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肌肽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近交系C57/BL 雌性小鼠10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肌肽组(15 mg·kg-1·d-1)和单纯肌肽组(15 mg·kg-1·d-1),对照组共18只,其他各组每组30只。采用10 MV X射线经前胸单次照射小鼠肺脏中平面13 Gy,全肺照射。两肌肽组灌胃给予15 mg·kg-1·d-1肌肽,照射前30 min给药1次,以后1 次/d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给予相应同体积生理盐水。在照射后7、28和56 d处死后取部分肺组织HE染色,部分肺组织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中TGF-β1、TNF-α。结果 受照射组(单纯照射组、照射+肌肽组)在照射后56 d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肺炎病理变化,照射+给药组较单纯照射组炎症反应明显较轻。各组间不同时段血清中TGF-β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5、3.70、4.04,P<0.05);各组间不同时段血清中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5、53.38、4.01,P<0.05);各组间不同时段肺组织中SO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4.19、3.34,P<0.05)。照射+肌肽组较同期的单纯照射组,肺组织中SOD水平明显较高,血清中TGF-β1、TNF-α 明显降低。结论 肌肽通过保护SOD,降低TGF-β1和TNF-α水平起到预防并减轻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关系及其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6 MV X射线照射,联合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处理HSC,分为空白对照组、抑制剂组、10 Gy照射组、10 Gy+抑制剂组、20 Gy照射组和20 Gy+抑制剂组。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细胞上清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量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 和20 Gy照射组细胞的凋亡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t=8.43、11.63,P<0.05);与10 和20 Gy照射组比较,分别加抑制剂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t=8.09、4.88,P<0.05)。与10 Gy照射组比较,20 Gy照射组TGF-β1、α-SMA、p-Akt的量增加(t=6.91、7.80、9.28,P<0.05),10 Gy+抑制剂组TGF-β1、α-SMA、p-Akt的量降低(t=6.17、15.11、10.34,P<0.05)。与20 Gy照射组比较,20 Gy+抑制剂组TGF-β1、α-SMA、p-Akt的量同样降低(t=10.04、6.85、23.84,P<0.05)。结论 X射线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使HSC活化,导致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当归对兔VX2肝癌放疗(RT)联合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预防组(n=30)。模型组:兔VX2肝癌种植2周后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注入平阳霉素1 mg+碘油0.2 ml, 1周后单次行左肝照射20 Gy;预防组:荷VX2肝癌兔在行RT联合TACE(剂量同模型组)术时经耳静脉注射当归注射液,根据当归注射液量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小剂量组(4 ml/kg)、中剂量组(6 ml/kg)和大剂量组(8 ml/kg),每周2次,共4周;对照组:不进行VX2肝癌种植,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注入生理盐水2 ml。于RT联合TACE术后第6周末检测HA、LN、PCⅢ和CIV,并进行肝组织HE、VG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模型组的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主要处于肝纤维化Ⅱ期和Ⅲ期,预防组的肝纤维化分期主要处于肝纤维化Ⅰ期,各组之间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分期与当归治疗相关(r=0.7631,P<0.01);模型组血清HA、LN、PCⅢ和CI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预防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肝组织TGF-β1表达增强,预防组TGF-β1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且不同剂量当归预防组之间存在量效关系(r=0.4427,P<0.01)。结论 当归对兔VX2肝癌RT联合TACE术后肝纤维化有预防作用,TGF-β1参与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肺炎方(ARPD)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6 MV X射线,15 Gy单次照射+ARPD,10 ml ·kg-1 ·d-1)组、单纯照射组(6 MV X射线,15 Gy单次照射)和对照组,每组35只,分别于第15、30、60、75、90、105、140天各收集5只大鼠肺组织及血液样本,肺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CⅢ)蛋白及基因在组织中的动态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及血浆PAI-1含量;酸水解法及碱水解法分别检测组织及血清羟脯氨酸(HYP)。结果 受照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各时间点均见炎性反应改变,60 d后出现纤维化,中药组早期炎性反应、后期纤维化均显著轻于单纯照射组。