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农民工与艾滋病相关性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陕西省蓝田县3个乡6个村的820名具有外出打工史的农民为对象,通过问卷对其性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农民工有婚前性行为者占36.3%,有婚外性行为者占11.7%,有≥2个性伙伴者占17.2%;初次性行为年龄女性早于男性,小年龄组早于大年龄组,轻体力劳动者早于劳动强度大者(P <0.001);性别(OR =0.36)、婚姻状况(OR =3.35)、打工地点(OR=1.93)、初次性行为年龄(OR =0.79)、每次外出打工时间(OR=1.02)因素影响多性伴人数;多性伴者在初次和既往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高于单性伴者(P<0.05).结论 农民工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与性别、婚姻状态、打工类型、打工地点及每次外出打工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海南省乡镇16 ~ 24岁男女校外青年婚前性行为,并探讨其与流动经历的关系.方法 在海南省A、B县的8个乡镇,按照年龄、性别、是否有流动经历进行等比例配额方便抽样.在A、B县每个镇分别招募160和80名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做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获取有效问卷760份(A县322份,B县438份,男女各380份).女性已婚者比例(39.2%)明显高于男性(11.3%,P<0.01).男女被调查者报告有性行为的比例(56.8%和57.9%)以及有婚前性行为的比例(54.5%和50.0%)相近.在有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男、女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18.2岁±1.9岁和19.2岁±1.8岁,P<0.01)、初次性行为≤18岁者比例(59.3%和35.5%,P<0.01)和初次外出打工平均年龄(18.0岁±2.3岁和16.5岁±1.9岁,P<0.01)均有差别;31.2%的男性报告初次性行为在第一次外出打工前,45.9%报告在第一次外出打工后1年内;而女性,78.5%的人报告初次性行为在初次打工一年以后.分析男女被调查者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扣除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影响后,有“3个月以上跨市县/省”流动经历以及报告自己朋友中有很多人有婚前性行为,与有婚前性行为有关;男性有婚前性行为者年龄偏大;女性已婚也是有婚前性行为的独立相关因素.对男性未婚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流动经历以及年龄偏大与发生婚前性行为独立相关.结论 海南省乡镇地区男、女青年在性行为及流动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在开展相关危险性行为研究和干预中应考虑性别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煤矿企业职工酒精依赖状况以及其与高危性行为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酒精依赖问卷(MAST)和自编高危性行为相关问卷,对整群抽取的2个矿区1 180名煤矿职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煤矿职工的饮酒率为85.51%,饮酒者中酒精依赖率为94.1%;随酒精依赖状况加重,非婚性行为率有升高趋势(OR=1.55,χ2趋势=35.02,P=0.00),非婚性行为中的安全套使用率有下降趋势(OR=1.801.χ2趋势=8.45,P=0.00).结论 改善煤矿职工酒精依赖状况,减少煤矿职工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以防止性传播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浙江省杭州市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和健康状况等.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市江干区、拱墅区和西湖区4种不同行业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5.1% (901/2 000)和41.9% (838/2 000)的流动人口通过老乡介绍和自己外出打工,城市流动率、行业流动率和单位流动率的中位数分别为0.40、0.33和0.50个/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3.8%(1 275/2000),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x2=16.1,P<0.001),不同行业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P<0.001);有过临时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者分别占5.5%(109/2000)和4.4% (52/1 171),其中每次均使用安全套者分别占30.3%(33/109)和40.4%(21/52),从未使用者占12.8% (14/109)和9.6%(5/52),最近1次性行为使用者占47.7%(52/109)和65.4%(34/52).结论 杭州市流动人口有较高的流动性,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发生高危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流动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在四川省南充市城区,用非概率抽样方法,对15~24岁的流动青少年,用自制问卷开展调查.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等级L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587份有效问卷,其中,50.3%的人知道艾滋病3个传播途径,26.2%的人能正确回答9个知识问题中的7个以上问题,69.9%发生过性行为,21.8%的人与陌生人发生过性关系,超过10%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初次性行为和最近1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15.3%和23.2%,最近1年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15.9%.原住地为城市者有较高的认知水平(OR=2.09,95% CI:1.04~3.13),但也易于发生高危性行为(OR=3.22,95%CI:1.77~5.88).结论 流动青少年具有较高的艾滋病易感性,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4年9-1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3所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636名治疗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高危性行为及相关的行为因素等资料。通过χ2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高危性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 636名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中最近3个月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的比例高达80.2%(510/6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所在地、乙肝疫苗接种史、首次吸毒年龄和HIV感染可能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男性、未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史不详、未感染HIV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风险较高,OR值(95%CI)分别为1.668(1.021~2.725)、1.730(1.068~2.801)和2.880(1.697~4.888)。未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史不详与未感染HIV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美沙酮维持治疗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相关因素为男性、未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史不详以及未感染HIV。建议加强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干预,降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山东省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0年4-7月采用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在MSM人群中收集有效问卷3 086份,采集血液标本3 073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2 254名MSM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占73.0% (2 254/3 086),731人坚持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占32.4%;704名MSM最近半年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占22.8% (701/3 086),161人坚持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占22.9% (161/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档场所(浴池/桑拿/足疗/按摩、公园/公厕/草地)、年龄较大、在本地居住时间较长是MSM发生同性肛交性行为时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学历较高是MSM发生同性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独立影响因素;低档场所、网络招募、年龄较大、在本地居住时间较长、外省户籍是MSM发生异性性行为时不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未婚是MSM发生异性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山东省MSM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场所、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在本地居住时间、户籍等是山东省MSM安全套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an who have sex with man,MSM)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情况,并分析MSM高危行为方式与HEV感染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EV抗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戊型肝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参与调查的63名MSM对象中,14名抗HEV-IgG阳性,阳性率为22.2%.多因素分析显示,近6个月内发生肛交性行为( OR=1L.924,95% CI:1.783 ~79.730)、男男同性恋(OR=7.401,95% CI:1.231~44.481)、职业为工人和农民(OR=8.131,95%CI=1.383-47.813)是HE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MSM人群的高危性行为可能是戊型肝炎传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石门县艾滋病基线调查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了解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及艾滋病高危人群分布。方法 抽样法对1407人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对866名高危人员检测HIv抗体。结果 高危人群规模大,有娱乐场所从业人员1563人,其中提供性服务的有200人,吸毒者49人,1996年前商业献血者3000人,外出打工者100000人,城区日流动人口约3000人;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较低,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认为HIV可预防者占41.67%,认为同餐会传染HIV者占76.13%,认为安全套可预防HIV者占17.45%;居民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为10.88%。结论 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特别是电视宣传;100%推广使用安全套;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医院加强对临床可疑人员监测。  相似文献   

10.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