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等情况。结果:共纳入116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药物组56例(48.3%),手术组60例(51.7%)。与手术组患者相比,药物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比例高(69.6%vs. 50.0%,P=0.038)、BMI高[(25.8±3.7)vs.(24.0±2.8)kg/m~2,P=0.032]、穿孔时间短[11.0(2.3,24.8)vs. 45.0(26.5,69.5) d,P=0.001]、休克状态比例高(57.1%vs. 11.7%,P=0.001)、急性左心力衰竭比例高(75.0%vs. 31.7%,P=0.001)、呼吸机支持比例高(23.2%vs.3.3%P=0.002)、药物使用率高[血管活性药物(73.2%vs. 31.7%,P=0.001)、心律失常药物(28.6%vs. 3.3%,P=0.001)]、利尿药物(98.2%vs. 76.7%,P=0.001)、硝酸酯类(92.9%vs.68.3%,,P=0.001)。药物组和手术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85.7%和13.3%。随访结果显示,药物组MACCEs(50.0%vs. 19.2%)、死亡事件(25.0%vs. 5.8%)高于手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心力衰竭事件(13.5%vs.零)和心肌梗死事件(3.8%)发生率高于药物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AMI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病至医院就诊的时间在7天之内。危险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不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结果:该研究共收集17 773例AMI患者,在数据资料填写完整并纳入分析的15 998例(90%)患者中,71.1%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0%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8±15.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6±12.2)kg/m2。在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54.4%)、超重/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19.5%)和血脂代谢异常(7.7%)。26.6%的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危险因素,而8.7%的AMI患者没有任何可纠正的危险因素。3.6%的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的患者经常进食肥腻饮食,79.6%的患者缺乏运动。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高[(67.4±14.4)岁vs(59.8±14.8)岁],合并高血压(61.8%vs 47.5%)和糖尿病(25.5%vs 17.4%)的患者更多;而男性患者中正在吸烟/有吸烟史(69.2%vs 12.1%)和有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的患者(8.1%vs 6.7%)显著多于女性(P均<0.05)。≤55岁的患者占27.9%,其中男性(88.9%vs 68.2%)、体重指数[(25.2±8.4)kg/m2 vs(24.4±13.3)kg/m2]、血脂代谢异常(10.0%vs 6.8%)、吸烟(70.1%vs 48.3%)、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6.6%vs 2.4%)和肥腻饮食(83.4%vs 73.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年龄>55岁的患者(P均<0.05);而>55岁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3%vs 40.7%)和糖尿病(21.1%vs 15.2%)的患者比例高于≤55岁患者(P均<0.05)。结论:超过1/4的中国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半数以上AMI患者有吸烟史、超重/肥胖和高血压;近80%的AMI患者有肥腻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年临床数据,探讨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8-01至201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 0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更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有10例患者纳入Tako STubo心肌病组。选取同一时期内发病时间≤6 h,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单支病变的32例患者纳入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心肌标志物水平、常规12导联心电图前壁导联病理性Q波发生率、QTc间期及倒置T波分布情况。结果:在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修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的比例为1.06%。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女性占9%(P0.01)。Tako STubo心肌病组发病前存在应激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70%vs 22%,P=0.02),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心肌标志物峰值水平显著低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肌酸激酶:(486.0±249.0)U/L vs(716.0±13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13.5±17.1)mg/L vs(47.5±21.9)mg/L,心肌肌钙蛋白I:(22.8±16.3)ng/ml vs(56.4±24.0)ng/ml,P均0.01]。两组间发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前壁导联Q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ko STubo心肌病组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在QTc间期[(630.0±117.0)ms vs(540.0±62.0)ms,P=0.001]、12导联心电图Ⅱ、Ⅲ、a VF、a VR、V6导联倒置T波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00%vs 3.13%;60.00%vs 6.25%;90.00%vs 3.13%;100.00%vs 21.88%;100.00%vs 46.88%;P均0.05)。结论: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伴精神或躯体应激因素,QTc间期显著延长,T波倒置分布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共入选1125例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依据Rentrop分级法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181例)和侧支循环较差组(94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指标与预后情况,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可能因素。