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维拉帕米对伯氏疟原虫抗本芴醇株抗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维拉帕米对伯氏疟原虫抗本芴醇株的耐药性是否有逆转作用。方法:采用Peters 4日抑制实验,涂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并计算原虫抑制率,分析了维拉帕米对伯氏疟原虫敏株、抗本芴醇株及抗氨喹株的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维拉帕米不但能增强本芴醇对伯氏疟原虫K173株(敏感株)的杀虫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本芴醇株对本芴醇的敏感性。与之相比,维拉帕米对氨喹杀灭敏株的作用没有影响,也不能逆转抗氨喹株的氨喹抗性。结论:维拉帕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本芴醇对伯氏疟原虫K173株及其抗本芴醇株的杀虫作用;维拉帕米对抗本芴醇株及抗氟喹株产生逆转作用的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芴醇对疟原虫DNA含量及溶酶体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本芴醇的抗疟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本芴醇和氯喹对鼠伯氏疟原虫K173株DNA含量及溶酶体PH值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疟原虫DNA含量在各时间点没有显著变化,本芴醇单次给药后,随时间推移疟原虫DNA含量逐渐减,药后2h两给药组疟原虫红内期DNA含量开始降低,到16h降到最低,但药后24hDNA含量又有回升,本芴醇单次给药后1h起疟原虫溶醇体PH值开始升高,药后3h升至最高,药后4h原虫溶酶体PH值恢复复至药前水平。对照药氯喹对疟原虫DNA含量和溶酶体PH值也有相同影响,结论:本芴醇的抗疟作用与其抑制DNA合成相关,但与其升高溶酶体PH值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和鉴定IL-6作用相关基因将有助于揭示IL-6信号转导机制和发现新的信号分子,方法:以来源于IL-6处理和未处理的U937细胞mRNA的双链cDNA作为检测子和驱动子,进行cDNA代表性异分析,结果:分离了14个差异表达基因序列(EST),反向RNA Nortghern杂交筛选到9个差异表达序列,经测序及序列分析,其中7个差异表达的EST代表在细胞生命活动或信号转导中有重要的作用的已知基因,2个EST代表与IL-6作用相关的新基因,Northern印迹和时间表达普进一步证明了P52和P31代表的新基因与IL-6作用的相关性,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这些差异cDNA序列可能与IL-6信号转号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克隆1个与小鼠脑损伤早期反应相关的新基因(GBI),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SMART-RACE技术克隆该新基因全长cDNA;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可能的功能结构域和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Northern Blotting分析该基因在小鼠主要组织器官的生理水平的表达.结果 该新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798bp,含1个编码249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的开放性阅读框.推导蛋白质分子与1个即刻早期蛋白IE175和1个应激相关蛋白RAB21具有部分序列相似性.Northern杂交显示其仅仅在小鼠脑组织有基础水平的表达.结论 该基因可能与创伤早期反应的应激信号转导相关,并命名为脑损伤相关基因GBI(gene related to brain injury,gi|19338981|gb|AF481964.1).  相似文献   

5.
