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腹腔镜胰腺手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国内部分胰腺中心已逐渐开展。钩突切除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影响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R0切除等,如何较好处理钩突切除仍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难点之一。目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钩突切除的方法众多,各有利弊。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前入路静脉优先联合右后入路动脉优先的方法切除钩突,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肿瘤的R0切除率。在临床实践中该入路优势明显,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右后入路联合钩突优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例行经SMA右后入路联合钩突优先的L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经SMA右后入路联合钩突优先的LPD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366±51)min,术中出血量为(140±42)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2)d。术后病理回示均达到R0切除,5例患者均未出现胃肠瘘、胆汁漏,无明显胃瘫,2例出现生化瘘,术后随访时间为(7±2)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经SMA右后入路联合钩突优先的LPD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无明显血管浸润且直径≤2 cm的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入路,钩突优先,动脉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4~12月完成30例"下入路,钩突优先,动脉先行"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诊断为胰头或壶腹部肿瘤。1例有肠系膜上静脉侵犯,腹腔镜下切除肠系膜上静脉2 cm,静脉端端吻合,其余29例无动静脉侵犯或远处转移。在横结肠系膜无血管区打开结肠系膜,做扩大的Kocher切口达Treitz韧带右侧,找到肠系膜上动脉,骨骼化肠系膜上动脉,使其与胰腺钩突离断,悬吊肠系膜上静脉,完全离断胰腺钩突与肠系膜上静脉之间的交通支。结果 30例完全腹腔镜下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间(4.3±1.5)h,术中出血(330±75)ml,术后发生A级生化漏8例,B级胰漏2例,淋巴漏5例。术后病理回报,胰腺或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26例,良性肿瘤4例。术后住院时间(16.3±7.2)d。结论腹腔镜"下入路,钩突优先,动脉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安全性高,可以完整切除胰腺钩突及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和神经,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二科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00例病例资料,在标本切除阶段均采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结果 20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联合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端端吻合)。平均手术时间(281±49)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91±15)min,术中出血量50~850 mL,平均(122±5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9) d;术后B级胰瘘18例(9.0%),C级胰瘘3例(1.5%);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1.0%);腹腔内出血14例(7.0%);胃排空延迟9例(4.5%);胆瘘11例(5.5%);死亡2例(1.0%)。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导管腺癌33例(16.5%),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5例(7.5%),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3.0%),胰腺导管上皮异型增生1例(0.5%),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4.5%),胰头囊腺瘤5例(2.5%),慢性胰腺炎1例(0.5%),十二指肠腺癌4例(2.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1.0%),十二指肠良性占位性病变11例(5.5%),非胰头来源的壶腹周围癌105例(52.5%),壶腹周围良性肿瘤9例(4.5%)。结论“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脉优先入路联合三静脉悬吊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泰州人民医院采用动脉优先入路联合三静脉悬吊技术,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6例胰头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判断病灶的性质、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术中采用动脉优先入路联合三静脉悬吊技术,彻底清扫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为轴的右侧神经淋巴组织,必要时联合静脉切除重建。及时处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10±36)min,术中出血量(155±80)mL。术后病理示所有标本切缘均阴性,清扫淋巴结(15±7)枚,淋巴结阳性率52.8%。术后并发症发生10例(27.8%),其中A级胰瘘5例,B级胰瘘2例,胃瘫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胰腺残端出血1例,经开腹手术止血治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生存时间为5~4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6.8个月。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动脉优先入路联合三静脉悬吊的方法,可以使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为轴的右侧神经淋巴组织完整切除,便于联合静脉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利用动脉优先入路(artery first approach)早期探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腔干以判断肿瘤可切除性,并完成以SMA及腹腔干为轴的右侧神经及淋巴组织的完全切除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胰腺外科中心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期间27例实施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术前均疑诊为“胰头癌”,且术前CT判断均为交界性可切除者。8例行内引流手术,2例行全胰切除术,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5例行联合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切除,1例行肝总动脉切除,2例行扩大右侧胰腺切除术。手术时间(281.28±78.53) min (133~354 min),术中出血(352±537) mL (189~1 352 mL)。无术后死亡,无因并发症再次手术者。结论 动脉优先入路适合于术前判断为交界可切除病例,具体的入路方式需根据肿瘤位置以及侵犯情况灵活采用。  相似文献   

7.
