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阿伐斯汀胶囊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患者口服阿伐斯汀胶囊联合玉屏风颗粒,对照组口服阿伐斯汀胶囊。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为2.2±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70.58%,高于对照组的4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伐斯汀胶囊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单用阿伐斯汀胶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当归饮子加减方联合阿伐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160例随机分成4组:联合组37例给予当归饮子加减方,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阿伐斯汀8 mg,2次/d;阿伐斯汀组38例给予阿伐斯汀8 mg,2次/d;当归饮子组36例给予当归饮子加减方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安慰剂组40例给予维生素E胶囊100 mg,2次/d。4组患者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开始后每周随访并评估疗效。结果 4组慢性荨麻疹患者4周治疗有效率比较:联合组与阿伐斯汀组、当归饮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体征总积分下降值的比较,除联合组和阿伐斯汀组在治疗后第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饮子加减方联合阿伐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伐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组)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片2粒/次,3次/天,阿伐斯汀胶囊1粒/次,3次/天;对照组仅口服阿伐斯汀胶囊,1粒/次,3次/天。均连服8周。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7.27%,对照组为56.5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6,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伐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氯雷他定进行比较.方法:将13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2例,予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口服;B组40例,予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口服;C组54例在A组基础上加服复方甘草酸苷3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定患者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停药后随访1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A、B、C3组有效率分别为76.19%、65.50%和90.74%;C组有效率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与B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00,P<0.01);在减少风团数目和红斑方面A组和C组要优于B组(P均<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10.00%和18.5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34,P=0.51).停药1个月内C组的复发率(4/34,11.76%)最低(x2=7.86,P=0.0197).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优于氯雷他定,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运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芪风颗粒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芪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门诊3个月以上的慢性荨麻疹病人78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组40例,口服芪风颗粒10 g,每日2次,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对照组38例,单用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均用药3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7例(占42.5%),显效12例(占30.0%),有效7例(占17.5%),无效4例(占10.0%)。对照组临床痊愈9例(占23.7%),显效5例(占13.2%),有效13例(占34.2%),无效11例(占28.0%)。治疗组痊愈率或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芪风颗粒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双盲研究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目的 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氯雷他定进行比较。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结果 5个研究中心共入选慢性荨麻疹患者213例,纳入疗效分析共206例,其中咪唑斯汀组104例,氯雷他定组102例。治疗结束时,咪唑斯汀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为80.8%,氯雷他定组为74.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1.16,P=0.28)。咪唑斯汀组于治疗后第1周时,对控制风团大小、每周发作次数及直观模拟标尺法(VAS)瘙痒程度平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3和P=0.02)。至第2、4周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咪唑斯汀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为25.5%,差异无显著性(χ2=0.25,P=0.62)。结论 口服咪唑斯汀或氯雷他定10mg/d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相似,但咪唑斯汀似乎比氯雷他定组起效更快,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表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7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白芍总苷1.8g/d联合咪唑斯汀10mg/d治疗,一月后白芍总苷减为1.2g/d;对照组只用咪唑斯汀l0mg/d治疗。两组均在第2、6、10、16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于治疗结束后第2、6周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6周时,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无效病例,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有效率60.5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27.78%),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苯磺贝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苯磺贝他斯汀片20 mg/d治疗,另一组接受氯雷他定10 mg/d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随访,对瘙痒、最大风团直径和风团数量进行评价及疗效评估。结果 随机入组2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共227例纳入疗效分析。治疗后4周苯磺贝他斯汀组的总有效率(基愈 + 显效)为74.6%,氯雷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7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苯磺贝他斯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8%,氯雷他定组为1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至中度嗜睡、口干和头晕。结论 苯磺贝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氯雷他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盐酸氮卓斯汀治疗荨麻疹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盐酸氮卓斯汀片口服治疗急、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方法,共治疗143例荨麻疹患者。试验组71例口服氮卓斯汀2mg,每日1次,对照组72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急性荨麻疹疗程为14d,慢性荨麻疹为28d。结果:氮卓斯汀组,显效率为53.52%,有效率为76.06%;氯雷他定组,显效率为58.33%,有效率为79.1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氯雷他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氮卓斯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盐酸氮卓斯汀治疗荨麻疹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10.
