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白塞病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术后瓣周漏、瓣膜撕脱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该文报道1例合并白塞病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瓣周漏;心脏增强CT扫描未见瓣叶增厚、撕脱情况,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病因分布。方法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患者86例.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主动脉瓣反流、瓣膜形态及异常回声、升主动脉内径,综合超声心动图、手术所见、部分病理结果和临床资料确定最终病因。结果在手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瓣膜松弛、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升主动脉夹层分别排行前3位病因。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白塞病排行并列第4位。其余病因为主动脉瓣二叶瓣和梅毒。结论本组行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病人中,病因以瓣膜病为主.超声心动图在确定病因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行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病因分布.方法 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患者86例,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主动脉瓣反流、瓣膜形态及异常回声、升主动脉内径,综合超声心动图、手术所见、部分病理结果和临床资料确定最终病因.结果 在手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瓣膜松弛、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升主动脉夹层分别排行前3位病因.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白塞病排行并列第4位.其余病因为主动脉瓣二叶瓣和梅毒.结论 本组行手术治疗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病人中,病因以瓣膜病为主,超声心动图在确定病因方而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左室通道术后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主动脉左室通道外科治疗结果,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左室通道的外科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访我院1999-03至2008-08手术治疗的主动脉左室通道8例患者,均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患者同时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杳显示未行主动脉瓣替换者主动脉瓣无反流1例,轻度主动脉瓣反流1例,轻~中度主动脉瓣反流2例,主动脉左室通道再通1例;行主动脉瓣替换者机械瓣功能正常2例,瓣周漏1例.三维超声心动图以多种视角观察主动脉瓣及临近组织,进一步补充诊断.结论:主动脉左室通道外科治疗后应长期随访观察,超声心动图在随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基础上,能显示主动脉瓣及其临近结构的空间立体结构,进一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9例主动脉左心室通道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7月至2008年8月收治主动脉左心室通道患者9例,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2例.9例患者中8例术前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全部经术中食道超声确诊.结果 9例均于术中确诊并行手术治疗,主动脉侧直接缝合2例,其中1例缝合通道后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自体心包片或涤纶片衬心包从主动脉侧修补5例,其中1例修补通道后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自体心包从主动脉侧及左室侧修补1例;切开主动脉左心室通道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1例术后2个月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心力衰竭死亡;随访3个月至6年,随访7例,失访1例,心功能(NYHA标准)Ⅰ级患者3例,Ⅱ级3例,Ⅲ级1例.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无或微量反流2例,1例少量反流,2例少到中量反流,主动脉瓣功能正常1例,瓣周漏1例,远期无死亡.结论 主动脉左心室通道是一类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在本病诊断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方式,单纯修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明确影响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01-01-2010-12期间我院收治的符合DUKE诊断标准的自体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98例,分为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组和三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组,评价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瓣膜形态、手术治疗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31例(31.6%)二叶式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更年轻,易发生瓣周脓肿(35.5%)。二叶式主动脉瓣是瓣周脓肿的独立预测因素(OR=4.015,95%CI 1.307~12.335,P<0.05)。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组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组的早期手术及院内死亡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心力衰竭(OR=8.955,95%CI1.811~44.687,P<0.01)及未控制的感染(OR=0.170,95%CI0.041~0.697,P<0.05)是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瓣膜手术可以降低主动脉瓣(OR=0.222,95%CI0.006~0.822,P<0.05)及二叶式主动脉瓣(OR=0.320,95%CI0.090~1.140,P<0.0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结论: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是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瓣膜异常。二叶式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更年轻,易发生瓣周脓肿。