应用mRNA差异显示法初步研究肺癌相关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高氡暴露地区居民肺癌组织中相关未知基因,探讨肺癌发生的机理。方法:应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从同一例肺癌和正常肺组织中选出有表达差异的基因片段,经反向Northern Blot杂交,将肺癌组织表达呈阳性的片段而正常肺组织呈阴性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7条差异片段经克隆测序后发现,其中NA7与Genbank EST中的A1208667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NG2与5条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8%,而CA1可能是一个新的差异基因片段,结论:从高氡暴露地区居民肺癌和正常组织中获得3条可能与肿瘤相关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1个与小鼠脑损伤早期反应相关的新基因(GBI),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SMART—RACE技术克隆该新基因全长eDNA;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可能的功能结构域和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Northern Blotting分析该基因在小鼠主要组织器官的生理水平的表达。结果该新基因全长eDNA序列为1798bp,含1个编码249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的开放性阅读框。推导蛋白质分子与1个即刻早期蛋白IE175和1个应激相关蛋白RAB21具有部分序列相似性。Northern杂交显示其仅仅在小鼠脑组织有基础水平的表达。结论该基因可能与创伤早期反应的应激信号转导相关,并命名为脑损伤相关基因GBI(gene related to brain injury,gi1193389811 gb IAF481964.1)。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低剂量辐射诱导基因,研究辐射对其转录调控作用和生物学功能。方法: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辐射诱导表达基因,用RACE技术获取cDNA旁侧序列,Northern杂交分析基因的转录调节,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获得包括3'端在内的辐射诱导新基因LRIGx的cDNA片段,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与人染色体20ql 1.2-12一段DNA高度同源(>99%),Northern杂交结果揭示该基因转录子全长约8.5kb,在0.2Gy照射后2h出现诱导表达,4h后转录子水平为对照细胞的5倍多,也受0.02Gy更低剂量照射诱导表达,2Gy大剂量照射后1h出现短暂诱导表达,但不如低量照射明显,2h后恢复正常水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产物含有解旋酶活性保守区,结论:分离鉴定出一低剂量辐射反应基因,其编码蛋白可能参与DNA代谢(如修复)等细胞辐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8.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克隆内皮细胞内毒素刺激后相关基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提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内毒素刺激6h后的mRNA并合成cDNA,与对照组进行抑制消减杂交,经菌落斑点杂交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并采用Northern杂交验证新的cDNA序列,共获得25条差异表达基因,涉及与编码炎症介质、胞内信号传导、细胞骨架、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其中3条为新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有效地克隆了内皮细胞内毒素刺激后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内毒素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并为临床防治内毒素损害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9.
高LET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克隆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识别原代大鼠气管上皮细胞同α粒子辐射诱发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共克隆到 15个可能同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 (ESTs) ,共向Gen Bank登录 7条新基因序列。其中克隆ZG 3 5同大鼠AnnexinⅠ基因高度同源 ,AnnexinⅠ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的底物被认为可能参与细胞增殖信号的转导 ;克隆ZC 5 2同大鼠羧酸酯酶前体物基因高度同源 ;克隆ZA 73为新基因片段 ;克隆ZC 66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 2 3高度同源 ,序列分析提示nm 2 3在此恶转细胞中存在突变 ;以克隆ZG 5 2为探针 ,通过筛选cDNA文库 ,克隆到一个长约 3 3 6kb的新基因 ,序列同源性分析提示该基因可能为一个同SR蛋白激酶Ⅱ相关的新型激酶基因 ,其可能的功能为参与前mRNA剪切加工的调控。Northern杂交证实了上述基因片段在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中高表达。结论 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辐射致癌、克隆辐射致癌相关基因提供了线索 ,并提示AnnexinⅠ、nm 2 3、羧酸酯酶前体物基因、ZG 5 2等可能参与α粒子辐射诱发大鼠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内皮细胞内毒素刺激后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提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毒素刺激后mRNA,反转录合成cDNA,与对照组间进行抑制消减杂交,经菌落原位斑点杂交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向源性分析。结果:内皮细胞内毒素刺激后显示有18条基因差异表达,包括与炎症反应,细胞骨架重构,细胞生长和凋亡以及能量代谢有关的已知基因,另有三条为新基因序列。结论:抑制消减杂交有效地克隆了内皮细胞内毒素刺激后差异表达基因,有助于阐明内皮细胞活化后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鼠疟原虫K173株抗氯喹系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伯氏疟原虫K_(173)株,小鼠体内试验系统,采用剂量递增连续3天给药法,历时420天,连续血传60代,培育出高度抗氯喹的RC/k173系,其抗性指数大于100.以维持剂量继续血传60代或经冷冻保存360天,其抗性强度仍保持在原来水平.但停药血传到第10代,抗性基本消失.抗药系原虫的毒力较亲代系低.对7种常用抗疟药敏感性测试的结果表明,该系除对乙胺嘧啶、周效磺胺和伯喹敏感外,对另外4种药物均显示出程度不等的交叉抗药性.推荐该品系可作为新抗疟化合物与氯喹交叉抗性研究的模型,并以给药血传或冷冻保存作为保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伯氏疟原虫小鼠体内试验系统,采用药物剂量递增的方法培育抗青蒿素及抗蒿甲醚虫系。经连续血传80代,历时560天,其抗性指数(I_(90))分别为5.7和9.8。疟原虫对青蒿素及蒿甲醚均在培育的第10代开始出现抗性,青蒿素的 I_(90)峰值为10.0,达到峰值的代数为25代;蒿甲醚的 I_(90)峰值为11.7,达到峰值的代数为50代。在每次转种前72h分别灌胃青蒿素400mg/kg,蒿甲醚80mg/kg 可维持各自的抗性水平。但停药血传15代抗性基本消失。两抗性虫系对氯喹、伯喹及氨酚喹无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13.
