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298例RA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n = 76)和非斑块组(n = 222),检测血脂水平,D二聚体,炎症急性反应物,RA相关抗体,双手X线平片,并进行DAS28-ESR疾病活动评分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项指标、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构成比检验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 50岁的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异常升高及关节腔狭窄和/或骨破坏形成是RA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的患者相较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有更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论 RA患者中,中老年人群、IL-6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关节腔狭窄和/或骨破坏形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的RA患者更易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3,34(3):290-29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一步为冠心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痰浊证及其他证型(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气滞证和寒凝证)的相关性。所有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冠心病前1周左右,行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痰浊证和血瘀证组颈动脉病变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痰浊证和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证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提供冠心病痰浊证和血瘀证及其他证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并分析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住院患者557例。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和合并情况、一般资料、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西医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并根据西医诊断记录心脑血管疾病。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不同斑块类型及cTnT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证候分布方面,硬斑和两种斑(硬斑+软斑或硬斑+混合斑或软斑+混合斑)患者痰热内蕴证为主,软斑患者血脉瘀阻证为主,混合斑和三种斑(硬斑+软斑+混合斑)患者痰瘀互结证为主。三种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比例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软斑、三种斑、cTnT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正相关因素(P<0.05,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类型与中医痰、瘀关系密切,颈动脉软斑及三种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最高,可能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预防与诊治。  相似文献   

7.
陈月宁  区洁新  黎敏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13+116-113,116
目的:探究中医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情况,研究各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院选取50例采用中医进行预防性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选取50例采用西医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液中白细胞(WBC),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空腹血糖。结果:中医组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其中CRP,WBC水平比较尤其显著,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时,CRP,WBC分别与患者的TC、TG、LDL及空腹血糖指标成正相关(P〈0.05),而与HD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采用中医预防性治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血糖的异常代谢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超声检测指标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超声检查从体检人群中检出CAS患者120例做为病例组,按病例对照4∶1配对,选取30例非CAS患者作为对照组,以中医痰证、血瘀证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理化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各超声检测指标做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指标内-中膜厚度(IMT)、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峰值流速比值(PSV_(ICA)/PSV_(CCA))、粥样斑块大小与中医痰证、血瘀证呈线性相关,痰证、血瘀证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江苏地区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程演变与中医体质分布和病程演变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调查297例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初访及5年后的临床及体质资料,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并行动脉粥样硬化演变与中医体质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在5年随访前后体质分布构成无明显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男女性别无明显相关,以体质因素对CIMT和斑块积分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与CIMT进展相关体质是阳虚质、痰湿质与湿热质,而与斑块积分进展相关的中医体质是阳虚质、痰湿质和瘀血质。结论: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中医体质有相对的稳定性,阳虚质、痰湿质与湿热质为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CIMT进展的危险体质因素,阳虚质、痰湿质和瘀血质是斑块积分进展的体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证候特征并分析其病机。方法:207例病例分为三组:单纯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并对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中饮食偏嗜(肉食)有明显差异,口干、口秽症状与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症状密切相关。结论:年龄、吸烟、饮酒、性格急躁易怒、嗜食肥甘厚味等均为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痰热是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施林枫 《新中医》2015,47(3):39-4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2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明确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百分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2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中医证候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痰浊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44.70%兼证2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主要以Ⅱ级、Ⅲ级为主。血瘀证、痰浊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各分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即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程度越高。颈动脉硬化程度分级仅与痰浊证候(X2)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痰浊证与颈动脉粥样高级硬化程度风险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其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在临床诊治中发挥预定指导作用,以早期诊断,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中医证型间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方法:采集51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并辨证分型,记录年龄、性别、烟酒史、体重指数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证型间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肾虚痰浊型平均年龄最大,肾虚血瘀型次之;肾阴亏虚型、气虚痰浊型多见于男性患者,肾虚气滞型、肝肾阴虚型多见于女性患者。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年龄和性别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因素。方法:取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先明确其中医证型,再比较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关系,中医证型与硬化程度关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78.57%有斑块,痰湿型患者85.71%有斑块,血瘀型患者92.31%有斑块,气虚痰瘀型患者84.61%有斑块,这几种证型有斑块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严重。其它证型患者的硬化程度较轻,各证型的有斑块率均在60%以下。所有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X2=2.245,P0.05),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靶器官损害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8种中医证型:即气虚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型、瘀血型、气虚痰湿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各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不能区分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尿酸、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资料,依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血尿酸、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均<0.05),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血尿酸水平和基线收缩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血清胆红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结论血尿酸和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张雪珍 《新中医》2015,47(12):27-2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正常就诊者6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比较2组的血瘀证发生率。根据中医证候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2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同时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瘀证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无、数目、最大斑块大小及形态呈正相关(P<0.05,P<0.01),与斑块性质无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好发血瘀证,但血瘀证的发生不仅仅与脑梗死相关,更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有无、大小、数量、形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畅脉乐Ⅱ对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CRP、IL-6、血栓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按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畅脉乐Ⅱ胶囊。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 (IL-6)及血栓相关参数(R、K、Angle、MA)的水平。结果: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脱落5例。与治疗前比较,3个月后两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IL-6、R、K、Angle、MA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92.50%优于对照组65.85%(P﹤0.05),血脂、CRP、IL-6、Angle、M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R值、K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畅脉乐Ⅱ能够改善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降低血脂和CRP、IL-6水平,改善血栓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与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血瘀证组37例、非血瘀证组33例;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测并比较三组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分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两组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血瘀证组血浆Hcy水平较非血瘀证组高(P 0.01);观察组两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其中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高(P 0.05);观察组两组不同分型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两组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无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P 0.05)。结论: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中风血瘀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以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0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8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85.9%(687/800)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25/200,62.5%)高。结论:瓦房店市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酮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清hs-CRP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IMT、hs-CRP均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可显著降低血瘀证患者IMT及血浆hs-CRP的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明丹参酮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