微量泵持续注入抑肽酶1×107 IU/kg体重/h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缺血及再灌注时间、方法同实验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抑肽酶).假手术组只暴露腹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缺血前、缺血再灌注后8 h、24 h处死动物,取腰段脊髓(L2~L4)进行NO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测定.处死动物前取动脉血进行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结果 再灌注8 h后,实验组的NO、MDA含量和iNOS活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SOD活力增加.结论 抑肽酶预处理可以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中iNOS的产生,降低NO、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减少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力竭性运动对机体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进行力竭游泳,测定脑组织中构建型NOS(cNOS)和诱导型NOS(iNOS)活性.结果力竭性运动后,脑组织中iNOS活性显著升高,而cNOS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力竭运动可使脑组织中iNOS活性升高,,从而诱导合成大量的NO,这可能是导致中枢性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雷公藤多甙(GTW)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灌胃法给药,硝酸银还原法测定NO含量。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随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升高,GTW能抑制NOS活性的升高,减少NO的产生。结论 GTW可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肺、肝、肾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及作用。方法:按改良的Pulsinelli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2、6、12、24及48h时肺、肝、肾组织中NOS活性。结果:与S组比较,1组总NOS活性在2、12及24h时均升高,以12h时最显著(P〈0.01),其中2h时以结构型NOS(cNOS)上升为主(P〈0.05)。12h时以诱导型NOS(iNOS)上升为主(P〈0.01);在24h时iNOs仍高(P〈0.05),48h时基本接近S组水平。结论:不同类型NOS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阶段肺、肝、肾组织中活性不同,早期(〈6h),cNOS活性升高,对器官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后期(1224h),iNOS活性显著上升,介导了迟发性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DNN)作用与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关系。方法 :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于再灌注后 48小时取前脑皮质测定NO和 NOS。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 48小时脑组织 NO含量和 NOS活性降低。腹腔注射补阳还五汤可增加缺血再灌注 48小时后脑组织 NO含量 ,提高 NOS活性。结论 :脑缺血后 DNN与脑内 NO的生成减少有一定的关系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调节脑组织 NO的生成而发挥抗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对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小鼠的影响。方法:建立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NOS,nNOS在小脑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小脑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30min后再灌注6,12,24,48h组浦肯野细胞nNOS活性显著升高(P<0.001),假手术组,缺血30min立刻取材、缺血30min后灌注1h和96h组nNOS微量表达;而iNOS在小脑皮质不表达,髓质中有少量神经细胞中度表达。电镜下48h和96h组浦肯野细胞损伤较重。结论:由nNOS诱导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脑缺血后神经元迟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合成的关键因素,由于NO在体内易与氧和血红蛋白等物质结合而迅速失活,不易准确定量测定。因此,测定NOS活性是深入研究NO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目的:研究脑内不同类型NO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05/12在山东省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只,清洁级,体质量220~260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假手术组4只,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组又分为缺血1h再灌注6h,12h,1d,3d,7d,14d6个时间点,其中每个时间点4只。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内不同类型NOS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甲苯胺蓝染色的两组神经细胞;②脑缺血组大鼠脑内神经元型NOS(neuronalNOS,nNOS)、内皮型NOS(endothelial NOS,eNOS)和诱导型NOS(inducible NOS,iNOS)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和分布。结果:①脑缺血组损伤区神经细胞出现核固缩、细胞碎片等,各时间点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②再灌注后6h脑内神经细胞即出现nNOS,eNOS和iNOS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脑组织神经元细胞不同类型NOS表达的区域一致,主要在皮质和纹状体区。脑内nNOS和iNOS于再灌注12h~7d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而eNOS于再灌注6h~3d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时间短,升高和降低时间均早于nNOS和iNOS;但3种NOS均于再灌注1d到达表达高峰。3种NOS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NOS高表达时间较早,持续时间短,而nNOS和iNOS高表达时间稍迟,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小脑iNOS,nN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对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小脑的影响.方法:建立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NOS,nNOS在小脑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小脑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30min后再灌注6,12,24,48h组浦肯野细胞nNOS活性显著升高(P<0.001),假手术组、缺血30min立刻取材、缺血30min后再灌注1h和96h组nNOS微量表达;而iNOS在小脑皮质不表达,髓质中有少量神经细胞中度表达.电镜下48h和96h组浦肯野细胞损伤较重.结论:由nNOS诱导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脑缺血后神经元迟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53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NO、NOS和HDL-c的含量,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NO和NO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其中皮层动脉梗死组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P<0.05).而脑梗死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皮层动脉梗死组低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NO与HDL-c呈现负相关关系(r=-0.556,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自由基反应及HDL-c合成失去平衡,观察NO、NOS及HDL-c值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肾移植时全身和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评价NO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肾移植手术患者 2 8例 ,分为高血压组 (H组 ,n =14 )和血压正常组 (N组 ,n =14 )。麻醉前、开放前及开放后 5min、30min、1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 ,开放后 5、30min时测量移植肾RBF ;静脉血测定NO、NOS和ET血浆浓度。另抽测 14例无肾脏疾患志愿者血样 ,作为NO、NOS和ET水平的对照值。结果 两组肾移植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相近。两组肾移植患者麻醉前NO、NOS及E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两组间及组内各时点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和肾移植组中 ,NO、ET与MAP之间分别呈负、正相关 (P <0 0 5 ) ;但肾移植组NO、ET与移植肾RBF相关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肾移植时血压正常和偏高时血流动力学相差不大 ;NO -ET只是其调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几种介质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7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P-Selectin、ET、NO3-/NO2-含量.