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分析,探讨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该院有输血史、妊娠史而需输血的1 89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拟输血的1 896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2例,阳性率为1.16%(22/1 896)。特异性同种抗体阳性17例,占77.27%(17/22),阳性率为0.90%(17/1 896)。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15例,以抗-E检出率最高;MNS血型系统抗体中抗-M共1例;Lewis血型系统抗体中抗-Lea1例。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均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输注,所有输血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输血效果,临床上均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非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5例,占22.72%(5/22),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贫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结论通过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可同时对于能用药物改善贫血症状的患者,可以用药物部分替代输血治疗,能有效地避免或降低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1501例预输血者血清抗体筛选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和避免RH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使用聚凝胺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在1501例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清中,共检出抗体筛查阳性者3例(0.2%),1例D抗原阴性,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为抗-D+c,另外2例D抗原阳性,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为抗-E。结论通过输血前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查,可以大大提高配血的成功率,保证抗体筛查阳性者的及时用血,避免了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了临床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本院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探讨不规则抗体出现的临床意义及规律,减少输血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46 346例患者使用微柱凝胶卡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使用谱细胞及相关试剂鉴别其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部分患者血样送至上海市血液中心参比实验室,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46 346例患者中,共检出抗筛阳性结果 231例,阳性率为0.50%。Rh血型系统及MNS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比例较高,分别占46.7及17.1%,其中抗-Ec、抗-E、抗-M检出率最高。肿瘤及血液疾病患者抗筛阳性比例较高,合计占总抗筛阳性患者的34.4%。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安全输血不可或缺,应受到输血科及临床重视,为抗筛阳性患者挑选相合血液制品,提高其临床用血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55481例住院拟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入院拟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本院2011年1~12月期间55 481例入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鉴定。结果在被检标本中共发现15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28%,其中男性47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17%;女性109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38%,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χ2=19.47,P<0.01)。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有139例曾经有输血史或妊娠史,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χ2=107.26,P<0.01)。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自身抗体24例。有抗体特异性未能确认者35例,确认抗体特异性97例,其中Rh系统抗体58例(59.79%),MNS系统24例(24.74%),Lewis系统3例(3.09%),其他:ABO亚型抗-A12例、抗-E伴自身抗体8例、抗-cE伴自身抗体1例、抗-M伴自身抗体1例。结论输血前的抗体筛查对安全、有效、及时地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对该院2008年9月到2011年3月8 442例输血前标本进行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442患者标本中外科6 276例(75%)。有3 291例只进行了输血前检查而没有输血,占53%。外科用血占全院用血量的58.4%。检出RHD阴性24例(0.23%)。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8例(0.21%)。结论输血科对每一例标本进行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是输血安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对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的意义。方法对2000例预输血患者进行抗体筛查,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统计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和检出率。结果共筛出不规则抗体阳性者8例,阳性检出率为0.4%。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患者6例,占75.0%,高于其他疾病患者所占比例(2例,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 Rh系统抗体占62.5%,MNS系统抗体(抗-M抗体)占37.5%。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有利于选择适合患者的血液,有效减少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观察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对患者特异性抗体和不规则抗体的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特异性抗体的类型进行统计。结果 46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9例,阳性表达率为1.96%(9/460)。对不规则抗体类型的特异性进行分析统计,Rh血型系统抗体共6例(66.66%),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2例,抗-E抗体2例;MNS血型系统抗体共3例(33.34%),抗-M抗体3例。结论临床输血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应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对于患者输血过程的安全有重要作用,可确保患者进行安全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预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的分析,探讨不规则抗体产生的频率、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5628例输血申请的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筛阳性者,使用谱细胞及相关试剂鉴别其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部分患者血样送至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5628例患者共检出不规则抗体40例,阳性率为0.71%;特异性抗体系统Rh、Lewis、MNS及混合抗体构成比分别为72.5%、5.0%、5.0%、12.5%,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以Rh血型系统居多,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E,共检出26例占65.0%;混合抗体检出5例占12.5%;无特异性抗体占7.5%,冷抗体占10.0%。