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三叉神经刺激和减压反射对电刺激家兔下丘脑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本实验观察指压眼球对电刺激家兔下丘脑外侧区(LHA)和腹内侧核群(VMH)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实验用29只正常家兔,普鲁卡因(2%)局麻,三碘季胺酚制动。气管插管,分离颈总动脉及窦神经备用。一侧股动脉插管描记血压,用四导生理记录仪同时记录标准导程心电  相似文献   

2.
孤束核(NLS)参与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调节已有详细报道。本文用记录消化间期胃综合肌电(IDMEC)为主要指标,探讨了NTS在胃功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麻醉兔一侧NTS可引起IDMEC发生明显改变,且以IDMEC增强反应为主。32只动物立体定位刺激NTS内侧区49点,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刺激在体外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复苏小鼠来源的iPSCs,悬滴培养法形成拟胚体,维生素C诱导其分化,诱导过程按是否给予电刺激分为电刺激组与非电刺激组.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记录各组拟胚体出现跳动的时间和跳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心肌细胞分化率.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结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RT-PCR检测干细胞多能性标志因子Oct-4、心肌早期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肌球蛋白0重链(α-MHC)的基因表达.结果 电刺激组拟胚体较非电刺激组分化更快,更早出现搏动,心肌细胞分化率更高[(68.89 +5.09)% vs(52.22±3.85)%,P<0.05].两组搏动区域细胞均表达c-TnT,电刺激组细胞c-TnT表达更明显.在诱导过程中,Oct-4表达水平随诱导时间延长逐渐减少,电刺激组较非电刺激组递减更快(P<0.05).两组均检测到心肌特异性标记分子GATA-4和α-MHC的表达.在诱导分化相同时间点,电刺激组GATA-4和α-MHC表达水平高于非电刺激组(P<0.05).结论 模拟心脏电学微环境的电刺激有助于维生素C诱导的iPSCs在体外向具有心肌细胞表型特征的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实验在新西兰白兔上进行,不完全脑缺血帽电刺激一侧颈上神经节1秀发,采用微透析技术测定家兔纹状体及大脑皮质细胞外腺苷及代谢物的水平。微透年探头埋入侧尾核及大脑皮质区,随后以3.0μl/min速度灌流Ringer液。透析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随着不完全脑缺血,Ado及代谢物的EC2含量明显增高,在侧尾核区分别提高了10倍,6倍和3倍,在大脑皮质区分别提高了6倍,5倍和2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和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引导单位神经元放电的方法,观察电刺激兔腹中隔区(VSA)时,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电刺激腹中隔区可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结论:腹中隔区可能通过影响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而参与体温调节。  相似文献   

