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其与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共238例,计算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梗死(CI)、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 CI 94例(39.5%);CH 52例(21.8%);HF 46例(19.3%);SAH、AMI分别为30例(12.6%)和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随SBP、DBP、PP水平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CH、SAH占同组病例90%以上,CI、HF占70%,AMI占50%.DBP≥90 mm Hg,CH、HF占同组病例90%以上,SAH占80%,CI、AMI占75%以上.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同组病例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居第3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SBP、DBP、PP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DBP≥90 mm Hg,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与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心内科、神经科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238例资料,统计脑出血(CH)、脑梗死(CI)、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及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CI94例(39.5%);CH52例(21.8%);HF46例(19.3%);SAH、AMI分别30例(12.6%),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SBP、DBP、PP水平密切相关。当SBP≥160mmHg,CH、SAH病例占90%以上;CI、HF病例占70%;AMI占50%。DBP≥90mmHg,CH病例占90%以上;HF、AMI病例占85%以上;SAH病例占80%;CI病例占75%以上。PP>40mm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第三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SBP、DBP、PP密切相关。SBP≥160mmHg,DBP≥90mmHg,PP>40mm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PP对冠心病危险的界值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另一方面,许多观察性资料都显示,目前降压治疗中普遍存在"60/90规则",即大约90%的患者DBP能控制在90mm Hg以下,但只有60%左右的患者SBP可以控制在140 mm Hg以下.这又引起了高血压降压治疗过程中SBP与DBP下降不平行是否会导致PP加宽的争论.中国目前大约1.3亿高血压人群,中老年人群中则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类型,这使对脉压研究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社区高血压人群实施综合防治的效果,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血压防治的模式.方法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为基本手段,以"社区高血压病监控管理系统"软件运用为运作模式,对治疗组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强化干预和管理治疗,并与1809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随意治疗进行对照研究,连续随访观察6年.结果治疗组累计发生终点事件54例,事件发生率为2.93%,事件发生率为脑出血(CH)0.81%、脑梗死(CI)0.6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0.33%、心肌梗塞(AMI)0.33%、心脑血管死亡0.33%、其他病死亡0.65%.对照组累计发生终点事件111例,事件发生率为6.14%,事件发生率为CH 1.33%、CI 1.82%、SAH0.66%、AMI 0.99%、心脑血管死亡1.33%,其他疾病死亡0.50%,意外死亡0.80%,两组病例构成比标化后,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2.30%(P<0.01),其中CH低38.72%(P<0.01),CI低64.35%(P<0.01),SAH低50.97%(P<0.01),AMI低50.97%(P<0.01),心脑血管死亡低38.72%(P<0.01),而其他事件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社区对高血压人群实施综合防治提高了高血压病人群防治效果、降低了高血压病发病率、死亡率,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收缩压(SBP)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将836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降压治疗后SBP水平分为7组:1组29例,SBP110 mm Hg(1 mm Hg=0.133 kPa);2组71例,SBP 110~11 9 mm Hg;3组224例,SBP 120~1 29 mm Hg,4组290例,SBP 1 30~1 39 mm Hg,5组150例,SBP 140~149 mm Hg,6组45例,SBP 150~1 59 mm Hg,7组27例,SBP≥1 60 mm Hg;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SBP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与4组比较,6组和7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123%和251%(P0.01);在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4组比较,1组、6组和7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118%、75%和148%(P0.05),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SBP水平呈"J型曲线"现象。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BP水平过高或过低,均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SBP在130~139 mm Hg是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合适的目标血压范围。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重要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证实心血管事件与一定范围内的血压(BP)呈线性关系,并连续和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BP在115/75~185/115 mm Hg(1 mm Hg=0.133 3 kPa)范围内40~70岁的患者收缩压(SBP)每增高20 mm Hg,舒张压(DBP)每增高10mmHg,心血管事件(CVD)即增加1倍。不幸的是美国约5 000万患者中仍有约25%的患者不知道已患高血压。全世界超过8亿高血压患者中仅18%的BP得到了有效控制,即目标BP<140/90mm Hg。