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为淋巴结清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胃癌病例,对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析,筛选胃癌预后因素。结果: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两个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癌的病理特征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分类整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990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27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病历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4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P〈0.01);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加(P〈0.001);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P〈0.001);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在所选因素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有明确病理诊断的77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予以随访。结果:单因素分析娃示:不同术式、肿瘤分化程度、转移范围、术后是否化疗、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相关(P〈O.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转移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不同术式(P〈O.05)是影响Ⅳ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脏器切除组患者较姑息切除和未切除组患者有较好的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结论:单器官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及予积极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化疗是提示Ⅳ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姚雨君  周航  刘霄 《重庆医学》2016,(2):205-208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以期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12例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选择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 分期、大体类型、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局部复发有关(P <0.05);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 分期、分化程度、合并梗阻或穿孔、术后淋巴血管侵犯与术后远处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发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时性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结果:15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11.5%)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直肠是结直肠癌的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有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等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抗CD105抗体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结直肠癌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浸润深度结直肠癌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MVD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临床病理因素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67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53.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2、0.138,均P〉0.05),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21、37.422、87.154、69.451、75.894、163.004,均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浸润深度是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肿瘤越大、浸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1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9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8.422,P=0.004)、浸润深度(T分期, χ2=9.448,P=0.024)、分化程度(χ2=26.571,P=0.000)、病理分型(χ2=4.712,P=0.030)、癌胚抗原水平(χ2=4.131,P=0.042)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Wald=5.286,P=0.022)、浸润深度(T分期,Wald=5.741,P=0.017)、分化程度(Wald=7.172,P=0.00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直肠癌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陈小会  卢启明 《医学争鸣》2009,(17):1610-1613
目的:探讨β—catenin与hPTYG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结直肠癌组织,20例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eatenin,hPTTG1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β-catenin在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均呈正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为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异常表达率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和腹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5,6.041,4.347,7.364,5.513,P〈0.05).hPTYG1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均呈阴性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腹膜播散和腹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3,6.446,24.017,5.788,9.614,13.067,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hPTTG1、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腹水、肿瘤大小是独立的预后指标(RR=2.916,3.546,2.703,2.217,1.952,P〈0.05).结论:B-eatenin,hPTYG1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相关.hPTTG1表达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影响胰腺癌手术预后临床病理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临床病理因素对胰腺癌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手术切除44例胰腺癌12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胰周浸润、大血管侵及、肿瘤残留、远隔转移和临床分期与胰腺癌手术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P<0.01);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与预后无关(P>0.05)。应用COX模型对上述筛选出的7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胰腺癌手术预后最显著的两个独立因素。结论:上述结果对胰腺癌手术预后判定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弦:收集233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O.01),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结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O.01)。结论:肿瘤浸润深度与分化程度是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于指导结肠癌手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99)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小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均无关(P0.05);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EA、CA-125均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EA、CA-125均可作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将671例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3.2%;患者不同性别和肿瘤位置其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者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上述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年龄。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相关,浸润深度是影响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肿瘤越大、浸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122例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3月~2008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进行胃癌切除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组织学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显著相关(P〈0.05);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Cox分析显示TNM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肿瘤类型、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进展期胃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常规解剖原发灶及各组淋巴结,并标记和计数,分析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4.5%;U、M、L区及全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5.7%、87.5%、67.6%和83.3%,各区和全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膜受侵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2.5%,明显高于浆膜未受侵者(53.3%)(P〈0.05);弥漫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3.3%,明显高于肠型(64.0%)(P〈0.05);直径〉5cm癌灶淋巴结转移率为90.0%,明显高于直径≤5cm的胃癌患者(65.7%)(P〈0.05);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浸润深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应结合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做出判断,并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6.
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周志伟 《广西医学》2006,28(12):1871-1873
目的探讨Dukes’A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行根治术的Dukes’A期结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非复发组144例,复发组28例。结果Dukes’A期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20.9%)比结肠癌(8.1%)高(x^2=4.800,P〈0.05)。肿瘤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率(18.4%,28/152)明显高于局限于黏膜下层肿瘤(0.0%,0/20)(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结论Dukes’A期直肠癌比结肠癌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Dukes’A期结直肠癌浸润至肌层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于局限于粘膜下层。  相似文献   

17.
CEA检测对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宏智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11-12,26,F0003
目的探讨CEA检测对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为载体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进行染色的方法,检测I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共126例,均为胃肠组医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统计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每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数平均在10枚以上。在病理因素中,“淋巴管侵犯”和“肿瘤侵袭深度”与淋巴结的CEA表达呈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淋巴结CE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个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微转移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8%和56.1%。MCM与CEA(-)比较,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Ⅰ和Ⅱ期结直肠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组织因子(Tissne Factor,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e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40例结直癌组织中TF与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TF、VEGF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原发部位、肿瘤级别高低均无明显差异(P〉0.05);TF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其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有无肝转移2组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明显差别(P〈0.05);TF蛋白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与肿瘤侵润深度相关(P〈0.01);而VEGF蛋白表达与肿瘤侵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均无明显差异(P〉0.05)。TF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相关,分期越高,阳性率越高(P〈0.05),而VEGF蛋白的表达在Ⅰ、Ⅱ期与Ⅲ、Ⅳ期中阳性率分别为52.9%、86.7%,可见Ⅲ、Ⅳ期组表达要高于Ⅰ、Ⅱ期组,40例结直肠癌中TF和VEGF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17,P=0.001)。结论TF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有关,TF阳性表达组中VEGF阳性表达增强,两者呈正相关。联合检测TF和VEGF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对结直肠癌病情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7~2002年间诊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88例临床资料,选择性别、年龄、血型、原发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治疗方式、T分期(肠壁浸润深度)、N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癌胚抗原(CEA)、转移灶大小、转移灶数目等临床因素,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原发灶大小、T分期、N分期等为预后影响因素(按a=0.1水平),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仅治疗方式、T分期为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重要因素。所有病例总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6%、12.9%、0%。单纯外科治疗组(31.8%)、综合治疗组(45.5%)及单纯辅助治疗组(9.1%)与未治组(13.6%)比较,1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综合治疗方式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可延长患者生存期;T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T分期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胃癌手术治疗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影响胃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胃癌治愈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访分析我院2000—2005年100例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统计术后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对胃癌的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及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术后化疗等与胃癌的预后相关(P〈0.01)。结论:胃癌的组织学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及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以及术后化疗是影响胃癌预后主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