结果①创伤性休克组血浆P-Selectin、ET及NO3-/NO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不同程度休克组P-Selectin、ET含量均随休克加重逐渐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且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死亡者血浆P-选择素、ET及NO3-/NO2-含量明显高于存活者(P-Selectin:P<0.01;ET及NO3-/NO2-:P<0.05).结论P-Selectin、ET及NO均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检测P-Selectin、ET及NO3-/NO2-水平对判断创伤性休克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主要探讨一氧化氮(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机制及大黄对其影响。方法 在雄性Wistar大鼠利用舌下静脉注射LPS复制ALI动物模型,动物分为4组:LPS组,对照组,大黄治疗组,地塞米松组。观察大体标本,组织病理以及生物学标志:肺湿/干重比,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蛋白含量,肺血管通透性和肺泡通透性指数。同时测定血浆NO和肺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吸入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作用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将49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综合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及氧疗等常规治疗;吸入NO(iNO)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与机械通气同步使用,吸入浓度从10ppm开始,最高不超过30ppm,持续吸入时间24~36h,同时动态观察血气主要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4h)pH、PaO2、PaCO2、PaO2/FiO2、SaO2及肺泡动静脉氧分压差(A-a)PO26项血气指标的改善,iNO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iNO组在治疗后不同时期(1、12、24及36h)6项血气指标均有较好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后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后12、24及36h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与吸入时间相关;iNO组在治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转归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吸入NO治疗NRDS,尤其是重症和早产患儿,能够显著改善氧合功能,增加通气/血流比值,从而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的预后。对吸入NO的最有效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氮甲基左旋精氨酸(N-momonethyi-L-arginine,L-NMMA)对大鼠油酸型急性肺损伤(LAI)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方法:以30只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用油酸建立ALI的动物模型,把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损伤组和L-NMMA组(以下简称为用药组)。观察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改变,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水含量及动脉血管浆中NO与MDA的变化。结果:用药组与损伤组比较,肺间质充血,出血,炎症,肺泡水肿明显减轻,而且未见透明膜形成;用药组与损伤组比较,PaO2明显提高(P<0.01),而肺水含量明显减少(P<0.05);血浆中NO与MDA水平用药组与损伤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L-NMMA是通过抑制大量的NO和氧自由基的产生而对油酸型ALI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一氧化氮(NO)及乳酸(LA)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光电比色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CEC、LA、NO浓度的动态变化,与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CEC、LA、NO明显高于对照组,CEC数量与NO值、LA值分别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O和LA均参与脑梗死急性期的病理生化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支气管哮喘与血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血管内皮素的关系。方法:测定了轻度发作的支气管哮喘病人31例及对照组30例的全血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血管内皮素。结果:哮喘组与对照组的血管内皮素分别为(44.45±25.76)pg/ml和(33.43±22.88)pg/ml(P<0.05),血一氧化氮两组分别为(37.65±17.20)μmol/ml和(42.81±19.42)μmol/ml(P>0.05),血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分别为22.81±5.53和22.14±4.53(P>0.05)。结论:研究观察到血管内皮素可能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之中起重要病理生理作用,但未观察到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在轻度发作的支气管哮喘病人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柴胡复方水提物对大鼠亚急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 方法 大鼠胃浆膜层注射乙酸复制亚急性胃溃疡模型,然后进行实验分组,分别灌胃配给高、低剂量柴胡复方水提物进行治疗,同时以灌注生理盐水组和胃溃疡药Stillen治疗组为对照,通过比较各组间溃疡愈合率、血清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以及观察胃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探讨该复方中药对实验性亚急性胃溃疡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 阳性药物Stillen组(100 mg/kg)、柴胡复方水提物低剂量(100 mg/kg)和高剂量组(200mg/kg),溃疡面积明显低于溃疡模型组(P〈0.01),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3.5%、40%和92.9%,血清SOD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和柴胡复方水提物低剂量组血清NO增加(P〈0.01);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胃黏膜脱落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阳性药物组和柴胡复方高低剂量组胃组织病变有明显改善. 结论 柴胡复方水提物对大鼠亚急性胃溃疡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A controlled stud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involvement of the nitric oxide pathway in migraine pathophysiology. Thirteen patients with migraine without aura and seven clinically healthy subjects (C) were selected. All of the migraine patients were studied both before, during an asymptomatic phase (t 0), and 1 h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5 mg isosorbide dinitrate, a nitric oxide donor able to induce an experimental migraine attack (t 1). The nitric oxide levels were analyzed as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serum sample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extracts, and culture supernatants. Basal nitrite levels in serum samples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s of migraine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 indicated that migraine patients possess an activated nitric oxide synthesis pathway (t 0 vs. C F=8.16,P<0.01 and F=16.2,P<0.01, respectively). As expected, in the migraine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nitric oxide donor, a marked increase of nitrite levels was observed in sera (t 1 vs.t 0 P<0.05,t=3.05). In contrast, during the nitric oxide donor-induced migraine attack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nitrite level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s was observed (t 1 vs.t 0 P<0.01,t=−4.03), where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nitrite in total cell extracts was detected (t 1 vs.t 0 P<0.001,t=−6.89). These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nitric oxide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urovascular modifications leading to a migraine atta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