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肝囊肿的病灶 /水信号强度比(SIR)与病灶性质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经确诊的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病例共 92例 ( 144个病灶 )行前瞻性磁共振成像 ( 0 .5T)研究。计算 4种病灶的SI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T1W图像上 ,肝血管瘤的SIR值与恶性肿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t=1.83 0 ,P =0 .0 71) ,肝囊肿的SIR值显著低于其它三者 (t =16.83 6,P <0 .0 1) ,以 1.2为界 ,诊断正确率为 94 % .于T2 加权像上 (TR =2 50 0ms) ,血管瘤的SIR值均显著高于恶性肿瘤 (P <0 .0 1) ,TE =12 0ms时 ,以 0 .6为界 ,区分血管瘤与恶性肿瘤 ,诊断正确率达 93 % ;以 0 .4 8为界 ,区分血管瘤与HCC ,诊断正确率为 97% .结论 SIR在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方面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对比噪声比(CNR)在区分肝脏实质性小占位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经确诊的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病例共67例(101个病灶)行前瞻性磁共振成像(0.5T),计算病灶的CNR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T1W图像及质子加权像上,CNR值对区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肝转移瘤无价值。在T2W图像上,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的CNR值均显著小于血管瘤的CNR值,TE=60ms时CNR区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的诊断正确率为83%;TE=90ms时诊断正确率为84%;TE=120ms时诊断正确率为88%。结论 在T1W图像及质子加权像上,CNR对区分肝脏实质性占位的性质无明确价值,T2W图像上测得的CNR值可用于区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且TE=120ms时诊断正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表观扩散系数与T2值诊断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2值在区分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62例(84个病灶)肝脏局灶性占位小病变患者(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9例23个病灶,肝转移瘤11例18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24例32个病灶,肝囊肿8例11个病灶)分别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快速自旋回波(SE)T2WI,测量、分析、对比各病变的ADC值及T2值.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CT、B超临床确诊.结果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5±0.18)×10-3mm2/s、(1.41±0.12)x10-3mm2/s、(2 39±0.21)×10-3mm2/s、(3.44±0.27)×10-3mm2/s,肝脏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1),其诊断正确率为94.0%;肝脏恶性病变的T2值也低于良性病变(P<0.05),但两者数值重叠较多,其诊断正确率为78.6%.T2值诊断正确率明显低于ADC值(P<0.05).结论ADC值在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定性诊断方面优于T2值,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法,从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中,抽取89例纳入到讨论中,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89例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用扩散系数检测其整体病灶,以及病灶中心和边缘表现扩散系数指数,灌注ADC指数等,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组对比,ADC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转移瘤、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ADC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细胞癌ADC指数与肝囊肿ADC指数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诊断肝脏肿瘤疾病时,可考虑给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式,其诊断作用显著,有较大应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量化参数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3.0T磁共振对113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各个病灶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分析以上各参数在不同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  肝细胞癌(HCC)与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外的各病,肝转移瘤与海绵状血管瘤、FNH及肝脓肿,FNH与海绵状血管瘤及肝脓肿之间强化曲线类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海绵状血管瘤与其余各病,HCC与除FNH外的各病,FNH与肝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脓肿,肝转移瘤与肝脓肿之间的MSI、PEI、MSD及PV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6种病变之间的SER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量化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将两者结合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成像技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肝局灶性占位病变43例,其中肝癌15例24个病灶,肝转移瘤7例13个病灶,肝血管瘤10例12个病灶,肝囊肿11例20个病灶.