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手术安全性及根治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术前综合评估肿瘤位置、钩突大小、血管侵犯、解剖变异、病人BMI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最优入路方式,有助于完成高质量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3D及高清腹腔镜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止血器械的革新,目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证实了LPD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LPD在胰头癌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腹胰腺癌R0切除技术,例如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和动脉优先入路等在LPD中也得到了广泛开展,在LPD中的优势已获得了越来越多外科医生的认可。笔者在借鉴开腹小肠系膜旋转的OPD术式,在结合腹腔镜视野角度的优势,提出了胰头半周旋转动脉优先入路的LPD术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胰头癌的R0切除率,降低钩突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风险。本文将就该术式在LPD中的应用及其特点展开讨论,进一步论述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优先入路联合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在胰体尾癌联合多脏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22年1月我院施行胰体尾癌联合多脏器切除的病人12例,术前依据CT或者MRI平扫+增强进行评估,术中采用动脉优先入路联合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同时联合多脏器切除漏。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375±43)分钟,术中出血量(280±40)ml。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所有标本切缘均为阴性,神经均受累,清扫淋巴结(23±6)枚,12例中1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其中A级胰漏3例,无B、C级胰漏,胃排空障碍1例,淋巴漏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均采取保守治疗治愈。无结肠吻合口漏和肾皮质危象发生。全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8.6天。结论 采用动脉优先入路联合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施行胰体尾癌联合多脏器切除,保证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中出血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在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的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的58例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术前薄层CT检查均显示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或受压,均行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在处理胰头部静脉血管之前优先离断胰头部的所有动脉供血,即三大动脉血管的分支,主要步骤包括:在十二指肠水平部或横结肠系膜根部暴露和悬吊肠系膜上动、静脉;解剖肝总动脉从而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胃右动脉,同时沿肝总动脉根部解剖腹腔动脉干上方;离断胰腺和脾动脉的胰头分支;沿暴露的肠系膜上动脉前方、右侧和后方解剖,完全离断胰头钩突部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动脉干间的神经结缔组织,与腹腔动脉干的上方贯通,此时可清楚地显示腹主动脉前方;最后通过预置的静脉血管阻断带安全剥离、切除或重建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局部肿瘤可切除患者37例,可能切除患者21例。5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5~8.1h,术中出血量为200—900mL,术中及术后胰腺钩突部无出血。行肠系膜上静脉侧壁部分切除修补术21例,肠系膜上静脉受累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0例,血管受压迫成功将肿瘤从血管上剥离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术后患者出血、胰液漏和胆汁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2%(3/58)、6.9%(4/58)和1.7%(1/58)。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结论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方式能保障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或受压的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优先"入路在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范围和技巧。方法先探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判断可切除性后,完成以SMA、腹腔干为轴的右侧神经、淋巴组织的完全切除。结果 6例患者中,2例从右侧入路、3例从左后方入路、1例从前方入路完成SMA探查,其中2例行内引流术,另4例完成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术后除2例患者胃排空障碍外,无出血、胰瘘、腹泻等并发症。结论 "动脉优先"入路具有上述理论优势,同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其在切缘、预后方面的优势则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5例运用动脉优先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经验和结果.方法 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对15例壶腹周围癌或胰头癌行动脉优先胰十二指肠切除,采取优先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再施行胰十二指肠的切除.总结围手术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15例中,肿瘤直径为(3.8±1.2) cm.手术时间为(7.6±1.2)h.手术出血量为(400±120) ml.术中清扫淋巴结数(5.1±2.2)个.钩突均完整切除.2例肠系膜上静脉侧壁切除修补.其中12例行胰肠捆绑式吻合,3例行胰肠套入式吻合.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再次手术止血.胰漏2例,肠漏1例,伤口感染3例,均保守治疗成功.15例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1个月,其中3例复发,分别于术后6个月、8个月、9个月复发,其中1例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 动脉优先胰十二指肠切除具有安全,出血少,完整切除钩突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来完成的12例钩突入路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手术要点是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沿肠系膜上动脉右侧从下往上解离胰腺钩突部及其系膜,再依次完成其他手术步骤。