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肿瘤杂志》2022,(4):297-306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率为3%~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 ALK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更易获得长期生存, 因此, ALK突变被称为钻石突变。目前, 在全球范围内, 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已经有三代药物。中国已获批的ALK-TKI第一代药物为克唑替尼, 第二代药物为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和恩沙替尼。恩沙替尼为中国自主原研的ALK-TKI, 其疗效与阿来替尼相似, 耐受性表现为一过性皮疹, 从患者长期生存的角度而言, 顺应性更好。恩沙替尼引起的皮疹表现与其他ALK-TKI药物不同,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和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 专家收集汇总了恩沙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 并结合临床实践制定了明确的不良分级及具体处理方案, 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恩沙替尼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真实世界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12月16日至2021年12月16日接受恩沙替尼治疗(225 mg/次, 1次/d)的2 221例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老年患者(年龄≥65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 221例患者中511例(23.01%)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8例(0.36%)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7例(3.02%)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剂量调整, 18例(0.81%)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停药。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407/2 221, 18.33%)、瘙痒(41/2 221, 1.85%)、便秘(41/2 221, 1.85%)和面部水肿(31/2 221, 1.40%)。36例(1.62%)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511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后, 50例(9.78%)痊愈, 271例(53.03%)好转, 120例(23.48%)持续原状, 70例(13.71%)由于失访或其他原因转归情况不祥。43例(1.94%)患者报告了57例次...  相似文献   

3.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临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ICI 治疗使肿瘤患者临床获益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免疫相关 不良反应。本文报道了1 例晚期肺鳞癌男性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致免疫相关性皮肤毒性——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主要表现躯干和四肢皮肤皮疹、红斑、瘙痒、脱皮等,经治疗后好转。通过复习替雷利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进一步分析了替雷利珠单抗所致皮肤毒性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为提高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安 全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在中国晚期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为9.06%。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已经成为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7种ALK-TKIs上市, 分别是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恩沙替尼、布格替尼、洛拉替尼和伊鲁阿克。伊鲁阿克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ALK-TKI, 2023年6月27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伊鲁阿克上市, 用于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治疗, 2024年1月16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伊鲁阿克用于ALK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为了帮助广大医师更好地了解伊鲁阿克的疗效和安全性, 使伊鲁阿克得到更合理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伊鲁阿克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相似文献   

5.
本个案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2020年2月14日收治的1例肝癌口服靶向药(甲磺酸仑伐替尼)引起肛周瘙痒和多处皮损的病例进行分析.患者带肛周皮损入院,与压疮区别后,判断为肝癌患者口服甲磺酸仑伐替尼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对症给予治疗与护理.伤口明显好转后,患者出院.此案为新发现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说明书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厄罗替尼所致皮疹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皮疹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2月-2008年9月接受厄罗替尼治疗并发生皮疹的7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予以确诊.厄罗替尼治疗方案为150 mg/d,每日连续服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记录皮疹严重度,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通用毒性标准(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oxicity Criteria, NCI-CTC)对皮疹严重度进行分级,并观察其治疗结局.结果: 76例患者发生皮疹的中位时间为8 d,其中1度皮疹27例(35.5%)、2度皮疹44例(57.9%)、3度皮疹5例(6.6%).1度和2~3度皮疹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3.0%(部分缓解5例、稳定12例)和91.8%(部分缓解32例、稳定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度皮疹和2~3度皮疹患者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5.1和9.7个月(P<0.01).1度皮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0个月,2~3度皮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6个月(P<0.01).有78.9%(60/76)的患者经治疗后皮疹得到缓解.结论:厄罗替尼所致皮疹是厄罗替尼临床获益的指标之一,且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给予恰当的治疗后可以获得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5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多周期化疗后病情进展后口服吉非替尼250mg/d,直至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停药。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5例中,CR1例,PR2例,SD5例,疾病控制率为53.3%(8/15),全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90天,中位生存时间为151天,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皮疹。结论吉非替尼为化疗失败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提供了1条新的治疗途径,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较好,临床疗效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常见的致癌驱动基因之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在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治疗效果,然而患者最终会对TKI产生耐药性。