咪唑斯汀联合香菇菌多糖治疗人工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联合香菇菌多糖治疗人工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给予咪唑斯汀片10 mg,1次/d,同时口服香菇菌多糖片10 mg,2次/d;对照组22例给予咪唑斯汀片10 mg,1次/d。3周为1疗程,均连用6周。结果治疗组痊愈率34.62%、有效率84.62%,对照组痊愈率9.09%、有效率54.55%,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咪唑斯汀联合香菇菌多糖治疗人工荨麻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的影响,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应和机理。 方法 采用非随机、开放性临床试验,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3例),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 ml肌内注射隔日1次)联合咪唑斯汀(10 mg/d)治疗,对照组单用咪唑斯汀(10 mg/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2周后对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10.0软件,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用χ2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SPT阳性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SRI(0.92 ± 0.33)明显高于对照组(0.74 ± 0.35),两组比较,t = 2.39,P < 0.05。观察组治愈50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30例,总有效率74.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 = 5.62,P < 0.05)。观察组85例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7%(21例阳性)和17.6%(15例阳性),治疗后分别为9.4%(8例)和5.9%(5例)。对照组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1%(20例)和16.9%(14例),治疗后分别为24.1%(20例)和15.7%(13例)。SPT阳性率在治疗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2,P < 0.05);治疗前后SPT阳性率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6,P < 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较单用咪唑斯汀疗效好,并能降低患者SPT阳性率和对致敏原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30例,口服白芍总苷600 mg每日3次,依巴斯汀10 mg/d;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10 mg/d。疗程12周,停药后观察4周,以7 d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8周、第12周、停药第4周(第16周),联合治疗组UAS7(分别为9.28 ± 4.59、5.83 ± 4.44、7.52 ± 5.57)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29 ± 4.72、9.86 ± 5.46、16.21 ± 5.3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第12周时,联合治疗组有效率(75.9%)明显高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6,P < 0.05)。停药后第4周,联合治疗组复发率(13.6%)明显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0,P < 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白芍总苷能够明显提高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协同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足癣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100例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0.5 ~ 1g /次,每天2次;联合组先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0.5 ~ 1 g/次,30 min后再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0.5 ~ 1g/次,每天2次。共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治疗0、2、4周分析2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4周后,联合组瘙痒及脱屑缓解时间分别为(6.05 ± 1.98) d、(12.03 ± 3.92) d,显著短于对照组[(8.39 ± 2.11) d、(15.11 ± 4.05) d,t值分别为5.72、3.86,均P < 0.001]。4周治疗期间,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均P < 0.001),治疗2、4周时联合组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01)。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82%),χ2 = 7.11,P = 0.00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提高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足癣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水平的检测。方法 用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联合用药组60例、单独用药组63例,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 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88.3%比63.4%,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 0.05),血浆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两种方案治疗后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比较,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血浆eotaxin水平下降程度(13.27 ± 4.11比8.12 ± 2.58,t = 8.3654,P < 0.05)和TNF-α水平下降度(12.38 ± 3.95比10.32 ± 3.41,t = 3.1005,P < 0.05)更为显著,且IFN-γ水平升高程度(17.06 ± 5.24比12.54 ± 4.07,t = 5.3573,P < 0.05)更为显著。结论 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49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109处皮损,每一处白斑沿最长直径平均分成两半,一半为治疗组,先进行点阵激光治疗,15 ~ 20 min后,整个白斑同时照射308 nm准分子激光;未行点阵激光的另一半为对照组。308 nm准分子激光每周照射2次,CO2点阵激光每2周1次,连续治疗观察12周,治疗结束3 d后评价疗效。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101/109)和77.1%(84/109)。