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八十年代建立现代复苏学以来,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心肺复苏抢救过程已程序化、规范化、社会化,但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虽然初期复苏成功,然而神经学方面的病残率极高,其中关键是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后期复苏。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比较集中在脑复苏上,其中人工低温技术、脱水降颅压、高压氧呼吸控制、营养支持等的措施,大家已接受及应用。现在,就目前脑复苏药物的应用进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对脑复苏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CPR)国际指南》在我国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心搏骤停(CA)患者经基础复苏恢复了自主循环,但脑复苏成功率仍较低。如何加强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后期复苏阶段的处理,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是国内外医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实验研究表明醒脑静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有效^[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心搏骤停(CA)经心肺复苏成功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脑复苏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络酮静注及参麦注射液静滴.两组患者均在复苏即刻及复苏后1、3、7d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记录两组患者呼吸心跳恢复至脑复苏成功的时间,并计算脑复苏成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CS于治疗3d后开始明显升高(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GCS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呼吸心跳恢复至脑复苏成功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脑复苏成功率为50.00%,住院期间病死率50.00%;对照组分别为28.47%、病死率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纳络酮联合参麦注射液用于脑复苏能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减低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将心脏骤停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与针灸仪组,均予常规心肺脑复苏,针灸仪组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结果针灸仪组对复苏后30min、7d、17d相关指标评定,明显优于常规复苏组。结论在传统心肺脑复苏基础上加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脑复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反复间断推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脑复苏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从2009年9月~2012年4月我院对118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治疗组60例给予必要脑部基础治疗外,静脉推注(3~5min内)纳洛酮注射液2mg,间隔30min反复,经24h观察其催醒疗效,若无效(即未复苏)继续静脉给纳洛酮2mg,间隔1h反复,48h后再观察疗效,并与仅用必要的脑部基础治疗的对照组(58例)比较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复苏明显(P〈O.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静脉反复推注纳洛酮对0肺复苏成功后无意识患者具有催醒加快脑复苏功效,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救治心肺脑复苏方面的研究也有所进展。中医学救治心肺脑复苏的发展与中医的发展历史一样一脉相随。本文总结了中医学在救治心肺脑复苏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中医学在心肺脑复苏的价值作出一些展望与分析,以期为运用中医学方法救治心搏骤停,在心肺脑复苏的发展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1014-1014
目的为心肺复苏后预防并发症和恢复脑功能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机械、生理、药理学方法以恢复患者的心搏和呼吸,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提供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复苏后的并发症和恢复患者的脑功能。结果中度昏迷状态转为浅昏迷状态3例,清醒2例,死亡1例(住院期间)。结论对心肺复苏后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的脑功能。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7):945-946
心肺脑复苏术是临床处理心跳骤停的有效方法。随着临床水平的提高,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逐渐提高,而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却是复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脑功能的恢复更不理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心肺脑复苏技术,抢救成功率较单纯西医心肺脑复苏术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从心肺复苏(CPR)到心肺脑复苏(CPCR)的发展进程表明,复苏成功不仅仅是心肺功能的恢复,更重要的是脑功能的恢复,在日益推崇生存质量的医学环境下,脑功能恢复的地位愈发重要。而常规的复苏对于脑组织缺氧后功能恢复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常规复苏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1例窒息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ICU集束化治疗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维持超过24 h,年龄>18岁的40例患者,入ICU后采用包括低温、脱水、脑复苏等措施的集束化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周后评估复苏效果,脑功能完好者6例(15%),中度脑功能残障6例(15%),严重脑功能残障8例(20%),昏迷10例(25%),死亡10例(25%)。良好神经学结局者12例(30%)。良好神经学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在复苏开始时间、ROSC后48 h的GCS评分及自主循环状态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CU的集束化治疗措施有利于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脑复苏,但脑复苏结局还取决于心搏骤停的原因、复苏开始时间及早期复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心脏炎症标志物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P)、髓过氧化物酶(MPO)。2006—12-2009—08,我们在心肺脑复苏后常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浅低温方法治疗心脏停搏经过心肺脑复苏后126例,观察其对主要心脏炎症标志物超敏CRP(hs—CRP)及MPO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1998年8月笔者参与抢救心跳骤停患者18例,其中1期复苏成功10例,3期复苏成功6例,现将脑复苏关键环节的处理提出讨论。1临床资料1期复苏成功的10例中,男8例,女2例;年龄6~67岁;病因:开胸手术后1例,心外手术后3例,泌尿科全麻术后1例,药物过敏1例,自主呼吸、心跳、意识恢复情况见表1。表1自主呼吸、。L’跳、意识恢复时间比较2讨论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脑复苏是抢救过程的结局。抢救过程的任何环节都会对此结局产生影响,尤其关键环节处理不当,会贻误病人的救治机会。论及各关键环节,1期复苏中的除颤和及时有效的心脏…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与中西医结合急救指南(草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猝死,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现代医学最令人吃惊的发现之一:猝死可以逆转,任何人培训,在任何地方,仅用双手和智慧就可使“死亡”的生命逆转。心肺复苏术(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其后的脑复苏技术又完善了复苏学的含义,称谓心肺脑复苏术(CPCR)。我国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已经使CPCR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早在1800余年前,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原始描述;西方医学有记载的心肺复苏史大约为400余年,现在一般认为始于圣经关于口对口人工呼吸为最早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搏、呼吸骤停,紧急采取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称之为心肺脑复苏(CPCR)。单纯的CPCR技术如电除颤(AE)、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只能维持重要脏器暂时的血供,要彻底维持自主呼吸、血流动力学以及正常的心律,必须依靠进一步药物治疗。长期以来,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存在较大的争议。现将近年来心肺复苏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观察组观察对象在此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临床治疗后存活率、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比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比例等临床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清醒时间(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评分、β内啡肽(β-EP)和血乳酸等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在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有助于相关临床指标水平的改善,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能迅速恢复自主循环的占14%~30%.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引起不可逆损害.虽然部分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但终因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致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搏骤停后整个心肺复苏水平.近年来,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中医药参与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临床上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复苏后期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有效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降低中枢神经损伤,是增加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关键。参附注射液由古方参附汤改制而来,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在2018年的专家共识中被推荐用于多种急重症的救治。参附注射液机制复杂,至今仍值得进一步研究。现将近年来参附注射液在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心复苏后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对维护心脏和循环功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68例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心搏恢复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32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持续性心脏按压复苏,常规使用抢救措施和急救药物,中西医组在心搏恢复后即刻或延续生命支持阶段早期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5~7d.结果 两组≤5min开始心肺复苏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最高.6~10min次之;中西医组各时间段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11~15min对照组无复苏成功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中,中西医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62.50%(20/32),明显高于对照组之38.89%(14/36);心率、平均动脉压、最大氧耗指数、心肌酶谱、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等项指标达稳定或平衡时间中西医组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 持续性心脏按压复苏和在后续生命支持阶段及早应用生脉注射液对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于2009年11月进行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足:中闫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旧SCD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医学家在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脑复苏的方法之一[1]。美国心脏协会在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推荐对复苏后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内科治疗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站收治的68例急症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与常规组。对治疗组除了采用常规治疗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时间明显好于常规组(P〈0.01)。结论纳络酮可以在心肺脑复苏的抢救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