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时不同麻醉方式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20)和全身麻醉组(GA组,n=20)。分别记录患者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胎儿娩出即刻(T2)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术中麻黄碱使用总量;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与入室时(T0)比较,全身麻醉组手术开始时(T1)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腰硬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时(T1)及胎儿娩出即刻(T2)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腰硬联合组的术中麻黄碱使用量及胎儿娩出后1 min的Apgar评分明显增高(P<0.05),5 min的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剖宫产手术,血流动力学较平稳,胎儿娩出后1 min的Apgar评分较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剖宫产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胎儿娩出后1 min的Apgar评分较高。两种麻醉方式下,胎儿娩出后5 min的Apgar评分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马保新  郑辉利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29-731
目的对七氟醚、丙泊酚顺序喉罩全麻在风湿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风心病)或风心病矫治术后产妇剖宫产中的应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对20例需行抗凝治疗的风心病或风心病矫治术后的剖宫产产妇,采用七氟醚、丙泊酚顺序喉罩全麻,根据患者情况,吸入(6%~8%)七氟醚加(5.0~8.0)L/min氧吸入诱导后,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维持麻醉至胎儿娩出后,停用七氟醚,改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泵注,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手术结束待病人清醒后拔除喉罩。术前及术中积极防治心衰,加强围产儿的处理。观察麻醉给药前(To)、麻醉给药后置入喉罩前(T1)、置入喉罩时(T2)、切皮时(T3)、胎儿娩出时(T4)、拔除喉罩时(T5)的生命体征,给药到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发生心衰病例数,新生儿Apgar评分及苏醒时间。结果各时点生命体征平稳,给药到胎儿娩出时间及苏醒时间短,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无1例出现大出血及心衰。结论配合术前、术中积极正确地防治心衰,改善心功能,加强围产儿处理等综合治疗,七氟醚、丙泊酚顺序喉罩全麻对产妇心功能及胎儿影响小,苏醒时间短,未增加失血量,对风心病或风心病矫治术后产妇剖宫产而言,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剂量氯胺酮硬膜外给药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单胎、足月妊娠、母婴健康,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二组,各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氯胺酮组在注入试验量5min测试麻醉平面确实后经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0.5mg/kg(以苄索氯铵为防腐剂),对照组不给氯胺酮。术中常规监测SBP、DBP、HR、SpO2。每组于切皮时(T1)、分离腹直肌时(T2)、胎儿娩出时(T3),分别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术中不良反应,胎儿娩出后1min和5min行Apgar评分。结果二组患者从切皮至胎儿娩出期间SBP、DBP、HR、SpO2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氯胺酮组在T1、T2、T3时镇静评分明显升高,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氯胺酮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二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氯胺酮组有2例出现兴奋多语,但症状较轻能自行缓解。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硬膜外给药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安全有效地增强剖宫产术中镇痛效果,为剖宫产术中硬膜外麻醉比较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下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剖宫产术不适宜常规椎管内麻醉的孕妇151例,分为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5),观察组给予异丙酚1.5 mg.kg-1、瑞芬太尼1.0μg.kg-1、阿曲库胺0.8 mg.kg-1,缓慢静脉推注,术中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泵入维持;对照组给予丙泊酚1.5 mg.kg-1、芬太尼1.0~2.0μg.kg-1、阿曲库胺0.8 mg.kg-1,缓慢静脉推注,术中以丙泊酚靶控泵入和间断静脉推注芬太尼维持;2组均面罩给氧3 min后气管插管,比较2组产妇术中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及2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诱导时、诱导后3 min、胎儿娩出时、胎儿娩出后5 min产妇MAP与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胎儿娩出时、胎儿娩出后5 min产妇MAP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诱导时、胎儿娩出时产妇心率较术前加快(P<0.05),诱导后3 min、胎儿娩出后5 min产妇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诱导时、胎儿娩出时、胎儿娩出后5 min产妇心率较术前加快(P<0.05)。对照组在胎儿娩出时和胎儿娩出后5 min产妇的MAP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在诱导时、胎儿娩出时和胎儿娩出后5 min,产妇的心率明显快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5 min时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产妇,应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实施全身麻醉,对产妇的循环功能影响较小,同时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术的足月临产妇。麻醉诱导采用2.5%硫喷妥钠4~6 mg/kg,氯胺酮1.0 mg/kg,琥珀胆碱1~1.5 mg/kg;快速诱导插管,在胎儿娩出并结扎脐带后静脉推注盐酸哌替啶100 mg,吸入小剂量恩氟烷,间断给予琥珀胆碱和少量硫喷妥钠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后及插管后1、5 min产妇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观察胎儿娩出后1、5 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收缩压在麻醉诱导时略有下降,气管插管后略有上升;舒张压、心率、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胎儿娩出时间均控制在10 min以内;胎儿娩出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循环稳定,胎儿娩出后无明显呼吸抑制。