获得性的分子生物学耐药,如ALK激酶域突变、ALK基因扩增和旁路异常激活等,是影响ALK+ NSCLC靶向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获得性的ALK激酶域耐药突变现已成为关注重点。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不断进步及普及,ALK-TKI的耐药突变谱逐渐清晰,并且获得性耐药可能是动态变化的。首先,第一代、第二代TKI治疗失败后继发ALK激酶域耐药性突变以单点突变为主。约20%的患者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出现耐药突变,以L1196M、G1269A、C1156Y和F1174L为主。第二代TKI(包括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布加替尼和恩沙替尼)耐药后点突变的发生率高达50%,且类型更丰富,例如G1202R/del、F1174C/V和I1171T/N/S等。相对于克唑替尼,第二代TKI对ALK激酶具有更高的抑制效果,可覆盖大部分的ALK耐药突变,但G1202R/del除外。研究发现,除G1202R是最常见的第二代TKI耐药性突变外,F1174C/L和I1171N/S/T分别是塞瑞替尼和阿来替尼的主要耐药突变,G1269A和E1210K是恩沙替尼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其次,第二代TKI耐药后ALK双重突变和“脱靶”比例显著增加。第三代TKI劳拉替尼耐药后几乎均为复合突变,并且耐药程度更高。现已发现I1171N-双重突变及G1202R-双重突变谱,其中,G1202R+L1196M双突变显示出对所有ALK-TKI的高度耐药。此外,序贯多代ALK-TKI治疗进展后,原有耐药位点发生变化,野生型的比列升高,耐药机制可能更为复杂。目前,在克唑替尼耐药后,序贯第二代/第三代TKI可抑制绝大部分耐药突变。而第二代TKI治疗进展后,可通过序贯其他第二代TKI或劳拉替尼达到抑瘤效果。对于顽固性的溶剂前沿区域突变,劳拉替尼对G1202R突变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对劳拉替尼耐药的L1198F突变及L1198F-双重突变对克唑替尼重新敏感。某些复合突变对第二代TKI敏感,如I1171N+L1196M和I1171N+G1269A突变,大部分复合耐药突变仍未发现有效的抑制剂。有新一代TPX-0131和NVL-655在临床前实验中以表现出优异的抑瘤效果,尤其是能够克服ALK复合耐药突变,但仍需要临床试验的验证。识别ALK-TKI的激酶域耐药突变谱,选择敏感且高效的TKI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聚焦于获得性ALK激酶域耐药机制,系统综述了ALK基因背景与激酶域耐药的关系和ALK-TKI激酶域耐药突变谱和治疗策略。同时,肿瘤进展后的重复活检对于识别ALK激酶域突变以及选择最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刘刚  李沛  张依军  张洋  苏慧丰 《中国肿瘤》2008,17(12):1064-1066
[目的]研究在肺外科围手术期中应用靶向药物的安全性、组织愈合情况及应用前景。[方法]行动物实验(实验狗)50只,术前3d、5d、7d及术后第1d起,口服厄洛替尼(特罗凯)每组各10只实验狗,观察毒副反应,对照组10只实验狗不服任何药物,二期手术切除支气管残端、肌肉、皮肤及皮下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实验狗出现厌食90%,血尿10%。二期手术经病理检查术前3d服用厄洛替尼支气管残端愈合率70%,肌肉组织愈合50%,皮肤及皮下组织愈合率50%;术前5d服用厄洛替尼支气管残端愈合率80%.肌肉组织愈合率50%,皮肤及皮下组织愈合率50%;术前7d服用厄洛替尼支气管残端愈合率90%,肌肉组织愈合60%,皮肤及皮下组织愈合率60%;术后第1d服用厄洛替尼支气管残端愈合率80%,肌肉组织愈合40%,皮肤及皮下组织愈合率40%;对照组支气管残端愈合率80%,肌肉组织愈合率60%,皮肤及皮下组织愈合率60%。[结论]在外科围手术期中应用厄洛替尼毒性反应可耐受,不影响支气管愈合,有希望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盛华明  吴春  邓立春  陆超 《癌症进展》2017,15(12):1436-1438
目的 探究阿帕替尼与替吉奥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化学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118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靶向组及对照组,各59例,其中,靶向组患者口服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替吉奥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不良反应情况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及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靶向组患者腹泻、皮疹及口腔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血压及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及PLT水平均降低,且对照组患者降低更为显著(P﹤0.05);靶向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药物阿帕替尼相对于替吉奥对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等优势;治疗过程中靶向组出现较多的血压升高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问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1例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机理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综合本病例患者特点和国内外文献分析,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高、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期间更容易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1—2月,临床表现以胸闷、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点,伴有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学检查以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改变为代表,及时判断病因并停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一旦发现吉非替尼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应及时停药,大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早期可控制的间质性肺炎,不是永久停用吉非替尼的绝对指标,应根据患者的获益和药物治疗相关风险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周迪  刘苓霜  姜怡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11):833-839
背景与目的:目前,甲磺酸阿帕替尼在中国仅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三线治疗,而近年来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疗效显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在抗肿瘤治疗中存在优势。该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药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干预二线治疗失败后Ⅳ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1例二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为甲磺酸阿帕替尼500 mg,口服,每天1次,28 d为1个疗程(可根据患者不良反应分级进行剂量调整),同时联合中药静脉制剂+口服辨证中药汤剂治疗,评价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经中医辨证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1个疗程后,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6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5例,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27.2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5.45%;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EA、CA125、CYFRA211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4级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二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联合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可耐受。