希腊Hellas综合医疗国家高血压研究(Hyper-tenshell)的目的是探讨希腊高血压的目前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存在高血压病症的患者其脉压(简称PP)和心电图异常(简称AE)之间关系予以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病症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PP≤60mm Hg,PP介于61~80 mm Hg,PP介于81~100 mm Hg,PP≥100 mm Hg具体划分4组。研究PP和患者TG(甘油三酯)以及FPG(空腹血糖)和相应DBP(舒张压)、SBP(收缩压)、AE发生率等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P增加则患者在SBP和相应的DBP和AE发生率上也相应增加,其中P分别是0.001、0.01、0.005;而其中DBP则随PP增加而明显下降P0.05;PP与患者年龄处于正相关关系P0.01;此外随PP增加FPG以及TG和HR、TC和相应的BMI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存在高血压病症的相关患者其AE与PP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可将PP作为高血压病症相关患者AE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血压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1月山西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析两组高血压病人的一般情况、入出院的血压水平、降压药物的服用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按入院时的收缩压水平将两组病人分为A组(≥150 mm Hg)、B组(150 mm Hg)。分析各组高血压病人入院、出院的血压水平及降压药物的服用情况。结果与低龄老年组的基线资料比较,高龄老年组高血压病史较长,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较低,更多病人合并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肾功能不全及房颤/房扑。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入院时收缩压(SBP)分别为(140.38±19.51)mm Hg、(139.22±17.71)mm Hg,舒张压(DBP)分别为(74.36±10.15)mm Hg、(76.40±11.13)mm Hg,出院时SBP分别为(129.79±14.31)mm Hg、(128.55±10.79)mm Hg,DBP分别为(72.27±8.16)mm Hg、(72.86±7.76)mm Hg,两组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使用降压药物的种类相近,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为2.14±1.06、2.13±1.03(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临床事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入院时SBP≥150 mm Hg的病人分别占34.97%、31.01%,住院期间SBP、DBP变化幅度较入院时明显(P0.01),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SBP≥150 mm Hg的病人高龄老年组、低龄老年组分别占13.19%、3.58%,较低血压水平SBP1 3 0 mm Hg,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占4 1.2 1%和4 5.5 8%,DBP≤6 0 mm Hg,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占1 3.1 9%、11.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对高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比较积极,降压达标率高,但在治疗中未根据年龄及一般状况进行细化区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脉压进行分组,以脉压≥60mm Hg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以脉压60mm Hg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及心肌梗死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说明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59,P0.01)。结论脉压≥60mm Hg比脉压60mm Hg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易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总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蛋白尿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价各自在反映蛋白尿严重程度上的优劣和(或)一致性.方法将所有研究对象按SBP≥180 mm Hg(68例)、160~179 mm Hg(81例)、140~159 mm Hg(57例)分为3组;按DBP≥110 mm Hg(59例)、100~109 mm Hg(79例)、90~99 mm Hg(67例)分为3组;按PP≤40 mm Hg(39例)、41~60 mm Hg(61例)、61~80 mm Hg(56例)和大于80 mm Hg(43例)分为4组;按PPI≤0.400(50例)、0.401~0.500(70例)、0.501~0.600(62例)和大于0.600(17例)分为4组.采用全自动散射比浊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各组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增加,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和脉压指数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4者在反映蛋白尿的发生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动态脉压(24 h PP)≤40 mm Hg(1mm Hg=0.133 kPa)、41~55 mm Hg、56~70 mm Hg、>70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24 h 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PP、尿微量白蛋白(mA1b)及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 mA1b、NAG 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进行24 h SBP、24 h DBP、24 h PP 与尿 mA1b、NAG 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Ⅰ组与Ⅱ组之间,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 h PP 的增高,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 h PP、24 h SBP 与尿 mA1b、NAG 呈正相关(r=0.79、0.78、0.78、0.76,P<0.05),24 h DBP 与mA1b、NAG 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 hSBP、24 h DBP 及24 h PP 值分别为150 mm Hg、91 mm Hg、58 mm 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 h SBP 高于150 mm Hg、24 h PP 高于58 mm Hg,24 h DBP 过度下降的患者为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2.
