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干预14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以及心电图改善情况;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ox-LDL以及MMP-9水平.结果 ①常规治疗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均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并且有效降低血清中ox-LDL及MMP-9水平.②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ox-LDL以及MMP-9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ox-LDL与MMP-9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性心绞痛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应用14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及心电图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血清丙二醛(MD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以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及降脂类药物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68.9%,P<0.05,且治疗组心电图改善84.4%,明显优于对照组64.4%,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丙二醛(MDA)浓度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水平。方法选择8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心电图的改善情况,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SOD、MDA水平。结果(1)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心电图好转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MDA浓度的降低幅度以及SOD活力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能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T的改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MDA水平,升高SOD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孟军  张毅  张家新  陈涛 《海南医学》2009,20(12):27-29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以及在治疗前后血清中MMP-9、MDA的浓度和SOD活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7.3%和67.3%,心电图好转率分别为90.5%和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MMP-9和MDA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SOD活力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MMP-9和MDA的降低幅度以及SOD的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能有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MDA和MMP-9水平,升高SOD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患者自愿原则为基础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行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3.2%,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6.4%;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75.0%,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可有效的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且可改善其心电图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老年(≥65岁)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60例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1);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缺血心电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为其应用价值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5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8例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使用丹参多酚酸盐加以辅助。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糖尿病患者为木糖醇注射液250 m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结果发现:在胸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了4.7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ST-T改变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提高了7.1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明显,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适合应用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上,应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后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UA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丹参多酚酸盐(100mg/d)治疗,疗程均为14天。分别使用硝酸还原酶法、羟胺法与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SOD及MDA的水平。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主要心脏事件(MACE)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住院14天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与65%(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NO和SOD水平显著增高,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MACE发生率分别为15%与45%(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MACE发生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吗啡和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效应与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吗啡、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及不良反应。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1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55例)选用吗啡10mg(1ml)加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各20ml加生理盐水59ml;Ⅱ组(n=55例)选用芬太尼0.5mg(10ml)(代替Ⅰ组配方中的吗啡)加生理盐水50ml。以LCP模式(负荷剂量5ml加持续剂量2ml/h加PCA每次0.5ml)进行镇痛。结果 Ⅰ组与Ⅱ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Ⅱ组高(P〈0.01)。结论 吗啡较芬太尼的不良反应更多,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过氧化氢酶脂质体(catalase liposomes,CALP)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了CALP,并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及包封率。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静脉注射CALP和游离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并对CALP和CAT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CALP的包封率为(53.72±1.67)%,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405.40±21.89) nm和(-15.70±3.22) mV。CALP和CAT的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AUC0-t分别为(203.22 ± 11.75) U(ml·h)和(50.92±3.51) U(ml·h),Cmax分别为(70.79±1.33) U/ml和(51.48±2.78) U/ml,Tmax分别为(0.58 ± 0.14) h和(0.17 ± 0.00) h。lnAUC、lnCmax 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检验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UC0-t、AUC0-∞和Cmax的90%可置信区间分别为133.8%~140.1%,132.3%~146.7%,104.7%~107.5%。CALP和CAT的Tmax经非参数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ALP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99.1±23.1)%。结论:CALP提高了过氧化氢酶的生物利用度,CALP与CAT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从而对针刺促醒作用的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4组。除空白对照组外的其他3组均造模后呈昏迷状态,针刺组于造模后4 h开始进行首次针刺治疗,每日1次。药物组大鼠每日于相同时间腹腔注射醒脑静注射液,对各组大鼠意识状态的恢复及饮食状况进行观察,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NE和NO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E和N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脑组织NE和N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针刺可以降低颅脑损伤后NE和NO水平。  相似文献   

14.
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解苦参碱对人粒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采用MTT法,光镜观察、S-AP免疫组织化学法、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观察苦参碱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分化诱导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移行和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碱明显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向成熟粒系分化;苦参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与其下调c-myc基因表达,阻滞细胞在G1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我校1993~1997年考试违纪的回顾,较系统地分析了违纪的类型、特点、成因、预防措施及处理原则,以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防盲治盲工作对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我国现有13亿人口,盲人约有600万,占全球失明总数的18%,为全球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防盲治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根治可复明性白内障盲的进展缓慢。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出现了专业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平衡、基层眼科服务能力低下、初级眼保健工作薄弱、群众防盲治盲意识不强等问题。防盲治盲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卫生工作和艰巨的社会工作,更是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将防盲治盲提高到人口健康素质高度,从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高度来研究防盲治盲。协同各级卫生部门以及国际、国内民间防盲组织一道积极推动"视觉2020"在中国的开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并与政府、社会团体联动的防盲治盲新体制、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过量氟与降钙素 (CT)、甲状旁腺素 (PTH)及微量元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对某铝厂工人 (车间空气氟化物浓度波动在 0 63~ 1.3 1mg/m3 )及对照各 5 0名进行了血清CT、PTH、Ca、Mg、Cu、Zn、Se、F及尿F的测定。结果 :血清F及尿F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T及PTH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血清Ca、Mg、Cu、Zn、Se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过量氟可抑制钙调节激素的分泌 ,也可能对甲状腺及甲状旁腺造成直接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19.
音乐对大鼠学习和记忆及海马NMDA受体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音乐对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及对大鼠海马内NMDA受体的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orris水迷宫中,位置非匹配任务行为检测方法,检测音乐刺激后,大鼠学习和记忆行为能力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NMDA受体及编码NMDA受体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音乐刺激后,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改善,信息游泳逃和选择游泳逃避潜伏期缩短,选择游泳选择正确率提高;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及其mRNA表达增加。这些变化以持续音乐刺激组变化最明显,生后音乐组次之,对照组变化最小。结论音乐刺激能提高大鼠空间记忆能力,能增强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表达,增强海马组织编码NMDA受体的mRNA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位素二步色谱法测定AGEs刺激及葛根素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活性,用微量荧光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AGEs刺激后eNOS活性降低,而细胞内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显著增高,葛根素500 mg/L组干预后eNOS活性显著恢复(P<0.01),相应地,MDA含量降低,但并不具有显著性。结论葛根素能抑制AGEs诱导的HUVECs-eNOS活性下降,但并不能显著降低相同条件下内皮细胞内MDA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