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占77.50%,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22.50%(χ~2=17.352,P0.001);有输血史占57.50%、阳性率为1.62%,无输血史患者占42.50%、阳性率为0.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32,P0.000);有妊娠史患者占67.50%、阳性率为1.38%,无妊娠史占32.50%、阳性率为0.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75,P0.001),既有输血史又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2.08%,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的阳性率(0.45%)。结论输血前对患者尤其是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有效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输血治疗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分析,研究其分布特点及特异性,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有效保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4 825例肝癌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筛查阳性患者抗体鉴定结果。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16例(0.33%);其中包括抗-E抗体2例(12.5%)、抗-C抗体1例(6.25%)、抗-e抗体1例(6.25%)、抗-Ce抗体2例(12.5%)、抗-M抗体4例(25.0%)、抗-Lea抗体2例(12.5%)、未确定抗体特异性4例(25.0%)。结论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很好地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从而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疆北疆地区不同民族临床手术前备血及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布规律与其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卡式法对36180例患者(其中汉族13656人,维吾尔族10353人,哈萨克族8554人,回族3617人),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检出抗体阳性者鉴定其特异性。结果1)在4个民族被检标本中共发现119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阳性率为0.33%,其中男22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13%(22/16875),女97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50%(97/19305),女性高于男性(P<0.05)。其中有98例曾经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21例。2)不同民族检出的阳性率:汉族0.26%(35/13656),维吾尔族0.45%(47/10353),哈萨克族0.35%(30/8554),回族0.19%(7/3617),维吾尔族高于汉族、回族(P<0.0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民族女性高于男性(P<0.05)。3)不同民族血型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的区别:4个民族检出的119例不规则抗体,分布为自身抗体14例;有抗体特异性未能确认者6例;确认抗体特异性99例:Rh系统抗体60例,Lewis系统25例,MNS系统6例,其他系统:抗-Jka伴抗-Leb1例,抗-Jkb1例、抗-Fya1例、抗-Fyb伴抗-Leb1例,抗-K1例、抗-P11例,抗-E+自身1例,抗-Ec+自身1例。抗体特异性以Rh血型系统最常见,但汉族抗-E检出较高(11/13),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抗-D较多见(18/26,13/18,2/3)。Lewis系统,4个民族均以女性检出率最高。Duffy系统、Kidd系统抗体只在维吾尔族人群中检出。结论本地区不同民族手术前备血及预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及特异性抗体的分布具有本民族特点,4民族均以Rh血型系统最常见,汉族抗-E检出较高,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3民族抗-D较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输血者与妊娠者阳性率差异性,以及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患者取静脉血3 ml离心,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阳性筛查和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鉴定,并记录输血患者与妊娠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8 432例患者病例中不规则抗体呈阳性者30例,阳性率0.36%。其中5 288例输血者阳性16例,阳性率0.30%,3 144例妊娠者阳性14例,阳性率0.45%,两组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者筛查中非特异性抗体2例,占6.67%,特异性抗体28例,占93.33%。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为:抗-M比率最高,占28.57%,其次是抗-D、抗-E、抗-C不规则抗体。结论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与研究可为临床输血提供大量的事实依据,从而为临床寻找新的相合血液争取时间,能够有力地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吕学琴  尹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48-1949,1952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3 029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心血站3 029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7例(0.56%),其中抗-D阳性9例,抗-E阳性4例,抗-e阳性1例,抗-M阳性2例,抗A1阳性1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6/1 397),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7%(11/1 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48%vs0.10%,P<0.05)。结论常规对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的意义.方法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88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抗体筛选,对筛选出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统计学分析比较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不规则抗体呈阳性的患者为73例(73/8876,0.82%),其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x2=13.01,P<0.005);验出特异性抗体的患者为49例(49/73,67.12%),未确定特异性抗体患者为8例(8/73,10.96%);验出自身抗体患者为16例(16/73,21.92%),16例自身抗体患者中,有2例同时还存在抗-E同种抗体;验出抗-JKa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1例.经交叉配血输血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 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可以防止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同时为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抗体筛查阳性的择期手术患者选择足够配合性血液创造了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常州地区Rh、MNS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抗体分布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常州地区2013-2019年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溶血筛查试验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致病抗体来自Rh和MNS两个血型系统,其中由抗-E引起的溶血病13例,由抗-D引起的溶血病8例,由抗-M引起的溶血病2例。有7例患儿进行了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后患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常州地区抗-E是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中最常见的抗体,且患儿母亲均有多次妊娠史。