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对食管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接受食管胃镜检查发现疑似食管早期肿瘤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IPCL组和Lugol's组,各50例。所有病人先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食管后,Lugol's组病人采用常规的碘染色检查;IPCL组病人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检查;评价2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组织观察的清晰度,并由操作对病变组织进行IPCL进行分型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价IPCL分类对食管早期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组病人病变位置观察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的诊断符合率、对早期食管癌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病人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L分类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为70.83%。结论IPCL分类可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有助于提高食管早期肿瘤的诊断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应用普通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后,通过手动变焦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部位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进行IPCL形态分型。在可疑部位的多个点取病理活检,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将普通内镜病变类型与放大内镜IPCL形态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IPCL形态异常,分型均为Ⅳ型(100%),食管上皮中度异型增生的IPCL形态以Ⅱ、Ⅲ型为主87.5%,轻度异型增生的IPCL形态以Ⅱ型为主77.78%,食管炎患者的IPCL形态以Ⅱ型为主91.66%。IPCL形态异常愈明显、其细胞异型愈严重。结论放大内镜IPCL形态学分型对于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符合率,优于普通内镜检查。放大内镜IPCL形态学分型有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及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内镜中心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因食管症状行无痛胃镜检查1 515例患者,分别行常规内镜、NBI、碘染色检查食管,筛查到101例病变,再将这些病变用NBI放大内镜检查并靶向取活检送病理,观察分析病变检出率及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与病理的关系。结果经病理证实食管慢性炎症76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25例,其中84%(21/25)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IPCL分型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86.3%(65/76)食管炎患者符合IPCLⅡ型,IPCL形态分型与病理诊断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碘染色与NBI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有助于确定食管癌浸润深度,协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在食管癌肿瘤血管中的表达与内镜下表现的关系。方法:选取存档石蜡包埋食管癌组织标本120例和正常食管组织标本50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VASH1的表达,分析VASH1在食管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形态差异,分析不同IPCL分型VASH1表达情况,以及不同肿瘤分化状态下VASH1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VASH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7%(65/120)、59.17%(71/120),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50)、16.0%(8/50),VASH1、VEGF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P<0.01);食管癌组织中,VEGF与VASH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食管癌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VASH1及VEGF表达水平等(P<0.05~P<0.01);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Ⅴ型病人占比最高为54.79%,Ⅳ型为5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H1阴性、低表达、高表达病人的MV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VASH1表达增加,病人MVD值增高,VASH1表达与血管形成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VASH1可能与食管癌的发展、肿瘤细胞生成密切相关,且对预测食管癌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与分析放大内镜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为其一级亲属40岁以上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据疑病处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判断病变性质估计侵犯深度。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者行ESD治疗,疑进展期食管癌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送整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癌一级亲属40岁以上患者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共128例,其中行ESD和外科手术取得整体病理标本102例。对比放大胃镜术前判断和术后整体病理标本,判断性质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7.3%,诊断食管早期鳞癌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5.4%,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50%。判断浸润层次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鳞癌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9%,B1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率为90.6%,灵敏度为70.6%,B2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32.2%,灵敏度为76.9%,B3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66.7%,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观察食管病变后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apillary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病变患者64例,所有患者进行NBI-ME及普通白光内镜检查,观察IPCL的形态,并对病变区行病理活检。比较NBI-ME及普通白光内镜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分析NBI分级及NBI检测的IPCL分型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NBI-ME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能。结果:64例食管病变患者中,早期食管癌18例(28.13%),高级别瘤变5例(7.81%),低级别瘤变16例(25.00%),食管炎25例(39.06%)。NBI-ME的图像清晰度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白光内镜(P0.05)。食管炎NBI分级以Ⅲ级和阴性为主;低级别瘤变NBI分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高级别瘤变和早期食管癌NBI分级均以Ⅰ级和Ⅱ级为主。食管炎IPCL分型主要呈Ⅱ型(84.00%);低级别瘤变IPCL分型呈Ⅱ、Ⅲ型,其中Ⅲ型占68.75%;高级别瘤变的IPCL主要呈Ⅲ型,占80.00%;早期食管癌IPCL分型主要呈Ⅳ型,占83.33%。NBI-ME诊断癌前病变与早期食管癌的灵敏度为87.18%,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12.82%。结论:NBI-ME能够细致观察食管病变患者的IPCL,其对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7.