用钙拮抗剂山莨碱对感染抗氯奎伯氏疟原虫小鼠进行辅助治疗,高、中、低三个剂量均可明显抑制原虫生长,使小鼠存活时间延长,但剂量为5mg/kg.d或40mg/kg.d时辅助治疗作用明显低于剂量为20mg/kg.d。山莨碱逆转伯氏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作用存在一个最适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肝移植患者术后肠球菌的感染状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体外药敏检测,为肠球菌的治疗提供参考及指导.方法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或常规生化法鉴定肠球菌到种,用K-B纸片法监测其耐药率.结果分离出的387株肠球菌中以屎肠球菌的分离率最高,为73.9%,粪肠球菌分离率21.4%,居第2位,检出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肠球菌(HLAR)346株,占89.4%,仅检出1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肠球菌以屎肠球菌为主,其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提示临床医师在治疗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肠球菌时应根据分离株种类、耐药特点及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主要菌群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经验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该院住院患者病原菌的感染情况。结果381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3.6%,革兰阳性菌占36.4%。最常见的细菌种类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为2%~5%。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0%。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仍有少数泛耐药株。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为9%,主要分布于呼吸重症监护、血液和肿瘤科。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结论病原菌分布的科室较为集中与该院收治的患者病种有关;病原菌的检出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种类繁多,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烧伤科患者感染主要病原菌与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为烧伤患者治疗、预防感染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烧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575株,主要标本为创面分泌物、脓液、导管和血液。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与VITEK 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纸片扩散法和最低抑菌浓度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细菌耐药检测网WHONET 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575株病原菌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奇异变形杆菌,并检出多重耐药菌178株;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抗菌药物的敏感率>78.2%;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率较低,且多重耐药菌占20.7%和32.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呋喃妥因、氯霉素的敏感率>82.4%;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的敏感率>79.0%;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4株,占4.9%。结论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必须予以重视。临床医师治疗感染时,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前,正确送检细菌培养标本,尽早将经验用药转为病原治疗,以减少耐药菌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静  刘红  韩忠学  巩静  于兰  刘媛媛 《武警医学》2010,21(10):856-858
 目的 分析我院烧伤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细菌、真菌常规生化编码方法进行细菌、真菌鉴定,用K-B纸片法监测其耐药率.结果 送检的968例血培养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49株,阳性率为15.39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3株,占55.70%,革兰阴性杆菌60株,占40.27%,真菌6株,占4.03%;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7株,占93.44%;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1株,占84.6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唑及头孢类都有很高的耐用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有较好的敏感性.分离出的8株肠球菌中HLAR占87.50%,有很高的耐药性.非发酵菌对头孢菌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唑都有很高的耐药性.结论 烧伤患者血培养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且以耐药株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