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气管插管全麻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应用于剖宫产全麻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正常足月孕择期剖宫产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全麻组(GA)和硬膜外组(EA),每组100例。全麻组采用丙泊酚、司可林快速诱导插管后维库溴铵控制呼吸,胎儿娩出后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硬膜外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给予2%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10min(T1)、新生儿娩出即刻(T2)、术毕即刻(T3)的MAP和HR,记录两组患者的取出胎儿时间、失血量、同时记录第1、5、10min新生儿Apgar评分及第3、14、28d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NANB)评分。结果:全麻组心率、血压波动明显低于硬膜外组(P<0.05);取出胎儿时间、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NAN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可安全应用于剖宫产全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单胎、足月妊娠、母婴健康,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各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Ⅰ组在注入试验量5min测试麻醉平面确实后经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0.5mg/kg,Ⅱ组在切皮前1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Ⅲ组不给氯胺酮。术中常规监测SBP、DBP、HR、SpO2、ECG。每组于切皮时(T1)、分离腹直肌时(T2)、胎儿娩出时(T3),分别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记录术中不良反应,胎儿娩出后1min和5min行Apgar评分。结果:三组患者从切皮至胎儿娩出期间SBP、DBP、HR、SpO2差异均无显著意义。Ⅰ组和Ⅱ组在T1、T2、T3时VAS、镇静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VAS均比Ⅲ组明显降低(P〈0.05),镇静评分均比Ⅲ组明显升高(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Apga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Ⅰ组有2例出现兴奋多语,Ⅱ组有5例出现兴奋多语;但症状均较轻能自行缓解。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复合硬膜外麻醉,均能安全有效地增强剖宫产术中镇静、镇痛效果,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为剖宫产术中硬膜外麻醉比较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绪东  赵金玉  楚艳艳 《医学综述》2009,15(12):1891-1893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对母婴安全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择期剖宫产的足月临产妇行全身麻醉。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1.5mg/kg、氯胺酮1mg/kg、阿曲库胺0.3~0.4mg/kg快速诱导插管,胎儿娩出后静脉推注舒芬太尼20μg,静脉泵入丙泊酚5~8mg/(kg.h)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1和5min产妇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5和10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活动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收缩压稍有下降,插管后又略有升高,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全组胎儿娩出时间均≤10min胎儿娩出后1和5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全麻对母婴无明显影响,术中循环稳定,胎儿娩出无明显呼吸抑制。结论气管插管全麻对剖宫产术母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预充量佳乐施对脐带血血气、脐带血血清S100β浓度及胎盘体视学的影响,观察佳乐施对剖宫产产妇脊椎麻醉低血压的防治效果并探索对母体和胎儿均有利的预充量。方法将45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Ⅰ、Ⅱ、Ⅲ组(n=15),麻醉前分别以5、10、15 ml.kg-.1h-1的速度预充佳乐斯10 min,之后开始麻醉手术并以此补液速度持续至胎儿娩出。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2 min(T2)、3 min(T3)、5 min(T4)、10 min(T5)、胎儿娩出时(T6)及术毕(T7)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比较3组新生儿1 min及5 min的Apgar评分,脐带血血气变化及脐带血血清S100β浓度。观察胎盘石蜡切片并用体视学方法分析出胎盘绒毛微血管长度密度和体积密度的变化。结果 3组产妇心率、收缩压比较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较Ⅰ组母体血流动力学更稳定。3组脐动脉血血气、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带血血清S100β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绒毛微血管长度密度和体积密度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Ⅱ、Ⅲ组预充量较Ⅰ组对低血压有更好的缓冲作用,但考虑到产妇心脏负荷较重,推荐以10 ml.kg-1.h-1的速度从术前10 min开始扩容至胎儿娩出,对母婴更安全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两种全麻方法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及其新生儿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治疗的8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全麻诱导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入选者分成全凭静脉组(40例)和静吸复合组(44例)两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不同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及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全凭静脉组患者T1时的SBP、DBP水平均比T0时低,静吸复合组患者在T1、T2时的SBP、DBP水平均比T0时低,且T1、T2、T3时的HR水平均比T0时高.T1、T2时刻全凭静脉组患者的HR水平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两组患者的BIS值在T1、T2、T3时刻均比T0时刻低,静吸复合组患者在T2、T3时刻的BIS值均低于全凭静脉组.静吸复合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凭静脉组,而pH值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剖宫产术中全凭静脉复合麻醉在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应激反应方面的控制效果较为突出,而静吸复合麻醉在麻醉深度的控制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曹蓉  程斌  伍孟军  欧英余 《四川医学》2012,33(7):1115-1118