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在面颈部分别为85.4%(35/41)和65.8%(27/41)(χ2 = 4.23,P < 0.05),躯干部分别为70.6%(24/34)和41.2%(14/34)(χ2 = 7.27,P < 0.01),四肢部位分别为64.0%(16/25)和36.0%(9/25)(χ2 = 3.92,P < 0.05),手背部5/9和1/9(χ2 = 4.00,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次数(以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次数计算)比较:面颈部分别为(7.24 ± 1.23)次和(10.81 ± 2.01)次(t = 9.70,P < 0.05),躯干部分别为(15.10 ± 2.47)次和(18.95 ± 3.45)次(t = 5.29,P < 0.05),四肢部位分别为(17.37 ± 3.84)次和(21.06 ± 4.23)次(t = 3.23,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CO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25、IL-3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93例,健康人对照30例。慢性荨麻疹组口服氯雷他定治疗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L-25、IL-33水平,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IL-25、IL-3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IL-25、IL-33水平分别为(139.86 ± 28.48)、(91.95 ± 21.88) n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14.41 ± 34.00)、(79.80 ± 30.72) ng/L,慢性荨麻疹患者IL-25、IL-3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和 < 0.05),且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和0.42,均P < 0.01)。慢性荨麻疹患者口服氯雷他定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81.72%,患者IL-25表达水平为(116.48 ± 21.94) ng/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L-33表达水平为(90.88 ± 20.62) ng/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IL-25、IL-33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及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下肢淤积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下肢淤积性皮炎患者52例,共60条患肢,利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肢随机分为分为联合组、黏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20条患肢。3组均先接受大隐静脉主干腔内激光消融术,联合组肢体在激光术中同时注入泡沫硬化剂后,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4周;黏多糖组在激光术后仅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4周;对照组在激光术后仅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4周。记录3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湿疹面积严重程度评分(EASI)、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3组间总体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联合组、黏多糖组、对照组治疗前EASI(分别为9.64 ± 4.58、9.94 ± 4.18、9.50 ± 4.41)、VAS(分别为7.25 ± 1.29、7.50 ± 1.19、7.45 ± 1.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52、0.218,均P > 0.05)。治疗4周后EASI分别降至3.54 ± 1.57、5.86 ± 2.39、7.04 ± 2.75,VAS分别降至2.35 ± 0.67、3.85 ± 0.67、4.65 ± 1.2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30 ~ 18.80,均P < 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EASI低于黏多糖组、对照组(均P < 0.05),黏多糖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VAS低于黏多糖组、对照组(均P < 0.05),黏多糖组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对于淤积性皮炎,腔内激光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和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用短期疗效优于仅联合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或糠酸莫米松乳膏,联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瘙痒的改善优于联用糠酸莫米松乳膏,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必净联合阿维A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48例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血必净注射液配合阿维A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阿维A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以银屑病面积与严重度指数(PASI)、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PASI差值(34.9 ± 2.2)大于对照组(27.3 ± 1.7),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7,P < 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7,P < 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13.5 ± 2.4 d)较对照组(20.7 ± 3.1 d)明显缩短(t = 3.67,P < 0.05);治疗组阿维A日均剂量(26.4 ± 3.3 mg)和总用药量(1854.5 ± 85.2 mg)均低于对照组(34.7 ± 3.5 mg和2768.8 ± 88.7 mg),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和4.32,P < 0.05)。停药随访1年,治疗组有效的21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9.5%;对照组有效的15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为2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3,P < 0.05)。 结论 血必净与阿维A联用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的疗效、起效时间及预后等均明显优于单用阿维A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烟酰胺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137例多形性日光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9例,给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5 mg,每天1次,烟酰胺片200 mg,每天3次;对照组68例,给予沙利度胺片50 mg,每天2次,烟酰胺片200 mg,每天3次.两组患者同时给予复方硼酸软膏外用,每天2次,4周为1个疗程.要求所有患者试验期间防晒.分别于治疗开始前(D0)、治疗开始后每2周(D14、D28)评定患者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以评估安全性.结果 共有119例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61例,对照组58例.在D14、D28,试验组SSRI分别为0.81±0.23与0.92±0.11,痊愈率分别为47.54%与70.49%,总有效率分别为80.33%与93.44%;与对照组(SSRI分别为0.87±0.17与0.97±0.23,痊愈率分别为48.28%与72.41%;总有效率分别为84.48%与91.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但可耐受,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地氯雷他定分散片与烟酰胺片治疗多形性日光疹临床疗效确切,与沙利度胺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