结果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的比例为16.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糖尿病(23.2%vs.35.2%,P=0.002)和吸烟比例(26.5%vs.37.3%,P=0.005)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心绞痛病程显著长于侧支循环较差组(6.5±3.8 vs.4.2±2.5,P=0.024),SYNTAX评分更高(39.3±14.8 vs.32.2±12.6,P=0.039),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更低(17.7%vs.26.7,P=0.011),其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16.6%vs.23.8%,P=0.033)。随访1年,侧支循环良好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3.8%vs.22.1%,P=0.012)和总MACCE(34.3%vs.48.3%,P=0.001)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OR=1.329;95%CI:1.029~3.917,P=0.028),糖尿病(OR:2.266;95%CI:1.326~3.924,P=0.044),心绞痛病程(OR=0.769;95%CI:0.567~0.928,P=0.031),SYNTAX评分(OR=0.801;95%CI:0.608~0.937,P=0.046)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者PCI相关心肌梗死和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吸烟、糖尿病、心绞痛病程和SYNTAX评分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我国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01年指南)公布对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8-01-2000-12、2003-01-2005-12两个不同时期住院的所有AMI病例,依据我国指南公布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998-01-2000-12:指南公布前组)、B组(2003-01-2005-12:指南公布后组).结果共有780例患者入选,A组347例,B组433例.指南公布前后两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指南公布后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66.42%vs48.43%,P<0.001)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BB)(40.92%vs75.29%,P<0.00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40.34%vs72.98%,P<0.001)、他汀类药物(26.22%vs67.90%,P<0.001)和肝素(59.94%vs88.91%,P<0.05)等药物的使用率均较指南发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酯类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与指南发布前比较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指南公布后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发布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7.71%vs41.50%,P<0.001;17.55%vs31.12%,P<0.001;6.00%vs11.82%,P<0.05;6.47%vs11.82%,P<0.05);心源性休克、梗死延展或再梗死也有所降低,但未达显著统计学差异(6.24%vs8.65%,P>0.05;1.39%vs2.88%,P>0.05).结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我院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影响显著,治疗较前趋于规范化,并显著降低了住院期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探讨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AMI患者1561例,其中发生心脏破裂患者21例为心脏破裂组,随机选取未发生心脏破裂的AMI患者105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分析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破裂组年龄、入院心率、女性、肌钙蛋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尿素明显升高(P<0.05,P<0.01),急诊PCI、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72.38%,P=0.011;(119.33±19.37)g/L vs (139.29±17.65)g/L,P=0.001;(4.13±0.62)×10^12/L vs (4.60±0.69)×10^12/L,P=0.010;47.62%vs 73.33%,P=0.020;23.81%vs 52.38%,P=0.017]。结论女性、高龄、再灌注时间延迟、入院心率快、高NT-ProBNP、高肌钙蛋白、低血红蛋白、低红细胞计数是AMI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早期的再灌注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是预防AMI后发生心脏破裂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龄≤3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龄≤35岁96例(A组)和200例年龄35岁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与年龄35岁AMI患者相比,≤35岁患者在男性、超质量、肥胖、吸烟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较高(96.5%vs.70.0%;75%vs.45.5%;35.4%vs.17.5%;72.9%vs.49.0%;93.8%vs.79.5%,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较低(P0.05)。≤35岁患者中,12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单支病变发生率高;而年龄35岁AMI患者以3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35岁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和肥胖,大部分为ST段抬高型AMI,病变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AMI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特点。方法对883例AMI非糖尿病患者与212例AMI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各项血脂指标、高血压患病率、长期吸烟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分布特点。结果 (1)AMI非糖尿病组男性比例大于AMI糖尿病组(83.9%vs 66%),AMI非糖尿病组平均年龄小于AMI糖尿病组(57.9±12.59 vs 63.55±10.15),AMI非糖尿病组长期吸烟史比例高于AMI糖尿病组((54.2%vs 37.3%);AMI非糖尿病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AMI糖尿病组(41.2%vs 54.2%);(2)AMI非糖尿病组患者TC/HDL、LDL-C/HDL-C、ApoB/ApoA-I高于AMI糖尿病组;(3)AMI非糖尿病组单支病变比例高于AMI糖尿病组,回旋支病变比例大于AMI糖尿病组(p0.05)。