行常规TIWI,T2WI序列后行DWIBS序列,最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MRI工作站对DWIBS进行类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处理,分别与T2WI图和动态增强进行比较,比较3个序列对病变的检出率及T2WI,DWIBS,增强延时期两两联合及三者联合病灶检出率;利用MRI工作站软件扫描的图像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并测得ADC值,对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进行比较.结果:T2WI,DWIBS,增强延时期T1WI 3个序列检出率分别为91.3%,94.2%,95.6%; T2WI联合DWIBS检出率为92.7%; T2WI联合增强延时期检出率为94.9%; DWIBS联合增强延时期检出率为96.3%,DWIBS联合增强延时期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联合DWIBS检出率(P<0.05).肝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从大到小依次为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转移癌、肝癌,ADC值分别为(2.614±0.57)× 10-3,(2.055±0.21)×10-3,(1.374±0.32)×10-3,(1.287±0.14)×10-3 mm2/s.除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运用DWIBS技术及获得的“类PET”图像和ADC值,结合增强序列可进一步提高肝局灶占位病变的显示和肝局灶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ADC值的测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DwI图像表现以及ADc值范围,探讨其成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肝脏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肝脓肿)患者153例,共29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在3.O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肝脏常规成像、选取不同b值(b=500S/illm2、b=1000S/mm2、b=1500S/mm0)DWI成像及高分辨T2加权成像.另外,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患者每一病灶及病灶对侧正常肝组织分别取三个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血管及液化坏死区测量ADC值,取其平均值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幂使用低b值(b=500S/him。)时,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b=l000S/mm2)及高b值(b=l500S/mm2)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另外,高b值时肝癌和肝转移瘤的ADC值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肝脏占位性痛变的DWI图像特点及ADC值的不同范围,可准确的判断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较大的价值,瘤/肝比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同相位与反相位梯度回波T1WI在肝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肝脏结节在MRT1WI梯度回波同相位与反相位图像上的信号差别。将76例肝脏结节分为6组:肝癌组27例,肝内良性肿瘤组7例,肝内炎性病变组11例,海绵状血管瘤组11例,转移瘤组10例,囊肿组10例。测量各组病变在T1WI同、反相位图像上的信号强度比值,用方差分析比较6组病变在T1WI同、反相位图像上的信号强度比值有无差异性。结果:6组肝脏结节在T1WI同反相位图像上的信号强度比值分别为肝癌1.27±0.25,肝内良性肿瘤1.06±0.04,肝内炎性病变1.22±0.12,海绵状血管瘤1.02±0.12,转移瘤1.02±0.06,囊肿0.99±0.07。在T1WI同、反相位图像信号强度比值上,肝癌与肝内炎性病变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内良性肿瘤、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和囊肿四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前两组与后四组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含有少量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在MRT1WI梯度回波同相位与反相位图像上有明显的信号强度差异,因此,MRT1WI梯度回波同相位与反相位序列在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散和灌注成像(DWI,PW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共209个病灶,其中肝囊肿40例69个病灶,肝血管瘤43例57个病灶,肝细胞癌27例36个病灶,转移性肿瘤17例47个病灶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DWI序列所选用b值为0、500 s/mm2.其中15例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和2例肝囊肿行灌注成像.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为(1.09±0.24)×10-3mm2/s,与肝囊肿、肝血管瘤病变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肝血管瘤平均ADC值1.71×10-3 mm2/s作为判定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分界点,则灵敏度是97.5%,特异度是86.5%.绝大部分肝癌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SC)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全部肝血管瘤的TSC表现为缓升缓降型.结论 DWI、PWI对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肝脏MRI的补充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见的有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等,能否早期发现病灶、明确病灶范围和性质对临床早期治疗和提高病人生存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改进,3.0T磁共振的增多,肝脏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快速、薄层的3D MR成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3.0T MR扫描仪上行肝脏三维容积加速扫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  相似文献   

11.