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对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孕妇,要加强产前不规则抗体血清学检测,并合理制订个体诊疗及换血方案,这对重症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南宁地区疑难输血患者中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本地区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8-2018年间南宁市各医院送检的疑难配血案例标本1 463例,应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集法、酶法、吸收放散法检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结果共鉴定确认红细胞不规则抗体335例,发生率为22.90%(335/1463)。主要涉及6个血型系统:Rh系统55.52%(186/335),Kidd系统2.69%(9/335),MNS系统18.21%(61/335),Lewis系统4.48%(15/335),P系统5.07%(17/335),Rh合并Lewis系统0.30%(1/335),Rh合并P系统0.60%(2/335),Rh合并MNS系统5.97%(20/335),Rh合并Kidd系统5.67%(19/335),Rh、MNS合并Kidd系统1.19%(4/335),Rh、Kidd合并Duffy系统0.30%(1/335)。结论从南宁地区疑难输血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分布看,以Rh和MNS血型系统为主,以Rh合并MN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比率最高,尤其是Rh系统和抗-Mur同时存在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在输血前,使用微柱凝胶法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或备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筛检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取该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在932例患者病例中,共筛检出不规则抗体3例(0.32%),经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E 2例(0.21%),抗-c 1例(0.11%),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另检出患者已致敏红细胞所引起的交叉配血次侧凝集2例(0.21%),假凝集1例(0.11%),自身抗体2例(0.21%)。结论微柱凝胶法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交叉配血前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检,这对有输血史、妊娠史以及短期内需多次输血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过抗体筛查和鉴定,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避免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并选择相合的血液,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978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需要输血患者的血清(浆)不规则抗体,结果阳性的标本再送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进一步鉴定。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78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0.61%。筛检阳性的6例标本经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发现在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E 3例、抗-D 1例、抗-cE 2例。对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提示少输或不输血,其中2例未输血,4例输注经南京市血液中心配合型血液,无1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及选择和准备相适合的血液,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这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目的输血前对患者血清(浆)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分析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2006年6月到2007年12月间临床送检的疑难配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分析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果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阳性54例,其中同种抗体26(51.85%)例,自身抗体26(48.15%)例,抗体特异性未确定2例,同种抗体中以Rh系统最多,占15/28(33.57%),其次为MNSs系统,占5/2B(19.23%),Rh系统抗-E明显多于抗-D,与以往文献报道不同;MNSs系统主要是抗-M;自身抗体主要为抗IgG型抗体占14/26(53.84%),其次为抗IgG和抗C3d抗体同时阳性占8/26(30.77%),冷自身抗体最少占4/26(15.38%);对有同种抗体的患者输入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后,患者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有自身抗体的患者按自身溶血性贫血的输血原则进行输血后患者贫血症状缓解。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Schonewille H  Brand A 《Transfusion》2008,48(5):958-963
BACKGROU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an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the high immunogenic D antigen also augments the immune response to less immunogenic red blood cell (RBC) antigens. Based on the high antibody frequency, E and K antigen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strong immunogens.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immunization against E and K antigens also enhances the formation of other antibody specificities. This question is in particular relevant for patients who are currently transfused with RH- and/or K-matched RBC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analyzed FY, JK, and MNS antibodie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ti-E and/or anti-K.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primary and subsequent antibody responses. RESULTS: In the cohort analyzed, 5016 patients possessed 5981 antibodies. Antibodies directed to multiple blood group systems were present in 606 of the 779 (78%) patients with multiple antibodies. In 88 of 1270 (6.9%) patients, FY, JK, and/or MNS antibodies appeared simultaneous with anti-E and/or anti-K during a primary antibody response after transfusion. Patients formed antibodies to antigens in the FY, JK, and MNS systems equally often as first antibodies followed by anti-E or anti-K than as second antibodies after anti-E or anti-K were already present. Patients with anti-E and/or anti-K or with antibodies to antigens in the FY, JK, and/or MNS systems equally often formed additional antibodies during a second antibody response. CONCLUSION: An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allogeneic RBC antigens defines good responders who readily form antibodies against other antigens. No support was found that the response against strong RBC antigens also enhances the formation against weaker anti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