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10年来,应用软组织移植物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越来越普遍。手术的远期疗效主要取决于肌腱移植物能否在骨隧道内达到坚强的腱-骨愈合。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获得腱-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相当长。研究发现,在腱-骨界面局部应用生物骨传导性的骨水泥能有效地促进肌腱移植物的骨愈合。这类骨水泥主要是磷酸钙。本文就生物骨传导性骨水泥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腱-骨愈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应用肌腱移植物(如腘绳肌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越来越普遍。手术的远期疗效关键取决于肌腱移植物能否在骨隧道内获得可靠的腱-骨愈合,腱-骨界面开始仅通过一些Sharpey样纤维连接,其在力学上逊于正常的纤维软骨连接,之后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获得可靠的腱-骨愈合。因此,在没有获得可靠的腱-骨愈合前,腱-骨界面被认为是"弱点",肌腱移植物容易产生滑移甚至从骨隧道内拔出,最终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如何促进腱-骨愈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相关文献做一综述,重点关注应用于骨隧道局部的一些方法学进展。其中干细胞技术、生长因子的局部应用、基因转染技术以及炎症反应的生物调控技术等均已获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应用以及物理治疗方法也取得可喜的成果。组织工程技术可能成为降低供区并发症的方法 ,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仅基于动物实验,应用于临床实践尚需进一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四股半腱肌腱重建兔前十字韧带骨道内的末端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兔四股半腱肌腱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韧带后骨道内末端形成和转归的情况。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体重2.9~3.5kg,平均3.2kg。行下肢双侧半腱肌腱反折四股重建右膝前十字韧带,按术后3、6、12、26、52周随机分组,按时间段处死实验动物,每组有2只取材成功后,剩余实验动物即进入下一时间段。实验动物处死后,取右膝关节,打开关节腔,取骨道部分标本常规固定、脱水、透明、包蜡、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道内移植物及腱骨交界处生长情况。结果3周时腱骨交界处形成一富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骨道内肌腱部分发生坏死,周边细胞已长入。6周时各处连接情况不十分平行,骨道内腱组织亦被替代。12周时界面组织不同部位也出现生长明显不平行情况。26周时界面组织的成熟程度比较平行,可以见到比较典型的直接止点结构。52周时界面组织基本以直接止点连接为主,但在骨道内仍有部分不成熟的腱,仍可见到不同束之间的界限。结论四股半腱肌腱作为前十字韧带的移植物,同样在骨道内通过界面组织的不断成熟,逐渐形成连接,并向直接止点过渡,但因不同股的存在而不平行。由于应力屏蔽的作用,骨道内部的移植物无法完全塑形,仍保留分束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悬吊固定后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兔膝关节半腱肌重建前十字韧带悬吊固定模型,对照组为假手术组而试验组在隧道内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别于手术后4、8、12周采取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观察骨隧道和肌腱移植物间的界面组织学特殊变化,分析腱-骨愈合。结果4周对照组腱-骨间有腱-骨分离,BMP-2组腱-骨间充满结缔组织;8周BMP-2处理组形成Sharpey纤维;12周时BMP-2组形成大量Sharpey纤维,对照组12周时开始出现Sharpey纤维,各组在12周时均无直接连接形成。结论悬吊固定腱-骨愈合发生在隧道深部,BMP-2可以加速腱-骨悬吊固定后腱-骨之间的愈合,腱-骨之间以间接连接方式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肌腱-骨块自体移植物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组织形态学转归.[方法]以8只山羊膝关节为实验模型,用阶梯状联合钻1次成形建立股骨隧道呈倒置瓶颈状,以髌腱-胫骨结节骨块为移植物,在股骨隧道内行嵌压固定;在胫骨端骨桥打结固定.术后4、8、12和16周取材,分别进行放射学、大体形态和组织切片检查,观察隧道宽度变化及移植物的组织学转归.[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放射检查未见隧道扩大;HE染色检查显示12周后有明显的腱-骨连接形成,移植骨块与隧道形成骨性愈合.[结论]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移植物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对兔重建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兔半腱肌腱腱后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持续被动活动(CPM)对移植物隧道内腱骨界面的组织学转归影响.