晚近发现,脉压(PP)为非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的强力预测指标,然而其与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间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就PP可否为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冠心病(CHD)发病、心衰(HF)发生、以及总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进行了大样本分析. 对象与方法 2152例受试老人,年龄≥65岁.研究初始均无CHD和HF佐证,同时检测各自SBP、DBP,藉此计算PP.嗣后人均随访10年,观察分析PP与继后CHD发病率、HF发生率以及总死亡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PP与使用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药、口服降糖药,以及平均动脉压(MAP)、SBP、高血压均明显正相关,与DBP不相关.随访10年间,在2152例受试老人中,罹发CHD事件328例(CHD死亡154例,MI174例),罹发HF事件224例(HF死亡26例,HF住院者198例),不幸死亡包括CHD致死者共1046例.分析显示,PP与继后前述3事件间均存在明显的线型相关关系.如PP每递增1.33kPa,则CHD风险相应升高22%,HF风险相应升高22%,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6%.校正年龄、性别、地区差异、各合并症以及CHD诸公认危险因素后,PP每递增1.33kPa,则CHD危险仍相应升高12%,HF危险亦相应升高14%,总死亡危险相应升高6%.且SBP及MAP亦均与罹发前述3事间正相关,DBP与之不相关.进一步将PP与其它血压参数(SBP、DBP、MAP、高血压等)一同进行分析后发现,PP仍与前述3事件明显正相关,与其它血压参数逆相关;若将PP汇同伍用药物及正常血压、高血压一同分析后显示,PP与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病正相关,与舒张期高血压发生并不相关. 讨论本文结果表明,即使在老年人群,PP增大仍为其远期心血管终末事件(CHD、HF发病以及总死亡率高低)的强力独立危险因素和可靠预测指标. (袁志敏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社区人群中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基因(PGC-1α)G482S和 2962A/G多态性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2004年整群随机抽取1642名(男648名,女994名,年龄35~91岁)山西农民,进行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及G482S和 2962A/G多态性检测。结果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近期服用降血压药后,G482S、 2962A/G以及2个位点的单倍型组合与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或近期服用降压药物)患病危险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与G482G携带者相比,S482S携带者患较重高血压(SBP≥160 mm Hg或DBP≥100 mm Hg)的危险比值比(OR)为0.6(95% CI:0.4~0.98),与 2962A/A携带者相比, 2962G/G携带者OR值为1.9(95% CI:1.2~3.0),与S482SII 2962A/A单倍型组合携带者相比,G482GII 2962G/G携带者值OR为2.6(95% CI:1.5~4.4)。结论PGC-1α基因G482S和 2962A/G多态性与国人较重高血压患病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12):747-748
孤立性舒张压高(IDH)是与孤立性收缩压高(ISH)相对应的另一种临床高血压类型,病人收缩压(SBP)<140 mm Hg,舒张压(DBP)>90 mm Hg定为IDH标准.这种病人在占全部高血压病人10%~15%左右,年轻人较多.  相似文献   

16.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2):95-97
戴伦(滁州市全椒人民医院,安徽,滁洲,239500) @@ 高血压前期的定义指收缩压(SBP)在120~139mm Hg和(或)舒张压(DBP)在80~89 mm Hg的人群.基于高血压前期发病率高达13.3%~47.4%,10年随访结果显示,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血压者增加2倍.  相似文献   

17.
连续3次偶测血压的变异程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短时间内3次偶测血压值的变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在21℃室温下,连续测量2020名成年居民(25~90岁,男994例,女1026例)3次血压,以最大和最小值的差值作为收缩压变异度(ΔSBP)和舒张压变异度(ΔDBP)。同时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向心性肥胖指数(WHR)、脉压(PP),并分析其对血压变异度的影响。结果1·ΔSBP>10mm Hg者占20%,ΔDBP>5mm Hg占33·4%。2·女性ΔSBP高于同年龄段男性,而ΔDBP两性间无明显差异。3·半数人群首测SBP最高(男48·5%、女53·1%),该亚组ΔSBP亦最大。结论1·即使严格依照血压测量规程,10min内连续3次的血压测值变异较大。2·女性和增龄是ΔSBP增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配对的方法,对98例首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对照组随机选择同期因呼吸、消化疾病住院的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事件为因变量,以各种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对事件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结果:事件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静息心率(RHR)、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高于对照组,STT异常、左室肥厚(LVH)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VH、TG、TC、PP、RHR、STT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静息心率增快、STT异常、左室肥厚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的最常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辛俊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5):337-338
目的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脉压(PP)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mAlb)之间的相关分析,探讨脉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脉压将住院确诊的13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脉压<60 mm Hg组58例,脉压≥60 mm Hg组72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清晨微量白蛋白尿.结果 脉压≥60 mm Hg组较脉压<60 mm Hg组年龄、收缩压(SBP)明显增高,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脉压≥60 mm Hg组血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243,P=0.040),血肌酐(Cr)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404,P<0.01).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脉压是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压特征的关系.方法226例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表示.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结果随着PP及PPI增加,Gensini积分逐渐增加.与PP<45 mm Hg患者相比,PP≥75 mm Hg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数增多2.2倍;与PPI≤0.4患者相比,PPI>0.6患者冠脉3支病变数增多2.7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I与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P<0.01).结论 PP和PPI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应用于临床指导,且PPI在一定程度上较P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