手术治疗可降低二叶式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瓣叶增补技术在主动脉瓣成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瓣叶增补法完成主动脉瓣成形术26例,患者平均年龄11.5岁.术前四肢动脉压差58~103 mm Hg.主动脉瓣病变包括瓣叶脱垂或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的瓣叶损害;彩色多普勒显示主动脉瓣有中-重度反流.全组均在病变瓣叶边缘缝合心包片增补瓣叶形成正常瓣兜,使三个瓣叶边缘对合良好.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术后全组均无心力衰竭发生,动脉压差36~51 mm Hg.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无明显反流5例,有微少反流12例、轻度反流9例.随访3~38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无反流加重者.结论 瓣叶增补技术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主动脉瓣反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瓣周漏(PVL)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PVL 42例,既往行单纯二尖瓣瓣膜置换术15例,行单纯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1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功能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且术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已得到有效控制。二尖瓣PVL 27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17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10例;主动脉PVL 15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8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PVL,术后随访1~3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瓣周反流量、心功能及心室长、横径等的变化,封堵器植入后封堵器位置及对原有人工瓣膜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全组除2例患者因手术耐受性较差而未能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95%。总体手术时间(122±30)min,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照射时间(20±9)min,住院时间(11±10)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2例(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替代治疗治疗1例(2%),输血5例(12%)。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无移位,患者瓣周反流量减少至(0.5±0.7)ml,(P<0.05),且不影响人工瓣膜功能。 结论 介入封堵方法治疗PVL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具备适应证的患者应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的作用。方法3例重度主动脉瓣瓣膜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经胸探头S5—1和经食道探头S7—2,X7—2t。超声观察内容包括明确主动脉瓣膜病变范围和程度,测量主动脉瓣环前后径,人工瓣膜植入术后瓣膜功能等。结果3例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均取得了成功,人工瓣膜位置稳定,常规超声心动图3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与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相符,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主动脉瓣瓣上流速明显下降,瓣周漏瞬时反流量平均约1.2mL。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在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瓣膜狭窄中方法可行,效果良好;超声心动图在这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经胸(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二尖瓣(MV)或/和主动脉瓣(AV)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机能。方法 对201例MV或/和AV置换者频谱测量血流峰值速度和跨瓣压差,评估人工瓣反流及瓣周漏程度;二维超声观察人工瓣,测量手术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相同瓣位StJude、G-K、On-x人工瓣前向峰值血流速度(Vmax)和跨瓣压差(△P)之间无显著差异。(2)164枚人工MV出现0级反流131例(79.88%),I级反流29例(17.68%);Ⅱ级2例(1.22%);瓣周漏2例(1.22%)。81枚人工AV69例(85.18%)无反流,12例(14.82%)轻度反流。(3)术后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LVEF较术前减低。结论TTE对人工瓣活动、瓣周异常和血流动力学的评判简便易行,TEE具有进一步评价病变部位、程度及术中即刻评价手术效果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间断全层缝合主动脉壁置换主动脉瓣的手术方法。术中均可见主动脉瓣赘生物,瓣叶裂,穿孔,主动脉瓣环水肿,主动脉内膜断裂,瓣周脓肿形成。切除病变主动脉瓣,清除坏死组织及赘生物,以碘伏涂抹主动脉根部并浸泡机械瓣膜及换瓣线,游离主动脉根部至瓣环水平,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带垫片换瓣线自主动脉壁外进针,垫片置于主动脉壁外侧,16-20针间断缝合,机械瓣环上打结,置换机械瓣膜。结果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3个月至1年随诊,预后良好。结论间断全层缝合主动脉壁置换主动脉瓣方法可以预防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减少瓣周漏的发生,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经股动脉逆行导丝跨瓣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最常见的跨瓣方法。该文报道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导丝逆行跨主动脉瓣难度大,采用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方法成功建立轨道,人工瓣膜经股动脉逆行释放,避免顺行释放可能造成的二尖瓣损伤。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明显改善,无明显瓣周漏,患者...  相似文献   

13.
<正>背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术后严重的主动脉瓣瓣周漏与患者死亡直接相关,术后即刻使用球囊再扩张瓣膜成形术可使主动脉瓣膜支架充分扩张治疗瓣周漏。在导管室通过升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瓣反流指数(AR-Index),可快速、准确、客观地反映TAVI术后即刻瓣周漏的严重程度。目的:测量ARIndex,是否可以判断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术治疗TAVI术后  相似文献   

14.