结论吸烟、血脂比值异常可能是AMI非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且AMI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出院时接受最佳药物治疗(OMT)的情况以及OMT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国际多中心回顾性注册登记研究,纳入2003年至2014年因AMI入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合并MVD的患者,根据出院时药物治疗方案分为非OMT组及OMT组。随访1年,主要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率。结果:研究共纳入4 643例患者,60.4%的患者接受了OMT治疗。基线资料显示非OMT组有更多合并症。OMT组患者全因死亡率(3.7%vs. 8.9%,P0.00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7.2%vs. 13.4%,P0.001)、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4.7%vs. 7.1%,P0.001)均较非OMT组明显降低。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OMT仍然是一年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HR=0.462,95%CI:0.342~0.625,P0.001)。结论:对于AMI合并MVD患者,药物治疗存在不足,而OMT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08至2009-04初次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且在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29例非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以空腹血糖≥7.0 mmol/L划分为有应激性高血糖组(n=121)和<7.0 mmol/L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n=208)两组,随访50天,进行应激性高血糖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死亡发生风险的Cox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是36.8%(121/329),50天内总病死率是8.5%(28/329).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相比,有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64±12)岁vs(58±12)岁,P<0.001]、女性患者较多(33.1%vs 13.9%,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52.9%vs 15.9%,P<0.001),血糖浓度较高[(9.1±3.3)mmol/L vs(5.4±0.4)mmol/L,P<0.001],病死率较高(16.5%vs 3.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提示高龄[比值比(OR)1.024,95%可信区间(CI)1.001 to 1.047,P=0.043],女性[OR 3.013,95%CI 1.617 to5.616,P=0.001]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OR 2.161,95%CI 1.532 to 3.048,P<0.001]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50天内发生的死亡进行分析,提示应激性高血糖是死亡[OR 2.459,95%CI 1.022 to 5.921,P=0.045]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龄、女性、心功能Killip分级愈高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老年女性心功能愈差愈容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急诊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522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高龄组(≥75岁)共81例和非高龄组(75岁)共4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造影及介入治疗特点及住院转归情况。结果 1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比较,女性(56.79%vs.21.77%,P0.001)、脑卒中史(19.75%vs.9.75%,P=0.009)、肾功能不全(9.88%vs.2.72%,P=0.002)、心功能Killip≥2级患者(28.40%vs.9.07%,P0.001)比例均增高,而吸烟(44.44%vs.61.68%,P=0.004)、高脂血症(38.27%vs.51.93%,P=0.024)比例均降低。入院时舒张压[(74.55±12.25)mm Hg vs.(83.04±16.31)mm Hg,P0.001]更低。2两组桡动脉穿刺及手术成功率无区别。高龄组有更多的三支病变(45.68%vs.32.65%,P=0.024),透视时间延长[(13.77±8.75)min vs.(9.33±4.85)min,P=0.005]。3高龄组左室射血分数更低[(56.25±11.30)%vs.(60.32±10.29)%,P=0.010],有更多的脑卒中(4.94%vs.0.68%,P=0.013)、心力衰竭(17.28%vs.5.44%,P0.001)、心源性休克(9.88%vs.3.18%,P=0.012)、外周血管并发症(6.17%vs.0.91%,P=0.006)发生率。住院病死率更高(7.41%vs.2.27%,P=0.025)。结论同非高龄组相比,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较少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有更多的三支病变及肾功能不全、脑卒中病史。入院时心功能更差。急诊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与非高龄患者相同,但并发症、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初始治疗选择,提高对中国LN患者的认识。方法基于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 CSTAR)建立的SLE起始队列,分析2009年2月至2021年3月登记注册的确诊时间在3个月内的8 713例SLE患者及其中LN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选择。结果在初始诊断的SLE患者中,LN发生率为33.3%(2 900/8 713)。LN患者肾脏病理活检以Ⅳ型LN最多见(35.1%)。LN组患者男性比例更高(12.0%vs. 7.7%,P0.001),SLEDAI评分更高(11.7±8.5 vs.6.6±6.2,P0.001),SLICC/ACR脏器损伤评分≥1分的比例更高(34.0%vs. 16.6%,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23.2%vs. 16.6%,P0.001)、浆膜炎(19.2%vs. 8.4%,P0.001)、神经精神狼疮(7.6%vs. 5.5%,P=0.001)、肌炎(3.3%vs. 2.1%,P=0.006)、低补体血症(66.0%vs. 53.1%,P0.001)、抗dsDNA阳性(54.4%vs. 42.4%,P0.001)与LN相关,而LN患者关节炎发生比例降低(26.8%vs. 30.4%,P0.001)。与非LN组相比,LN组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糖皮质激素(90.7%vs. 84.1%,P0.001)及激素冲击治疗(9.1%vs. 3.4%,P0.001)、环磷酰胺(27.0%vs. 11.7%,P0.001)、霉酚酸酯(21.6%vs. 10.1%,P0.001)、他克莫司(4.8%vs. 2.3%,P0.001)应用比例显著增高,而羟氯喹(67.4%vs. 73.1%,P0.001)、环孢素(4.3%vs. 5.9%,P=0.002)应用比例显著降低。