目的应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对几种全麻诱导用药方案下产妇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并且同时观察对产妇术中循环和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术中知晓发生情况,以期为优化麻醉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拟在全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术足月孕妇60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瑞芬(Ⅰ)组、小剂量瑞芬(Ⅱ)组和氯胺酮(Ⅲ)组3组。分别记录入室后、切皮前、胎儿娩出时、娩出后5min等时点的AAI、血压、心率;记录新生儿1、5、10min Apgar评分,术后1d对术中事件显性记忆。结果 AAI值在胎儿娩出时、娩出后5min两个时点3组间有差异,相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在胎儿娩出时血压显著高于麻醉前,且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Ⅱ>Ⅰ组;1min Apgar评分,3组新生儿轻度窒息(7~9分)的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意义,Ⅰ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的发生率最高P<0.05;Ⅲ组有1例术中知晓。结论第Ⅱ组方案能达到所需的麻醉深度,结合对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最小、循环的稳定情况居中,是最佳的用药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3种麻醉方式对新生儿及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90名,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全身麻醉组产妇依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mg、氯胺酮30~40mg、丙泊酚1.0mg/kg、琥珀胆碱1.5mg/kg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吸入体积分数为0.010~0.015的七氟烷维持麻醉。胎儿娩出后适当给予产妇芬太尼、咪达唑仑和曲马多。3组均于胎儿娩出即刻抽取胎儿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出生1和5min时的Apgar评分以及出生后1、2、3和5d时的神经行为评分(分别记录为NBNA1、2、3、5)。记录术后1和24h时产妇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分别记录为NRS1、24),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开始哺乳时间。结果 3组间新生儿出生1和5min Apgar评分及NBNA1、2、3、5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3组的NRS1均<3分,全身麻醉组显著低于硬脊膜外腔阻滞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值均<0.01),3组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开始哺乳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喉罩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对母婴是安全的,对产妇术后恢复也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产妇行腰麻剖宫产时低血压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择期腰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100例,分为子痫前期组(SE组)和正常产妇组(H组),每组50例。腰麻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罗哌卡因1.5 mL 加入 10 μg 芬太尼。记录产妇麻醉前(T0)、麻醉后 3 min(T1)、6 min(T2)、9 min(T3)、12 min(T4)、15 min(T5)、胎儿娩出时 (T6)、胎儿娩出后5 min(T7)、手术结束时(T8)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记录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量。 结果:SE组产妇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H组(P < 0.05),且在T1~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下降的百分比也低于 H组(P < 0.05);SE组麻黄碱的使用量低于H组[(3.5±1.8)mg vs.(8.5±2.6)mg,P < 0.05]。结论:子痫前期产妇在使用低剂量局麻药物复合阿片类药物进行腰麻剖宫产时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健康足月产剖宫产的产妇;加强麻醉管理,腰麻可安全用于子痫前期产妇。  相似文献   

14.
静吸复合全麻应用于剖宫产术(附96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静吸复合全麻应用于剖宫产的临床分析总结。方法 65例育龄产妇,以阿托品、硫苯妥钠、琥珀胆碱作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以氧一笑气混合气、氟烷吸人和阿库溴铵维持麻醉,胎儿娩出后辅以芬太尼。结果 (1)全麻诱导平稳。(2)所有产妇心电图、心率未见明显变化,SpO2保持98~100%,诱导后血压略有下降,但与诱导前相比较,经t检验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1min内在7分以下的76位,5min内在9分以上的974位(含双胎),经过短期复苏处理25位,10min后评分仍在5分以下而转院3位。结论 临床表明静吸复合全麻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可作为剖宫产术安全有效的可供选择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行剖宫产时产妇易发生低血压,导致胎盘低灌注产生缺血缺氧危及胎儿。本文旨在观察静注小剂量磷酸肌酸钠对剖宫产胎儿血糖及血气的影响,探讨提高剖宫产手术胎儿安全性的方法。【方法】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磷酸肌酸钠1g/20mL,麻醉前10min静注)和对照组(NS20mL,麻醉前10min静注),每组均为30例。CSEA穿刺针经L2-3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75%布比卡因1.0~l.2mL,拔出腰穿针从硬膜外腔置入麻醉导管。于麻前、麻后1、5、10、20min和术毕观察并记录HR、SBP、DBP、SpO2、EGG。记录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U-D)、以及胎儿娩出后1、5min的Apgar评分。于胎儿娩出、第一次呼吸前取中段脐带约20cm,采脐动脉血(Ua)分别检测血糖和行血气分析。【结果】麻后5,10,20min,对照组产妇SBP与DBP比实验组明显降低;麻后5,10min,对照组产妇心率较实验组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产妇胎儿Apgar评分的差异不明显。对照组胎儿血糖较实验组低,差异有...  相似文献   

16.