结果:12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0~34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150~1 200 mL,平均300 mL;清除淋巴结9~15枚,平均10枚。术后病理检查示标本切缘阴性。术后并发胰瘘2例,胆瘘1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是腹部高难度手术之一,对手术技巧、团队配合等要求较高。其中,因胰腺钩突部位解剖深在、暴露困难,钩突的处理为LPD的难点;钩突及胰腺系膜的完整切除,成为LPD的关键。笔者团队通过探索、改进、优化LPD手术路径和技术细节,在开展多角度动脉入路的基础上,应用中间、左后组合入路,原位精准处理关键血管—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实现钩突和胰腺系膜安全、完整切除。该技巧能适应不同难度的钩突切除,并且符合肿瘤手术学“No touch”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技术的成熟,很多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中的R0切除技巧逐渐应用至LPD中,例如动脉优先入路和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技术等~([1])。本文就腹腔镜下胰腺癌R0切除的相关技巧进行论述。1腹腔镜下动脉优先的视觉角度及入路优势腹腔镜下动脉血管的显露,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改良动脉优先入路3D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经验,提高专科手术配合质量。方法对40例胰十二指肠癌患者行改良动脉优先入路3D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行个性化访视和做好物品准备;术中强化体位管理、气腹压观察、低温防护、深静脉血栓预防、压疮预防及严格无瘤操作等。结果 40例患者手术时间150~400 min,术中出血量50~150mL,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护理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专科护理有利于手术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胰腺钩突癌根治术中行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的手术技巧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对1例胰腺钩突癌患者实施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联合静脉切除重建的临床资料。术前CT提示钩突延伸至SMA左侧,而肿瘤位于延伸的钩突下部,距离胰头十二指肠、胆胰管汇合部、主胰管均较远,幽门上下、肝十二指肠韧带未见肿大淋巴结,肿瘤侵犯区域位于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上动脉(SMA)以及十二指肠升部。结果 施行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同时将受累及的十二指肠、近段空肠切除、十二指肠水平部-空肠侧侧吻合。首先采用动脉优先入路技术探查SMA,发现肿块仅侵犯动脉鞘及空肠分支,采用动脉鞘切除、受侵犯的分支切断结扎,保留了SMA起始部主干。再探查SMV,见主干受侵约3 cm,采用SMV节段性切除重建。距离肿块约1 cm离断胰腺,离断缺血的空肠肠系膜及空肠肠管、离断十二指肠水平部,行十二指肠水平部-小肠侧侧吻合。结论 基于胰腺钩突癌部位及侵犯情况,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采用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或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可避免手术创伤更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保证了消化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有利于术后早期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不断改进,如动脉先行入路、无接触技术入路等,对提高R0切除率、降低术中风险有一定的帮助。手术入路选择须根据病人情况、肿瘤部位、血管侵犯程度、术者经验等个体化综合考虑。目前,PD主要的手术入路包括标准入路、无接触技术入路、横结肠系膜下方入路、胰头区流入动脉先行离断入路、动脉先行入路、钩突先行入路等。传统入路PD仍是基础与标准。对于较大的胰腺外科中心和具有比较丰富胰腺手术经验的术者,为达到有效提高R0切除率和降低术中风险的目的,须灵活运用各种不同入路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腹腔肾上腺切除术(LTA)与腹膜后肾上腺切除术(LRA)两种不同入路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89例在我院泌尿外科施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不同入路肾上腺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术后进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89例患者中采用LTA入路42例,LRA入路4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外伤史、口服降压药物史、术前血压、心率、肿瘤部位、临床诊断及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RA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LTA[(78±17)mins vs (90±21)mins,P=0.0047]。而LRA入路的右侧肾上腺切除平均所需时间较LTA入路更短[(80±14)vs(93±10),P<0.001],两组左侧肾上腺切除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14)vs (87±11),P=0.144]。两组术中出血量[(38±25)ml vs (44±32)ml,P=0.343]、肿瘤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LTA和LRA入路肾上腺肿瘤切除均可达到安全、满意的疗效。采用LRA术式平均手术时间短于LTA术式,术后患者恢复较LTA组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结肠韧带入路的腹腔镜或机器人胰尾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及选择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9月至2016年9月为22例胰尾良性或交界性占位病变患者经脾结肠韧带入路行腹腔镜与机器人胰尾肿瘤剜除或胰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12例,机器人手术10例(1例为单孔机器人胰岛素瘤剜除术),无一例中转幵腹。剜除术13例(59.09%),Kimura术7例(3L82%),胰尾联合脾脏切除术2例(9.09%)。术中出血量平均(77.0±87.67)ml,手术时间平均(122.47±24.02)min,术后平均住院(6.65±2.02)d。术后并发A级胰瘘2例(9.09%),未出现B级或以上胰瘘。结论:脾结肠韧带入路安全、可行,能有效降低微创胰尾手术的技术难度。对于有丰富腹腔镜与机器人胰腺切除手术经验的团队,胰尾的良性或交界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入路可优先选择脾结肠韧带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