结论 SLE中LN组较非LN组患者男性比例更高,病情活动度高,脏器损伤重。LN与浆膜炎、血小板减少等提示SLE病情活动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相关,初始治疗更积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延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1-01-2017-12-31的AMI患者1 069例,按发病至住院时间12 h及≤12 h分为住院延迟组与住院未延迟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延迟的临床后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延迟组患者行PCI(33.9%∶65.0%)、急诊PCI(7.0%∶56.4%)及溶栓(1.2%∶3.7%)比例均较住院未延迟组患者降低,院内死亡(11.4%∶7.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39.0%∶26.9%)、心功能3或4级(16.4%∶10.1%)及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1.8%∶0.1%)比例均较住院未延迟组患者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住院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农民、来自团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呼吸系统疾病,保护因素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史(均P0.05)。结论:本院约有1/3的AMI患者住院延迟,这些患者再灌注比例低,院内临床后果差;住院延迟的影响因素为高龄、女性、农民、来自团场、NSTEMI及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40岁以下不同性别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及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2-01-01至2015-08-31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AMI的青年(年龄≤40岁)患者685例,依据性别将患者分为两组,男性组650例,女性组35例。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分析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男、女性组患者比例分别94.89%和5.11%;男性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组[(35.53±4.21)岁vs(34.05±4.98)岁,P=0.046],男性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比例(3.2%vs 11.4%,P=0.012)、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8.3%vs25.7%,P=0.001)均低于女性组。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727.0(411.5,1 102.0)天,男性组有46例(7.1%)发生MACE事件,女性组为2例(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比值比(OR)=1.003,95%可信区间(CI):1.001~1.006,P=0.020)和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OR=1.964,95%CI:1.018~3.790,P=0.044)是青年男性患者远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OR=0.475,95%CI:0.241~0.936,P=0.031)是男性患者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以男性为主;男性平均年龄大于女性,女性患者左主干病变比例更高,住院期间更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增加青年男性MACE发生率,而PCI对男性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207例,根据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119例和轻度组88例;又根据深部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90例和轻度组117例,分别比较脑室旁和深部各组临床特征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A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室旁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36±7.13)岁vs (66.64±5.66)岁],脑卒中史比例(46.2%vs 17.0%)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6.50±4.41)μmol/L vs (14.67±3.29)μmol/L]明显增高,吸烟比例(27.7%vs 50.0%)明显降低(P0.01)。年龄、脑卒中史和Hcy水平增高为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深部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84±7.10)岁vs (67.44±6.18)岁]、脑卒中史比例(50.0%vs 21.4%)和Hcy水平[(16.68±4.37)μmol/L vs (14.77±3.47)μmol/L]明显增高,高脂血症比例(15.6%vs 29.1%)和糖化血红蛋白(7.40%vs 7.90%)水平降低(P0.05,P0.01)。年龄,脑卒中史为脑深部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室旁和深部LA区域,年龄和脑卒中史为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增高为此类患者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年调脂药物的应用现状及依从性。方法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中2013年1月1日~2014年9月30日108家医院入选的AMI患者共26 625例,年龄缺失3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11 574例和中青年组(年龄≤65岁)15 021例,患者出院后1、6、12、18和24个月时进行随访,比较2组住院期间、出院时及出院后2年内调脂药物的应用和依从性。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体质量指数更低、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既往脑卒中史、外周血管疾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P=0.000)。老年组高脂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一直治疗和应用他汀类药物比例高于中青年组(6.3%vs 9.4%,23.4%vs 15.1%,29.7%vs 21.6%,P0.01)。老年组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37.7%vs 51.1%,P0.01)。住院期间,老年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88.4%vs 90.5%)、他汀类负荷率(28.0%vs 30.8%)和非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率(1.5%vs 2.0%)均低于中青年组(P0.01)。