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 9( MMP- 9)浓度、2 5 OH Vit D及维生素 D受体 ( VDR)含量。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 9和维生素 D受体在高血压肾损害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观察对象为收缩压 ( SBP) >40 mm Hg,舒张压 ( DBP) >90 mm Hg;BUN>2 0 mmol/L,Scr>445 μmol/L,Ccr<2 0 ml/min的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共 44例 ;正常对照组 2 8例 ,用 ELISA法和细胞提取和裂解的方法测定两组之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 9浓度、2 5 OH Vit D和维生素 D受体含量 ,并探讨 2 5 OH Vit D及维生素 D受体与肾损害蛋白尿的关系。结果 血清 MMP- 9在高血压肾损害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 72 3.5± 1 90 .7VS,41 8.2± 1 65 .0 ,P<0 .0 1 ) ,血清 2 5 OH Vit D、血淋巴细胞 VDR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 ( 90 .79± 6.5 3VS,5 8.2 1± 9.5 0 ,P<0 .0 1 )和 ( 2 0 .31± 4.76VS,1 3.5 0± 2 .5 5 ,P<0 .0 1 )。2 5 OH Vit D、VDR与蛋白尿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MMP- 9可能参与了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 ,高血压肾损害则导致血清 2 5 OHVit D、血淋巴细胞 VDR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月12月收治的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确诊后5min内完成基本抢救,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即初期快速输入复苏液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10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在止血前维持MAP在40-60mmHg,对照组则按常规快速充分输液。监测两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肝肾功能、PLT、APTT、PT、Hb等实验室指标,比较2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平均输液量、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
  白明显高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则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液体输入量为(1632±441)ml,对照组液体输入量为(2812±497)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愈32例(100%),发生ARDS 1例(3.13%),MODS1例(3.13%),死亡0例(0%);对照组治愈30例(87.5%),发生ARDS5例(15.62%),MODS 3例(9.38%),死亡2例(6.25%)。2组患者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术适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的救治,在手术止血后根据失血量的情况再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可以提高妇产科失血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病理妊娠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自愿终止妊娠的病理妊娠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n=37).对照组采取利凡诺羊膜腔内穿刺引产,实验组采取米索前列醇配伍米非司酮引产.观察2组患者宫缩发动时间、产程、一次性引产成功率、不良反应、腹痛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宫缩发动时间、产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4h引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总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胎膜残留、产后出血、药物热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显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病理妊娠中可以快速发动宫缩,24 h引产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患者腹痛较轻,可作为临床病理妊娠引产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文英  李红杰 《中外医疗》2012,31(22):58-58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1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20例给予保妇康栓治疗,治疗组12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微波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糜烂程度上比较,治疗组在Ⅰ、Ⅱ、Ⅲ度糜烂治疗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阴道分泌物、腰酸等症状改善程度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可有效增强细胞免疫和吞噬功能,改善阴道环境,促进炎症及代谢组织的渗出、排泄,促进创面愈合,是治疗宫颈糜烂的有效方法,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定量研究感染伯氏疟原虫鼠对全身循环的影响和有关这一影响的其它发现,特别是鼠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对心血管系统和血容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起搏器窦律优先功能和频率滞后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对窦性心律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人们只知道曼氏血吸虫是布隆迪西部低洼地带(海拨780~1000米)Lmbo地区流行的地方病。现在,一处从前为人所不知的曼氏血吸虫疫源地在布隆迪东北部的Cohoha湖周围(海拨1300~1500米)被发现。作者在文中描述并分析了该地的流行特点和形成因素,探讨了本病向布隆迪和卢旺达高原散播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控制此病发展的监测意见。调查样本:首先通过卫生中心检查非住院病人以确定调查点,然后检查可疑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反复吸入七氟醚对成年大鼠海马和血小板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量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Ⅰ组);单次吸醚组(Ⅱ组)。单次吸入浓度为2.4%七氟醚;反复吸醚组(Ⅲ组),连续5 d吸入浓度为2.4%七氟醚。每组随机取10只,测定海马和血小板线粒体的ATP的含量和SOD活力,另外10只予八臂迷宫行为学检测。结果单次或反复吸入2.4%七氟醚5 d后,与空白组相比,海马和血小板线粒体的ATP的含量和SOD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大鼠反复吸入2.4%七氟醚,对海马组织和血小板线粒体的SOD、ATP无明显影响,提示短期反复吸入七氟醚不会引起大鼠近期学习记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MG)与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选择17例MG患者,其中6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1例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另选择同期健康自愿献血者1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4、CDs及Fas的表达.结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4-CD8+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36.75±11.56)%比(26.31±9.00)%],CD4-CD8-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30.56±9.72)%比(42.96±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18);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4-CD8+表达高于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6.75±11.56)%比(25.2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Fas+、CD8+Fas+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46.10±7.13)%比(31.22±13.00)%,(62.86±12.29)%比(45.59±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3).糖皮质激素治疗组CD8+Fas+表达高于无糖皮质激素治疗组[(62.86±12.29)%比(50.84±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MG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具有影响.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MG的机制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Fas-mediated apoptosis and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in myasthenia gravis (MG). Methods In 17 patients with MG, 6 patients received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and 11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out glucocorticoid (non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Meanwhile, 13 healthy cases were selected as healthy control group. CD4,CD8 and Fas expression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in three groups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CD4-CD8+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36.75 ± 11.56)% vs. (26.31 ±9.00)%, P = 0.027],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CD4-CD8-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30.56 ± 9.72)% vs.(42.96 ± 11.54)%, P =0.018]. The percentage of CD4-CD8+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36.75 ± 11.56)% vs. (25.24 ±7.63)% ,P =0.019]. The percentages of Fas+ and CD8 +Fas+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46.10 ± 7.13)% vs. (31.22 ± 13.00)%, P=0.006; (62.86 ± 12.29)% vs. (45.59 ±11.50)%, P = 0.003]. The percentage of CD8+ Fas+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group [(62.86 ± 12.29)%vs (50.84 ± 8.31 )%, P = 0.034]. Conclusions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may have influence on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MG. Fas-mediated apoptosi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 of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in MG.  相似文献   
10.
总结、探讨瓣膜置换术后的射频消融治疗经验.1例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隐性左后侧旁道患者,穿房间隔消融二次均在一月内复发,第三次在冠状窦内消融成功.1例置换二尖瓣的显性左侧壁旁道患者,常规瓣下消融后复发,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结论:瓣膜置换术后的射频消融有较高的风险和较高的复发率,需采用多种途径消融,并比常规消融需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损伤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