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作云 《重庆医学》1993,22(3):234-235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一词已沿用两个世纪,然而,迄今仍被人们所关注.在这个领域中,它是血液流变学研究历史最悠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最大的,也是临床医学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高粘滞综合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10多年来 ,血液流变学检测已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监测手段。本文对 2 0 0 0 - 0 4~ 2 0 0 1- 0 4患高粘血症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监测 ,并对其中 8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本文选自 2 0 0 0 - 0 4~ 2 0 0 1- 0 4门诊及住院高粘血症患者10 4例 ,男 6 0例 ,女 44例。年龄 48~ 72岁。正常对照组 10 4例。1 2 观察内容血液流变学 8项指标〔1〕,即全血高切比粘度 ,全血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1 3 方法病人均清晨空腹采血…  相似文献   

3.
高粘滞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临床效果均不明显[1].我院采用低温、低速离心机以及一次性单采还输器和血袋,对高粘滞综合征患者实行血液成分稀释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逐渐减退,管腔慢慢变得窄,加上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随着年龄增加也可发生改变,所以细胞容易相互紧贴靠拢,会引起血粘度的增高,从而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老年人血液粘度增高与血浆中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质含量增高有关,另外,当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异物把它们包裹起来,这样便容易形成血栓而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速度,加重血液的粘稠程度。丹红注射液治疗血栓病所致的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疗效显著,廉价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自血光量子疗法在临床许多疾病如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的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我科对1990年6月至1994年12月住院的106例高粘滞综合征病人进行了自血光量子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和方法 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查体和献血员。男20例,女10例;年龄36~65岁,平均50.3岁。病人组:106例,均为高粘滞综合征住院病人,男74例;女32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1岁。 治疗方法:采用石家庄市华行医疗器械厂生产的XL 200型血液辐射治疗仪。病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肘正中静脉穿刺,采全血200ml,紫外线照射8~10分钟,充氧5L/min,待血液自暗红色转为鲜红色后,立即全部回输,并于采血开始从另一上肢血管中输入706代血浆500ml,每5~7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于疗程前后各抽血做血液流变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以脑梗塞与健康人各100例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变化,并对观察组主要指标与有关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观察组血粘滞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病3d以内多次发病,合并糖尿病,血液粘滞度升高。其中以低切变率和血浆粘度更明显;死亡病例血液粘滞度显著高于存活病例,前者大多件有各种合并症。  相似文献   

7.
人们把由血液粘滞因素增高(如血浆粘度的增高、红细胞聚集程度的增高、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的升高等)所引起的血液流变性异常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也被称之为高粘滞血症,主要是指血液流变性异常状态而言[1]。正常人其血液流变诸因素处于适度的平衡状态,保证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使其维持着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而高粘滞综合征是很多疾病形成的重要的中间过程,是血栓性疾病潜在的危险因素。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一方面直接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也使微循环灌注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造成细胞内外酸中毒[2]。有调查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使高粘滞综合征人群的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年龄组确在下降。研究表明,高粘滞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体衰老、遗传因素外,还与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密切关系,本文对370例公务员及31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检测,对其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公务员370例,其中男230例,女140例,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全部案例均为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市直机关的公务员。对照组310例,其中男220例,女190例,年龄...  相似文献   

8.
高粘滞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临床效果均不明显 [1 ] 。我院采用低温、低速离心机以及一次性单采还输器和血袋 ,对高粘滞综合征患者实行血液成分稀释治疗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本组 10 0例 ,随机分为 3组 ,即正常人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年龄 35~ 5 0岁。其中正常人组 40例均为本院职工和献血员 ,观察组 40例和对照组 2 0例均为住院患者 ,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耳鸣、听力障碍、肌体麻木、精神萎靡 ,有的血压升高。 3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患者治疗前 ,检查肝功…  相似文献   

9.
<正> 血液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愈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血液粘度的测量显得十分重要。细细胞比积是形成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细细胞比积呈指数变化,临床许多病人血液粘度增加主要表现在细细胞比积增高上,国内有关中医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44例血液流变学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血液粘滞度,血流变、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从而讨论己酮可可碱对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糖尿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并讨论了其保护机制及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1.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指标意义、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力斌  刘蕾 《农垦医学》2005,27(2):103-105
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学者Waldenstron根据血流变的异常状态提出了“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概念(以下简称高粘血征),半个世纪以来,血液流变学作为生物流变学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在临床医学各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反映了血液中的细胞成份,血浆成份,血液与血管间的变形及流动特性。今天,临床各学科的不断深化及边缘交叉使我们认识到,  相似文献   

12.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边缘学科,自1951年A.L.Copleoy在美国物理学会第巴届年会上首次提出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后,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的运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在医学中应用,发展迅速,但尚未被广大的临床医生所接受。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它不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病理现象,而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可继发于某些疾病,也可导致某些疾病的恶化。高粘滞综合征[1]是由一个或几个血液粘度因素升高所致。这些因素包括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内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同时可伴有…  相似文献   

13.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78例临床分析马幼群,王永红(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贵阳550002)血液高粘滞状态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尤以老年病的发生为多。1980年以来对肺心病等病种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较多,但对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病种分布及针对性治...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血液的变形性与流动性的科学。血液流变学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判定和预防中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璟 《四川医学》2012,33(6):1034-103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方法将86例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2、3级组,并将54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高血压病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高血压的形成及较高水平血压的维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水蛭制剂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附56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小蓉 《重庆医学》2003,32(5):601-602
目的 探讨水蛭制剂对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用水蛭制剂脉血康对56例血液粘稠度增高的患者进行治疗,30d为1疗程。结果 经治疗后,全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非常显著(P<0.001)。结论 水蛭制剂可通过多个环节降低高粘滞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预防和治疗血液高粘滞状态,减少和消除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均已证实:心脑血管慢性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2]。针对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应用较多的药物有阿斯匹林、潘生丁、降脂药物及具有明显扩张血管的药物等。而关于前列环素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作者观察了静脉应用前列环素后对4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不同时间两次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均为异常,并除外有青光眼及眼压增高者48例,均为住院病人。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1岁(46~81岁)。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临床常用的HCT、FIb、ESR与血流变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之间相关性的实验对照观察、理论分析 ,认为血细胞比容 ,血沉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反映血液浓度、粘度、聚集、凝血状态是有一定相关价值。因此 ,再配合临床必要的生化实验 ,如血糖、血脂等检测采用微机对检测数据处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疗效观察具有更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片加血液稀释治疗高粘滞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银杏叶片配合血液稀释疗法治疗高粘滞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高粘滞血症患者60例,口服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4周为1疗程。同时进行血液稀释治疗,每周2次,4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一个疗程后,所有患者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血脂、红细胞比容都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杏叶片加血液稀释疗法治疗高粘滞血症安全,疗效佳。  相似文献   

20.
应用阿斯林匹(ASA)和低分子右旋糖酐(LMD)治疗43例高粘滞综合征,治疗前后分别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ASA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LMD组治疗后除全血粘度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外,其余各项参数降低不明显(P>0.05),其中4例血浆粘度平均升高0.43,表明ASA对高粘滞综合征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优于L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