出院后,老年组他汀带药率低于中青年组(87.5%vs 90.4%,P0.01)。1、6、12、18和24个月随访时,老年组规律服药比例均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2组均以患者自停为主(比例80%);2组非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率低(比例≤0.6%)。结论老年AMI患者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为主,但用药比例低于中青年患者,且用药依从性随病程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应加强老年AMI患者的一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青年AM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期间我院AMI患者资料,分为青年组(≤40岁)和老年组(≥60岁),其中青年组107例,老年组16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术后早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男性、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和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主要犯罪血管都是前降支(62.6%vs 51.5%,P0.05),青年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72.9%vs 15.3%,P0.001),而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患者(49.7%vs 9.3%,P0.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CE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中以男性居多,危险因素主要以大量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酗酒和肥胖为主,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年龄≥65岁、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64例。运用老年综合评估评价患者的并存疾病及老年综合征,其中衰弱的评估采用临床衰弱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364例入选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合并衰弱者87例(23.9%)。合并衰弱患者与非衰弱患者相比,合并衰弱患者的年龄更大[(79.33±6.14)岁vs (73.11±5.79)岁,P0.001],男性比例较低(46.0%vs 64.3%,P=0.002),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比例较低(18.4%vs 30.3%,P=0.030),Charlson共病指数更高(2.17±1.63 vs 1.25±1.20,P0.001),长期用药种类更多[(8.01±3.24)种vs (6.90±2.90)种,P=0.003],住院天数更长[(14.07±8.49)天vs(11.84±7.58)天,P=0.034],营养不良(8.0%vs 1.8%,P=0.012)、尿失禁(41.4%vs 16.6%,P0.001)、1年内跌倒史(39.1%vs23.1%,P=0.003)的比例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069, SE=0.030,P=0.020)、步速(β=-4.445,SE=0.953,P0.001)、不能完成全足距测试(β=1.428, SE=0.365,P0.001)、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SF)评分(β=-0.187,SE=0.086,P=0.029),以及Charlson共病指数(β=0.338,SE=0.132,P=0.010)均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患病率较高。衰弱受年龄、步速、不能完成全足距测试、MNA-SF评分以及Charlson共病指数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师应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功能状态的评估以及对合并老年综合征及共病的识别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海南"候鸟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作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连续入选2012~2015年冬季在我院住院的1 24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发生AMI的255例。患者根据来源分为"候鸟人群"组(n=197)和海南人群组(n=5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资料及院内转归。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候鸟人群"组患者到达海南后发生AMI的平均时间为(3.15±2.67)天。与海南人群组比较,"候鸟人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病比例高[70.56%(139/197)vs 51.72%(30/58),P=0.003],冠状动脉单支+双支病变的比例高(P=0.009)、血栓抽吸的比例高(P=0.008),而支架置入的数量少(P=0.007);发生AMI后出现心原性休克的比例(12.69%vs 3.45%,P=0.044)和心原性休克+死亡的比例(16.24%vs 3.45%,P=0.022)均较高。结论:"候鸟人群"AMI患者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比例高,简单病变多、血栓抽吸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类型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就诊的老年女性AMI患者40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29例,高龄组171例。又根据诊断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198例,非STEMI组202例,STEMI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83例,前壁心肌梗死66例,其他部位49例不分析。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分析血清胆红素与老年女性AMI患者的相关性。结果高龄组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33.9%vs 17.0%,P=0.000;23.4%vs 14.0%,P=0.015),LVEF、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老年组[(49.90±11.11)%vs(52.45±10.17)%,P=0.019;(7.44±3.14)μmol/L vs(8.40±3.77)μmol/L,P=0.007]。STEMI组间接胆红素、HDL-C水平明显高于非STEMI组,心力衰竭比例明显低于非STEMI组(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LVEF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糖尿病及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5,P0.01)。结论入院时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老年AMI患者年龄、心肌梗死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