方法 对1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膝关节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ACL.术后随机分为两组:CPM组(n=6)术后第2天开始早期CPM康复6周;自由活动组(n=6)笼养.分别于术后第6、12、24周取材,采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腱骨愈合过程.结果 前侧腱骨界面纤维组织较多且较后侧腱骨界面宽;后侧腱骨界面的成骨细胞和类软骨细胞较多,新骨沉积较多.在骨道内口(关节腔入口),破骨细胞较多.与自由活动组比较,CPM组界面组织改建塑形更成熟、胶原排列更有序,潮线结构出现较早,类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类似潮线的结构较多.结论 腱骨界面前侧张力较大,纤维较多;腱骨界面后侧压力较大,软骨较多.半腱肌腱重建ACL术后早期CPM加快移植物止点潮线结构恢复,增强移植物与骨组织之间整合.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自身修复的能力极差,重建前交叉韧带主要依赖肌腱移植替代手术。肌腱与骨隧道内壁固定界面之间的愈合是修复重建的关键。腱-骨界面之间的固定方法对重建韧带止点的愈合速度和愈合方式均有影响,骨隧道内固定可增加移植肌腱固定的早期稳定性并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易于形成直接止点;骨隧道外固定容易引起骨隧道扩大,并倾向于形成间接止点。腱-骨界面间的微动和创伤后产生的炎性介质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重要原因,一些细胞因子、生理刺激因素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和骨膜的使用,可促进移植肌腱的腱-骨界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正>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腱-骨愈合的时间、愈合牢固程度等成为衡量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手术中残端的保留、移植物初始的张力、骨隧道角度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腱-骨界面的愈合。目前从细胞因子、血小板血浆复合物等相关研究发现具有促进移植物的腱-骨界面愈合的作用,但随着移植物的选择、移植物固定方式、手术的方法、骨隧道定位等技术的更新,现有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是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型磷酸钙水泥(rhBMP-2-CPC)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5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48只双膝关节ACL完全断裂的自身对照模型,24只用rhBMP-2-CPC充填移植腱-骨隧道界面(实验组),24只未用rhBMP-2-CPC(对照组),6只为生物力学试验的正常组。术后第2、4、8和12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2、4、8和12周实验组肌腱移植物较对照组抗拉伸的最大载荷明显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肌腱移植物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对照组;BMP-CPC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植物成骨化诱导骨性连接促进肌腱-骨隧道(简称腱-骨)界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50只新西兰兔,其中30只一侧半腱肌肌腱内注入BMP愈合模型,一侧行肌腱移植物和腱-骨界面联合应用BMP(界面处理),对侧界面注射等量PBS为对照。采用X线片、大体解剖观察和组织形态学计量检测研究肌腱组织成骨化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腱内处理侧肌腱组织H.E染色及Masson染色可见肌腱纤维内细胞增生明显,局部形成骨小梁样组织,部分区域还可见软骨样细胞存在。X线片检测结果显示肌腱组织钙化程度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肌腱组织钙化范围明显增大[4周:(5.51±0.45)mm~2;8周:(9.44±0.40) mm~2;12周:(20.26±0.98) mm~2,P0.01]。此外,肌腱组织高密度区域IOD值也随时间增加而显著增高[4周:(1178.56±62.71);8周:(2135.26±90.92);12周:(4726.72±374.41),P0.01]。术后12周时界面处理侧大体解剖观察可见肌腱移植物质地变硬,与周围骨组织紧密连接、局部融合。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肌腱移植物内部及腱-骨界面之间均可见新生骨组织形成,部分区域内新生骨组织与宿主骨组织形成骨性连接。处理侧与对照侧之间腱-骨界面愈合程度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0.77) vs(2.67±0.68),P 0.01]。[结论] BMP可诱导肌腱内骨化,并促进腱-骨界面形成骨性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