黄日胜  孙成超  吴昊  金良达 《医学争鸣》2009,(24):3003-3005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D44V6和E-cadher-in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52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表达的表达情况,另选取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CD44V6在正常食管组织和食管鳞癌原发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73.0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正常食管组织和食管鳞癌原发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100.00%,42.3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织中CD44V6的高表达及E-cadherin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E-cadherin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CD44V6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两者表达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无关.食管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显著负相关(r=-0.446,P〈0.05).结论: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CD44V6阳性和E-cadherin阴性者更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提示预后差.联合检测CD44V6阳性和E-cadherin有助于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钙粘素(E-CD)、CD44V6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标本和25例正常食癌组织应用SP法检测E-CD和CD44V6的表达,对其中42例进行了术后3年随访。结果 E-CD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患者癌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有关(P〈0.01),与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P〈0.05),E-CD表达阳性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4.12%、88.24%和58.82‰阴性组分别为83.81%、56.00%和12.00%(P〈0.01);CD44V6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食管鳞癌患者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有关(P〈0.01),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分期有关(P〈0.05),CD44V6表达阳性存活率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0.00%和16.67%,阴性组分别为100%、91.67%和66.68%(P〈0.01)。结论 E-CD和CD44V6表达与食管癌转移、预后密切相关,且该两项指标表达方式相反;当E-CD阴性、CD44V6阳性时,可能说明患者预后差,有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分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应用NBI—ME技术对在笔者医院诊治的104例食管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所在的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食管炎的IPCL主要为Ⅱ型,占88.00%,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Ⅱ、Ⅲ型,其中Ⅱ型占43.75%,11I型占56.25%,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Ⅲ型,占83.33%,而食管癌的IPCL主要表现为Ⅳ型,为100%。结论通过NBI—ME对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进行有效地形态观察可以推测患者的病理诊断,提高镜下早期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的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 化学染色、Western blot 检测PD-L1 在50 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PD-L1 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D-L1 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2.0%(21/50) 高于癌旁组织22.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L1 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及临 床分期相关(P <0.05)。Kaplan-Meier 生存分析表明PD-L1 的阳性组较阴性组预后较差,PD-L1 阳性组和阴性 组患者30 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8.1% 和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变量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PD-L1 是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论 PD-L1 蛋白高表达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 成为食管鳞癌预后的评价指标,并为食管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哈萨克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行常规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的哈萨克族患者106例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例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常规内镜检查食道黏膜未见异常)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观察两组患者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统计其分型结果.同时对实验组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其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实验组病理诊断结果:早期食管癌10例,低级别瘤变16例,高级别瘤变11例,食管炎69例;IPCL分型结果:对照组均为Ⅰ型;实验组中早期食管癌的IPCL分型主要为Ⅳ型,低级别瘤变主要为Ⅱ型与Ⅲ型,高级别瘤变主要为Ⅲ型,食管炎分型主要为Ⅱ型.结论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可清晰的显示食管病变位置及病变范围,并能通过食管黏膜IPCL分型来分析组织学的病理类型,对诊断哈萨克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与食管鳞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志的链霉卵白素 (SP)染色法和反转录PCR方法检测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手术标本的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状况和特征。结果 :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CyclinD1蛋白和mRNA表达 ,癌旁组织和癌组织CyclinD1免疫组化阳性和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 3 1%vs 3 8 4%和 87 5 %vs 81 3 % ,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是 ,碘染色阳性癌旁组织CyclinD1免疫阳性率 ( 2 8 6% )明显高于碘染色阴性组 ( 3 6% )。结论 :CyclinD1与食管鳞癌癌变发生有关 ,可能参与食管癌变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D1在大肠癌癌肿组织及肠管近端距肿瘤5cm、10cm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5例大肠癌癌肿组织及近端肠管距癌灶5cm、10cm的肠管组织中Cyclin D1。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Cyclin D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中,大肠癌肿块组织中其Cyclin D1的阳性率为72.2%,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 D1在大肠癌癌肿组织中和距癌灶5cm、10cm的近端肠管的表达,分别为24/45(53.3%)、1/45(2.2%)、0/45(0%),与后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yclin D1的表达参与了癌细胞分化及发展过程;Cyclin D1在肠管组织中不同距离的表达结果差异显著,可作为大肠癌治疗和预后的辅助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97例在白光内镜下疑诊为早期食管鳞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行靶向活检,最终经内镜下切除或者手术切除确定病灶性质。分析病变的 NBI-ME 的形态特点,并与活检病理、内镜切除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进行对照。在97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鳞癌3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2例。NBI-ME 诊断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95例,诊断准确性达97.9%。经过靶向活检,有10例原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炎症的患者被诊断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性提高52.6%。而根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形态,对肿瘤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达到81.4%。  相似文献   

15.