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提供了前期临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Gefitinib,ZD1839)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 26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岁),应用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果 26例可评价疗效,CR为3.8%(1/26),PR为34.6%(9/26),有效率为38.4%;SD 为38.5%(10/26);疾病控制率为76.9%;PD 为23.1%(6/26).中位缓解时间为6.6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5.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1年生存率为36.6%.疗效与患者性别、皮疹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依次为:皮疹、腹泻、恶心、关节痛、肝功能异常.尚无因不良反应需停药者.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疗效明确,毒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作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后其疗效及与皮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6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皮疹与疗效之间关系。结果:使用吉非替尼后,皮疹、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及急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4.6%、32.1%、17.9%及7.1%。与未出现皮疹患者相比较,使用吉非替尼出现皮疹的患者,其客观有效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使用吉非替尼后出现皮疹的患者其客观有效率较未出现皮疹患者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5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试验组(26例,吉非替尼+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34.6%和53.8%,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5%和84.6%,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皮疹和腹泻。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皮疹及腹泻发生率较高(P<0.05),但均为III级,对症治疗后均缓解。结论吉非替尼、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奥沙利铂加氟尿嘧啶,且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药物治疗肺癌患者致不良反应是否可以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药物治疗,从而使患者能够继续从中获益.方法 回顾性总结接受过EGFR-TKI治疗的病例,筛选出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药物的病例,分析疗效和安全性.从Pubmed中检索相关文献,进行文献总结分析.结果 共有4例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换用另一种EGFR-TKI,其中男性4例,女性0例,中位年龄55岁(45~78岁).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3例(4级2例、3级1例)、皮疹(过敏性紫癜)1例.药物转换从厄洛替尼换为埃克替尼1例,埃克替尼换为厄洛替尼2例,吉非替尼换为埃克替尼1例.更换药物后,未再出现类似严重不良反应.检索文献,共有13篇文献报道了54例因不良反应换用另一种EGFR-TKI治疗的病例,其中多数因肝毒性从吉非替尼换为厄洛替尼.结论 使用EGFR-TKI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肺癌患者,需要权衡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的获益与风险.如获益大于风险,在严密的监测下,换用另外一种EGFR-TKI可能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策略.但因病例数较少,尚需进一步收集病例,并研究其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厄洛替尼治疗EGFR野生型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名Ⅲ/Ⅳ期或术后复发,不携带EGFR敏感突变(外显子18、19、21)的NSCLC患者服用厄洛替尼(150 mg/d).结果:术后再发的,EGFR野生型的,Ⅲ期或Ⅳ期患者服用厄洛替尼(150 mg/d),1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缓解率为17.2%,疾病控制率为44.8%.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80.6%).有两名患者出现了间质性肺病.但所有这些不良反应均为可逆的,没有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个月与7.7个月.结论:厄洛替尼可能会成为化疗耐受的EGFR野生型NSCLC患者的一个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观察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4例病理确诊的不愿或不能接受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rng,每目1次,持续用药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小良反应。结果:吉非替尼的有效率为29.4%,疾病控制率为61.8%,症状改善率为4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2个月,1年生存率为35.3%。其中不吸烟患者客观缓解率高于吸烟患者(P=0.023)。出现皮疹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无皮疹患者(P=0.005),LogistiC回归提示皮疹是疾病控制的独立因素(P=0.00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结论:对于不愿或不能接受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为这些患者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厄洛粹尼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化疗后进展的12例晚期NSCLC患者,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疾病无进展者继续服用,之后每月对接受治疗者进行疗效评价,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无变化4例,疾病进展5例;有效率为25.0%(3/12),疾病控制率为58.3%(7/12),临床受益率为41.7%(5/12).厄洛替尼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全组无一例患者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结论 厄洛替尼对化疗后进展的晚期NSCLC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患者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20.
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厄洛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04例晚期NSCLC患者给予厄洛替尼150 mg口服治疗,每日1次,服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毒性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10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客观有效率为27.9%(29/104),疾病控制率为76.0%(79/10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3.1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61.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S评分为0~1分、腺癌和治疗后出现皮疹的患者具有显著的生存优势(均P<0.05);而吸烟和肝转移则显著增加了死亡风险(均P<0.05).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3.1%和41.3%.不良反应多为1~2级,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6.7%.结论 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可作为化疗失败、不适合或拒绝接受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