彭旭 《医学综述》2008,14(16):2548-2550
目的研究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需急诊行剖宫产术的健康临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每组30例。麻醉过程中监测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记录阻滞平面达T8水平的时间及注射局部麻醉药到胎儿娩出的时间;新生儿娩出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恶心呕吐、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并于出院前随访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症状。结果两组术中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娩出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硬膜外麻醉组相比,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及注射局部麻醉药到胎儿娩出的时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视为急诊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足月单胎妊娠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二组各50例.二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时抽取脐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二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1、5min Apgar评分,并比较二组各指标.结果 全麻组和硬膜外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60±1.22)、(9.10±0.92)分,5min Apgar评分为(10.20±0.90)、(9.00±0.30)分,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新生儿手术开始→胎儿娩出时间、切开子宫→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二组新生儿Apgar评分、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种麻醉方式均可安全用于剖宫产,但应注意根据产妇的手术前即时状况选择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刘娟  丁继兵  陈秋香  林家国 《重庆医学》2017,(36):5117-51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甲氧明对剖宫产手术麻醉中产妇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在该院行剖宫产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产妇285例,分3组,A组麻醉完成后即刻静脉注射盐酸甲氧明1 m g,B组注射2 m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记录入室平静后基础值(T0)、麻醉平卧位即刻(T1)、麻醉平卧后1 min(T2)、麻醉平卧后5 min(T3)、胎儿娩出前1 min(T4)、胎儿娩出后5 min(T5)各时间点产妇的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情况,新生儿脐动脉血pH、血气指标[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出生1 min Apgar评分,观察产妇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及C组产妇在T2时刻HR明显升高后又明显降低(P<0.05),而A组产妇在T1时刻开始降低后,在T2~T4各时间点HR均明显低于B组及C组,且无较大波动(P<0.05);3组产妇的SBP自T2时刻起均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但在T2~T4各时间点A组产妇的SBP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A、B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血气指标及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P<0.05);A组产妇的不良反应率为2.11%,明显低于B组(9.47)%及C组(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甲氧明能够有效维持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平稳,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84例全麻剖宫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全麻下剖宫产不同分娩时间,急诊/择期和正常体重/低体重新生儿与Apgar评分的关系以及产妇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方法:84例妊娠36周以上临产妇.根据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10min或≥10min;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3min或≥3min;急诊或择期;低体重或正常体重(<2.5kg或≥2.5kg)分别分组,比较各对应组新生儿Apgar1,5min评分.麻醉诱导用硫喷妥钠与司可林;麻醉维持用N2O,氟烷,潘库溴铵或阿屈库铵.胎儿娩出后静注吗啡或芬太尼.结果:Apgar 1min与5min评分在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小于10min组,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小于3min组,择期组均较其对应组高,(P>0.05);低体重新生儿组Apgar 1min与5min评分较正常体重组明显低(P<0.05).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为10.71%.结论:全麻下胎儿分娩时间越短越好.术前母婴状态将直接影响其新生儿Apgar评分.全麻下剖宫产低体重新生儿易于出现Apgar评分低.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体重3.5kg,系第一胎第一产孕39^-4w,在孕妇要求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出生。术前产妇及胎儿无任何高危因素。手术在连硬外麻醉下进行,术中于胎儿出生前8min于产妇静脉通道中给予氯胺酮50mg,胎儿娩出时曾有微弱哭声,随即出现呼吸抑制。立即行窒息复苏方案(A、B、C)处理,未能恢复自主呼吸。于胎儿娩出后20min给予纳洛酮0.4mg静脉推注,约5min后自主呼吸恢复,后针对新生儿窒息常规及对症支持治疗,患儿好转,住院期间经各方面检查,发育良好,未出现患儿缺陷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