中药组30 d后TGF-β1、PAI-1、C Ⅲ蛋白及基因在肺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蛋白:t=2.49~3.74,t=2.63~4.57,t=2.76~3.83;基因:t =2.59~4.33,t=2.83~4.62,t=2.83~3.96,P<0.05),15 d后血浆PAI-1、血清TGF-β1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t =2.85~6.27,t=3.69~5.27,P<0.05),60 d后肺组织及血清HYP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t=3.65~4.40,t=6.56~3.75,P<0.05),且肺组织TGF-β1分别与PAI-1及CⅢ的蛋白(r=0.604、0.759,P<0.05)和基因(r=0.519、0.816,P<0.05)变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RPD可通过下调TGF-β1、PAI-1,减少CⅢ的合成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肿节风对小型猪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肿节风对60Co γ射线照射后的小型猪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小型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单纯照射组,60Co γ 射线照射15 Gy;肿节风干预组,于15 Gy照射前服用肿节风配方颗粒(0.3 g/kg)。于照后4、8、12和24周,观察小型猪的呼吸频率和体重,取右肺组织行HE、Masson染色检查,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TGF-β1和TNF-α的表达,并检测其羟脯氨酸(HP)含量的变化。结果 照后4、8、12和24周,单纯照射组的呼吸频率、肺系数、羟脯氨酸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F=21.035、46.014、32.610,P<0.05)。照后4和8周,肿节风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呼吸频率、肺系数、羟脯氨酸相近(F=0.055、2.456、5.581,P>0.05),而至12和24周,肿节风干预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F=91.897、93.149、83.487,P<0.05)。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在照后4和8周,肿节风干预组肺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表现,在12和24周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肿节风干预组在第4和第8周肺组织中的TGF-β1和TNF-α为阴性,在12和24周为低表达,均明显弱于单纯照射组。结论 肿节风配方颗粒对小型猪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肿节风对TNF-α和HP的表达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放射性心脏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初探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健康对照组;B组为恩度干预组,恩度(6 mg/kg)腹腔连续注射14 d;C组为单纯照射组,心脏照射25 Gy/5次,连续5 d;D组为照射+恩度干预组,恩度给药方法同B组、心脏照射方法同C组。照射后第1、3个月各麻醉处死5只大鼠。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心肌TGF-β1、CTGF及胶原蛋白Ⅰ(COL-Ⅰ)型表达。结果 照射后1和3个月,B组未见明显的心肌纤维化表现,C组和D组可见胶原纤维分布于心肌细胞间质。照射后1个月,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组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为(5.20±0.75)%,C组(10.12±2.17)%和D组(10.32±1.36)均高于A组(t=4.74、4.93,P<0.01),C组和D组的CV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3个月C组的CVF(13.17±2.67)%仍比A组(5.23±1.32)%高(t=4.49,P<0.01),C组的CVF低于D组(16.92±3.58)%(t=3.19,P<0.05)。照射后1个月,A组TGF-β1的表达量为0.441±0.063,C组0.817±0.079高于A组(t=5.81,P<0.01);照射后3个月,A组TGF-β1的表达量为0.501±0.110,C组0.832±0.150高于A组(t=4.19,P<0.01),D组1.403±0.133高于C组(t=7.24,P<0.01)。照射后1、3个月,各组间CTGF及COL-I的变化趋势与TGF-β1的变化趋势相似。结论 射线可引起心肌纤维化的形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能会加重晚期放射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穿心莲内酯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穿心莲内酯对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将80只C57BL小鼠完全随机分为0.9% 氯化钠溶液组(空白对照组)、穿心莲内酯组(单纯给药组)、放射+0.9%氯化钠溶液组(单纯照射组)和放射+穿心莲内酯组(联合组),每组20只。照射前单纯给药组和联合组用穿心莲内酯 20 mg·kg-1·d-1灌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用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灌胃30 d。采用6 MV高能X射线直线加速器单次15 Gy照射,建立小鼠全肺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取小鼠肺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联合组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较单纯照射组小鼠明显减轻,其肺系数、肺组织MDA含量、羟脯氨酸含量以及血清 TGF-β1、TNF-α表达水平虽然略高于空白对照组,但低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肺系数=1,60, tMDA=7.06, t羟脯氨酸=17.44, tTGF-β1=16.67, t TNF-α=14.03,P <0.05);联合组小鼠血清SOD活力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t=60.81,P<0.05),但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给药组;单纯给药组小鼠各项检测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穿心莲内酯可有效减轻小鼠的放射性肺损伤,且对小鼠肺组织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thalidomide,TLD)联合照射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食管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24只荷瘤裸鼠标号,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TLD组、20 Gy组、20 Gy+TLD组,每组6只。