6.
电解和化学毁损臂旁内侧核(NPBM)前,分别及同时电刺激“人中”穴和NPBM可引起加压效应。同时刺激时,加压效应加强,主要表现为NPBM的加压效应。毁损NPBM刺激点后,再刺激毁损点,NPBM的加压效应消失,而“人中”的加压效应明显降低。化学毁损延髓吻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l medulla,RVL)前,电刺激“人中”穴可引起加压效应,化学毁损一侧或双侧RVL后,再电刺激“人中”穴时,加压效应基本消失。结果表明NPBM在整体情况下,可能参与“人中”穴的加压效应,RVL在“人中”穴加压效应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皮层电刺激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技术以提高脑功能区致痼灶定位的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病灶涉及感觉运动区的11例癫痫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在高度怀疑的致痫区埋藏电极,监测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期的脑皮层电图(ECoG),同时另行皮层电刺激及SEP的皮层记录,以明确致痫灶起源及感觉功能区定位结果,绘制个体化的脑功能图谱,制定手术切除方案。结果:11例(100%)患者的电刺激与SEP结果相符,其中9例(82%)患者的电生理脑感觉、运动区的定位结果与解剖学定位结果相一致,2例(18%)患者的脑功能定位结果与解剖学定位结果不一致,经MRI结果显示,这2例患者的中央沟附近有异常信号。在皮层电刺激和SEP进行脑感觉运动区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区癫痫病灶的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完整,并且术后Engel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应用颅内电极皮层电刺激术结合SEP对位于脑感觉、运动区的癫痫病灶可准确定位并行切除,提高了癫痫病人的外科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为指标,探讨不同穴位在针刺针麻中的特异性作用,已有很多报导,但用穴位和非穴位对比的方法,研究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资料甚少。本工作从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方面,进一步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实验用20只猫,在氯醛糖麻醉下,暴露一侧大脑皮层体感区(SI区)。用同心圆针电极刺激猫对侧前足“合谷”、“腕骨”穴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解剖定位在脑运动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电生理监测技术、解剖定位和脑运动区手术为关键词,查阅1997年5月—2013年12月关于电生理监测技术与脑运动区解剖定位在脑运动区手术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解剖定位包括功能MR和影像导航。电生理监测脑功能定位技术包括体感诱发电位位相倒置技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皮层电刺激运动区定位、皮层电刺激语言区定位、皮质下电刺激定位运动通路。解剖定位和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运动区手术中各有利弊,目前趋势是联合应用。结论在脑运动区手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联合解剖定位可提高脑运动区解剖定位的精确度,达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保留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立体定位电刺激兔疑核(NA)(150μA,50HZ,1ms,30s),同步记录胃综合肌电、胃电压、动脉血压和心率的方法,初步探讨了NA在胃运动调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兔一侧NA(n=16)可使胃电快波簇发放频率、最大幅值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以清醒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诱发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LRN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作用。结果表明:1、电刺激一侧LRN对双侧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具有同等程度的抑制作用;2、一侧LRN对双侧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具有紧张性下行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荧光素双标法,研究了大鼠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向伏核和中缝大核的分支投射。将双苯甲亚胺(Bb)和碘化丙啶(PI)分别定向注入中缝大核和一侧伏核。在中脑中央灰质和中缝背核内见到双标细胞和两种单标细胞。双标细胞占3种标记细胞总数的21%,PI单标细胞占32%,Bb单标细胞占47%。标记细胞多位于注射侧中脑中央灰质中段、尾段的腹外侧区、内侧区腹侧部及中缝背核内,以中型梭形和三角形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3.
在22名正常成人志愿者的上下肢比较电与磁两种经皮运动皮层、脊髓刺激法所引出之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刺激诱发成功率为100%,磁刺激在下肢肌诱发成功率为0%~14.3%(皮层刺激)和0%~42.9%(脊髓刺激);电刺激MEP波幅比磁刺激高2.47~41倍(平均11.3倍);电刺激MEP潜时比磁刺激平均短2.78ms(皮层刺激)和1.34ms(脊髓刺激)。作者认为,易引出高大而可靠的MEP的电刺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磁刺激法则应加强基础和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电针对脑梗塞大鼠缺血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的影响,为探讨针刺治病疗效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脑梗塞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细胞,对比观察电针对模型大鼠脑皮质缺血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影响。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电针对脑梗塞缺血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细胞面积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频率5-10 Hz和强度2 mA的电针穴位刺激没有影响缺血半影区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但是对GFAP的表达有上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电刺激对PC12细胞内泛素-蛋白酶系统(UPS)的作用,以期了解细胞外电刺激作用于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实验,对PC12细胞株分0μA、500μA、2mA、8mA进行不同电流强度电刺激每天3h,连续4d;分0、10、130Hz进行不同电流频率电刺激每天3h,连续3d.之后采用噻唑蓝(MTT)检测存活率、酪氨酸羟化酶(TH-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泛素化蛋白量的改变.结果:随着电流的增强,电刺激对PC12细胞的生长有抑制趋势;高频电刺激对PC12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对PC12细胞的酪氨酸羟化酶的合成代谢有抑制作用;高频电刺激使细胞内泛素化蛋白数量发生改变.结论:高频电刺激引发局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和细胞内UPS功能障碍,改变了原来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临床上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10) 其他应用及脑部电刺激技术的最新进展 皮层电刺激引导脊髓或肌肉运动诱发电位的方法还应用于:绘制皮层运动区的地形图(Cohen,Hallet,1988),与反应时间检查相结合研究“运动程序”(Starr等,1988;Rossini等,1988),等等。还有人研究动物的锥体外系和小脑电刺激(Konrad与Tacker,1990;Dull等,1990;Katagawa等,1991;Kim等,1991)。Katagawa等用细胞外微电极绘制等电位地图,  相似文献   

17.
探讨IL-17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SENP家族分子表达与Cyr61表达间的关系,取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与鉴定,并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了经IL-17刺激后,滑膜细胞中SENP家族分子与Cyr61表达格局。结果显示:经IL-17刺激后,有四例滑膜细胞Cyr61的表达上调,同时SENP6的表达也上调,另外四例经IL-17刺激Cyr61未见上调的滑膜细胞,其SENP6的表达却未见上调。初步分析表明IL-17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SENP6表达与Cyr61表达存在正相关性,提示SENP6可能在IL-17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Cyr61的表达中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海马能否引起镇痛作用,这一镇痛作用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有何关联,迄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在清醒受限的大鼠上进行了实验观察。在实验前4天,借脑立体定位仪,按Bures大鼠脑图谱,于部分大鼠一侧背海马和PAG,于另一部分大鼠一侧腹海马和PAG,分别各埋植一个同心圆电报,供电刺激或电解损毁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了皮层体感区1576个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隐神经的诱发反应。电刺激隐神经在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可引起兴奋性反应、抑制性反应和兴夯与抑制混和性反应三种,吗啡可抑制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诱发反应。完成电生理观察后对部分神经元电泳神经生物素进行细胞内形态标记。可见,伤害感受神经与元非伤害感受神经元电生理特性不同,形态特征也存在着差异。此结构在细胞水平为进一步探讨皮层体感区在痛觉感受及调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家兔胚胎细胞核移植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琪  谭景和 《解剖学报》1995,26(4):394-398
母兔超数排卵后分别收集卵母细胞及交配后的16-细胞胚,通过显微操作及电融合方法将16-细胞胚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成熟卵母细胞中,经培养使其发育。实验结果表明:1.注卵裂球胚的电融合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由22℃降至12℃时,融合率由70.8%降到34.7%;2.一次电刺激后未发生融合的注卵裂球胚胎再次电刺激时,其融合率显著降低,由51.3%降至10.5%;3.不同次实验中,当融合率高时,该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