白塞病导致主动脉瓣换瓣术后反复瓣周漏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塞病 (Behcet′sdisease ,BD)累及心瓣膜病变已屡有报道 ,其中以主动脉瓣受累最多见。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常用的外科治疗手段 ,但术后并发症如瓣膜分离或瓣周漏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时正确地诊断及手术前后内科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BD致主动脉瓣换瓣术后反复瓣周漏 1例。患者 :男性 ,2 8岁。因心悸、气短进行性加重伴一过性视物模糊 ,发现心瓣膜杂音并经超声心动图 (UCG)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于 2 0 0 1年 6月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 0 0 1年 9月UCG示“瓣周漏”再次手术 ,予Benta…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超声心动图是非侵入性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赘生物的首选方法,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比经胸超声心动图精确。在很多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瓣周脓肿比较困难,甚至不可能。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否优越尚不清楚。为了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内膜炎并发瓣周脓肿的诊断价值,作者采用经胸和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前瞻性连续观察118例患者发生心内膜炎的137个自身或人工瓣膜,随后均经尸检或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探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术前评估筛选、术中监测指导以及术后功能恢复评价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并行TAVR的患者共54例,分析所有患者的术前疾病状态包括主动脉瓣形态、瓣口面积等参数,统计此类患者在术中所出现的瓣周漏的比例以及类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左心室功能数据改变,明确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这类患者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结果:54例患者中以三叶式主动脉瓣居多,其中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出二瓣化畸形患者8例,1例疑似二瓣化畸形并最终由CT确诊;术中共发生36例少-中量瓣周漏,最终均由三维超声心动图明确瓣周漏位置及大小;利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及术后患者左心室部分功能参数,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TAVR中能够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术前疾病判断、术中实时监测和指导并精准评价手术的效果,为此类手术的临床推广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26例的二维、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表现特征,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26例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患者,术中发现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36处,其中6例同时存在2处漏口,2例同时存在3处漏口。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共发现瓣周漏30处,与术中发现符合率100%,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共发现瓣周漏28处,与术中发现符合率77.8%。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晰显示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有利于术前手术计划的选择和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6例(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对其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完成了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共成功置入了6枚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手术顺利,术后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消失,且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6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恢复至NYHA分级Ⅰ~Ⅱ级,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主动脉瓣人工生物瓣膜功能正常,无或少量瓣周反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至66.8%。结论 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安全、有效,是解决高龄、高危、外科手术禁忌患者主动脉瓣膜问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急性人工瓣膜功能异常患者11例资料,总结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机械瓣置换术8例,生物瓣置换术3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瓣膜功能异常包括人工瓣膜梗阻(7例)及瓣膜关闭不全(4例)。术中经手术证实,人工瓣膜梗阻原因包括:残留血栓、残留腱索、保留二尖瓣后叶、主动脉瓣下隔膜、机械瓣离体瓣叶开放受限;人工瓣膜关闭不全原因包括:生物瓣瓣叶脱垂、缝线勒住生物瓣瓣脚及瓣膜内源性因素。11例患者再次接受手术,其中6例更换新的人工瓣膜,其余5例去除梗阻原因,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人工瓣膜功能异常,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及时确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协助判别内源性因素并指导外科补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5例PVE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致病菌、超声心动图发现、治疗及转归特点.结果 全部病例为符合Duke标准的确诊病例.(1)多数患者的心脏基础病为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但10例(40%)PVE患者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而接受前次换瓣手术,其中4例患者因PVE而接受2次换瓣手术.(2)11例(44%)PVE患者发生在前次心脏换瓣手术2个月内.发热(100%)、大血管栓塞(48%)、贫血(36%)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4例(56%)培养出15株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株(其中3株对甲氧西林耐药)、真菌4株、肠球菌2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链球菌各1株.(3)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主要异常发现为人工瓣膜赘生物、瓣周漏、反流.13例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FE)未发现PVE的病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TEE)确诊.(4)18例(72%)PVE合并瓣周并发症(瓣周漏12例、瓣膜分离3例、瓣周脓肿2例、心内瘘1例),此外,大血管栓寒和充血性心力衰竭(16%)亦常见.尽管经过积极治疗,9例PVE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PVE是心脏换瓣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和自然瓣膜心内膜炎类似,但致病菌以匍萄球菌及真菌常见,容易并发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