计算肿瘤抑制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水平。结果 20 Gy+TLD组荷瘤鼠瘤体积及瘤重均小于20 G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4.60,P<0.05)。20 Gy+TLD组的抑瘤率高于其他各实验组,达到60.61%。与20 Gy组相比较,20 Gy+TLD组中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HIF-1α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t=11.82、6.63,P<0.01);20 Gy组MVD值高于20 Gy+TLD组(t=5.92,P<0.01)。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照射对移植瘤的抑瘤作用较单独照射增强,可能是沙利度胺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从而影响了食管癌组织的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对肺腺癌细胞A549线粒体的影响。方法 0、0.5、3和8 Gy 60Co γ射线照射A549细胞后,利用JC-1探针检测照射后肺腺癌细胞A549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使用ATP试剂盒检测辐射对A549细胞ATP生成的影响;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线粒体拷贝数。结果 在照射后24 h,各剂量组A549细胞膜电位出现明显改变(F=243.44,P<0.05),与0 Gy照射组相比,0.5和3 Gy照射的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t=-10.12、-5.59,P<0.05),而8 Gy照射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t=15.22,P<0.05),照后48 h各照射组线粒体膜电位基本恢复正常(F=10.36,P<0.05);照射后24 h ATP水平与膜电位变化趋势一致(F=97.08,P<0.05),其中0.5和3 Gy A549细胞中ATP水平升高(t=1.66、7.27,P<0.05),8 Gy照射组降低(t=-8.24,P<0.05);照射后48 h,ATP水平也发生变化(F=39.49,P<0.05),0.5和3 Gy照射后A549细胞中ATP水平显著高于0 Gy组(t=4.60、8.53,P<0.05)。照射后24 h线粒体拷贝数显著增加,其中0.5 Gy mtDNA拷贝数增加至对照组的12倍(t=0.02,P<0.05),3和8 Gy组mtDNA拷贝数分别增加至对照组的7和10倍(t=9.68、15.10,P<0.05)。结论 大剂量电离辐射会导致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从而影响ATP的生成,中等剂量以下的照射会导致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代偿性增高,从而使ATP的生成增多,8 Gy以内的电离辐射可使mtDNA拷贝数代偿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连花清瘟(Lianhuaqingwen,LHQW)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给药组(照射+0.42g/kg组)、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他2组均以6 MV X射线右肺单次20 Gy照射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给药组从照射前3 d开始至照射后第28天给予连花清瘟干膏粉溶液连续灌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灌生理盐水。照射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于第1、14和28天处死大鼠观察肺病理切片,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给药组的一般状况改善,病理形态学上,肺组织急性炎性反应明显减轻;给药组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减少,治疗后14和28 d损伤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表达均较单纯照射组低(tTNF-αmRNA=3.714、2.144,tIL-6 mRNA=3.589、2.883,P<0.05);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较单纯照射组亦显著性降低(tTNF-α=7.372、2.891,tIL-6=6.335、3.257,P<0.05)。结论 连花清瘟能够改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一般情况,减轻损伤肺组织的炎性反应,其机制与下调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抑制相关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患者按自身情况划分成Pc(原发性肝癌)组、Ml(肝脏转移瘤)组和Lh(肝血管瘤)组。对病患整个肝脏进行灌注CT检查,对比分析占位病灶实质部分、周边实质区和正常肝脏实质灌注参数(HBF、HBV、MTT、PS、HAF)。结果病变实质区参数,Pc组中HBF和HAF相比其他两组显著较高;Pc组和Lh组进行比较发现Ml组HBV显然要高;Pc组MTT相比其他两组都要短。病变周边实质区参数,Pc组和Ml组HBF相比Lh组都要显著高一些,Pc组和Ml组HAF相比Lh组要低。Ml组PS相比其他两组要更高一些。正常的肝脏实质参数,Pc组病患的MTT相比其他两组更短;Pc组HAF相比另外两个组要显著增高一些。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获得的参数值针对肝血管瘤和肝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13.