Wang R  Zhang JH  Li Y  Wen DG  He M  Wei LZ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89-1092
目的 了解中国北方人食管癌、贲门癌的易感性与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基因第 870位核苷酸A/G(A870G)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SSCP方法 ,检测了 12 0例食管癌、5 8例贲门癌及 12 2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CyclinD1(A870G)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食管贲门癌组与对照组CyclinD1(A870G)A/G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75 )。非吸烟的肿瘤患者CyclinD1的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而吸烟并携带A/A基因型可使患食管贲门癌的危险性增加 2 5倍 ,其校正比值比为 2 5 7,95 %可信区间为 1 19~ 5 5 7。携带G/G基因可降低食管癌发病的风险 ,其校正比值比为 0 39,95 %可信区间为 0 18~ 0 82。贲门癌患者组携带A/A基因型的频率 (34 4 8% )高于对照组 (2 3 77% ) ,但差异无显著性 (χ2 =2 2 8,P =0 131)。结论 在中国北方人 ,吸烟并携带CyclinD1(A870G)A/A基因型是患食管贲门癌的危险因素 ,而CyclinD1G/G基因型对食管癌的发病可能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癌症-MYC基因(C-myc)启动子结合蛋白1(MBP-1)在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9,分为MBP-1模拟物组、siRNA-MBP-1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周期相关的C-myc、周期蛋白D1 (Cyclin D1)和周期蛋白E(Cyclin E).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MBP-1模拟物可使食管癌细胞Ec109中MBP-1表达上调(P<0.05),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比例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侵袭细胞数减少,细胞中C-myc、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表达被抑制;沉默MBP-1后,siRNA-MBP-1组食管癌细胞Ec109中MBP-1表达下调,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凋亡比例下降,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侵袭细胞数增加,细胞中C-myc、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MBP-1与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能力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胰腺癌组织中Cyclin D1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是常见的、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癌基因密切相关。目的 研究癌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胰腺癌的诊断、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1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0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所有检测均采用Envision二步法。结果 (1)21例胰腺癌中CyclinD1的表达率为76.2%(16/21)。与非肿瘤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CyclinD1的表达与胰腺癌的病理分级、分期无关。结论 CyclinD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作用。CyclinD1蛋白产物的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Cyclin D1和Cyclin B1在鼻咽癌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探讨Cyclin D1和CyclinB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yclin D1和Cyclin B1在58例鼻咽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yclin D1和Cyclin B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34/58)和60.3%(35/58);Cyclin D1和Cyclin B1 阳性和阴性病例的平均生存期、五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鼻咽癌组织中Cyclin D1和Cyclin B1的表达一致率为60.3%(35/58),无显著相关.结论Cyclin D1和Cyclin B1表达均可以反映鼻咽癌的生存情况,在鼻咽癌预后预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总结食管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LGIN)的内镜形态学特点及其病理转归现状,探讨食管LGI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首次食管活检病理提示LGIN的病变共201处(169例),分析其病变的内镜资料、病理转归情况。以内镜形态学表现为食管黏膜病变、且病理结果为单纯炎症病变为对照,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黏膜LGIN的危险因素。结果 食管黏膜LGIN以中老年多见,男女比约为2.5∶1。201处病变平均最大横径、最大纵径分别为(0.9±0.8) cm、(1.4±1.3) cm,主要位于食管中段(52.2%),形态学上以平坦型(0-Ⅱb)为主,占45.8%,其次是以平坦隆起型(0-Ⅱa)为基础的病变占31.8%。有食管炎背景的LGIN 42例(24.9%),多灶病变占57.4%。201处病变平均随访时间为(10.3±12.1)月,经随访,58.2%(117/201)的病变达到病理逆转〔包括24.9%(50/201)的病变完全消失〕,其中原病变最大径≤1 cm者占60.7%(71/117);28.9%(58/201)病变病理结局无变化,仍为LGIN;12.9%(26/201)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浸润性癌,其中最大径>1 cm者占73.1%(19/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阶段年龄(与<45岁相比)及病变最大纵径(与≤0.5 cm相比)是食管黏膜病变发生LGIN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最大纵径为>0.5~1 cm、发生食管LGIN的风险是病变最大纵径≤0.5 cm的1.96倍。结论 在人群中做筛查胃镜时,年龄≥45岁,食管黏膜病变最大纵径>0.5 cm,需警惕食管LGIN可能。已证实食管黏膜LGIN的病变,需根据病变最长径分层进行内镜随访,建议>1 cm的LGIN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