祝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7):817-819
目的:探讨敏感性编码(Sensitivity encoding,SENSE)基础上的平衡驱动快速梯度回波(Balance FastF ield echo,B-FFE)序列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1例共有224个肝占位病灶患者应用SENSE B-FFE序列进行检查。224个肝占位病灶中肝脏恶性实质肿块(包括原发性肝癌和实性转移瘤)130个,肝血管瘤45个,肝囊肿49个。结果:肝脏恶性实质肿块、肝血管瘤、肝囊肿平均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 SI)及病灶/肝脏信号强度比(le-sion/liver signal intensity ratio SIR)分别为:527.25±31.40、1235.91±32.86和2817.01±28.37及1.55±0.24、3.36±0.11和8.31±0.65,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ENSE B-FFE成像技术对肝脏恶性实质肿块、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中同反相位成相、表观扩散系数以及DWI序列在诊断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病理诊断或随访确认为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5例,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45例,其中65例恶性患者共计80个椎体,良性疾病共计50个椎体。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对比良恶性疾病的椎体DWI信号特点测定2组椎体的ADC值、SIR值和SAR值,应用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指标以及诊断界值。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常规DWI序列信号并无规律可言;良性组ADC值(2.35±0.42)×10-3mm2/s高于恶性组(1.89±0.5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9,P0.001);良性组SIR值为(0.65±0.23),恶性组为(1.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8,P0.001),良性组SAR值为(0.52±0.42),恶性组为(0.1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1,P0.001)。SAR值、SIR值以及AD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5.1%、72.4%和96.5%,ADC的最佳诊断界值为0.837。结论 DWI信号不能用于准确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其中以ADC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8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始增时间及始退时间,并观察分析病灶增强方式。结果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均可小于30秒;始退时间小于90秒全部为恶性病灶,大于180秒消退者主要是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组始增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主要呈整体均匀增强或不均匀增强;肝转移癌呈周边环状增强或整体增强;肝血管瘤主要呈周边节结状增强;FNH主要呈自中央轮辐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动态灌注过程,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肝脏局灶性痛变患者106例,其中原发性肝癌34例,肝脏转移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33例,肝囊肿1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磁共振(MRI)扫描和单次激发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的DWI,DWI采用b值为0 s/mm2和500 s/mm2.各组局灶性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7±0.60)×10-3mm2/s、(1.74±0.42)×10-3mm2/s、(2.52±0.75)×10-3mm2/s、(3.60±0.69)×10-3nm2/s和(2.09±0.52)x10-3mm2/s,肝囊肿和血管瘤与恶性病变比较,ADC值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比较,ADC值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和ADC值能够鉴剐常见肝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但肝实质性局灶性良恶性病灶之间的ADC值无明显差别,与普通MRI相比,DWI对肝脏实质性病灶性质的鉴别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5.
3.0 T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7例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散成像,分析各种病变弥散成像的特点并测量肝脏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DWI图像显示,病灶呈较高信号46例,信号欠均匀以及边界欠清的病灶分别占51.06%(24/47)、44.68% (21/47)。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45.86±33.97)×10-3]?mm2/s、[(185±53.09)×10-3]?mm2/s 和[(212.62±81.72)×10-3]?mm2/s,转移瘤与肝脏的ADC值存在显著的差异(t=3.202, P=0.011),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与肝脏的ADC值之间无差异。转移瘤与肝细胞癌之间、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与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 Tesla MR弥散成像有助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6.
夏军  刘鹏飞 《黑龙江医学》2008,32(4):241-242
目的应用目前惟一可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影像技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4例MRI检查发现的肝脏病变的病例行磁共振扩散成像,计算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的比值。结果肝脏病变的ADC值均值为:原发性肝癌(1.20±0.32)×10^-3mm^2/s,转移瘤(1.57±0.42)×10mm^2/s,血管瘤(2.01±0.53)×10^-3mm^2/s,肝硬化(1.66±0.31)×10-3mm^2/s;原发性肝癌的瘤/肝ADC值比值是0.74±0.19,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比值是1.31±0.20,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分析肝脏病变的ADC值及瘤/肝ADC值比值的变化规律,可较准确地判断肝脏有关的病变性质,对肝脏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妇科实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经超声检查证实为实性病灶或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肿瘤46例(30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肿瘤)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及DWIBS检查,评估肿瘤实质部分DWI图(b--800s/mm2)的信号强度及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结果46例患者中,恶性肿瘤常表现为DWI高信号,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763±0.140)×10^-3mm2/s,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781±0.310)×10^-3mm2/s,两者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WI图上,恶性肿瘤的信号强度为(0.891±0.247)mm2/s,良性肿瘤(0.358±0.823)mmz/s,两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WI有助于对卵巢实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