14.
肝静脉造影测压在肝小静脉闭塞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国君  洪丽霞  刘迎娣 《武警医学》2007,18(11):828-830
 目的 探讨肝静脉造影下检测肝静脉楔压(WHVP)、肝静脉自由压(FHVP)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在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我科从2003年8月~2006年8月共收治6例VOD患者,3例服用过"土三七",2例服用过"不明中药",1例病因不明.病程18 d~5个月.6例均有肝大和大量顽固性腹水,血清学检查肝炎标记物阴性,肝功能异常,心脏多普勒超声及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检查无明确支持依据.因患者均有大量腹水而行肝穿活检.为明确诊断,对该6例行肝静脉造影及WHVP和FHVP检测,并以此计算出HVPG.结果 6例经肝静脉造影后测压,WHVP值为29.4~39.0 mmHg平均36.0 mmHg;FHVP值为:16.1~22.0 mmHg,平均为19.4 mmHg; HVPG值为:13.2~19.2 mmHg,平均16.4 mmHg.结论 对可疑VOD患者经静脉插管测定WHVP、FHAP和HVPG检测有助于VOD的明确诊断,且经济、方便、可靠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hepatic injuries from blunt abdominal trauma were examin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CT finding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plain X-ray films (5), radionuclide scanning (5), US (8), angiography (2), and with the findings of laparoscopy (2), exploratory laparotomy (6), and autopsy (2). CT well defines entity and severity of hepatic injuries, easily distinguishing minor from major ones. Moreover CT, by allowing the measurement of attenuation values, allows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raumatic lesions (blood, clots, necrosis) to be recognized. CT is also useful in monitoring the healing patterns and in following the patients for late complications--e.g., abscess and biloma. After comparing it with other radiolog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the authors emphasize the role of CT in defining both type and severity of liver injuries and in helping choose the better therapeutic approach (surgical or conservative). Thanks to its short execution time, to its reproducibility and to its allowing the contemporaneous evaluation of intra- and retroperitoneal organs. CT has become the radiological technique of choice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injuries.  相似文献   

17.
18.
19.
肝动脉栓塞术后肝脏能量代谢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疗法对肝脏能荷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69例行肝动脉栓塞的肝肿瘤患者连续监测动脉血酮体比率(AKBR),并与常规肝功能指标及术后临床过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AKBR多呈一过性改变,高剂量的放疗性栓塞及术前黄疸患者术后AKBR降低明显,并恢复较慢,出现多种并发症。患者按术后AKBR值变化分三组:A组35例,术后AKBR一直保持在0.7以上;B组31例,术后AKBR一度降至0.4~0.7,但3~7天内回升至0.7以上;C组3例,术后AKBR降至0.4以下且不回升,各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5.7%、32.3%、100.0%,而各组常规肝功能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KBR是直接反映肝损伤肝活力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对判断肝脏对栓塞疗法的耐受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肝血和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肝血管瘤体最大直径5cm~23cm,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血管瘤供体血动脉,一次或分次输注平阳霉不和超液化碘油乳剂。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术后定期复查。结果 介入手术成功率90.5%总胶有效率90%(18/20),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结论 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很有价值的方法,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