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ICU日记在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观察组在转出ICU 1个月后应用ICU日记进行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在转出ICU...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负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方法:对汶川地震灾区5所学校共12个班的56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灾区学生PTSD与PTG显著负相关;以班为单位,PTSD均值与PTG均值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PTSD均值的变异中,有72.6%的变异由PTG均值引起。结论:PTG的产生能够有效降低PTSD症状,预防PTSD发生。  相似文献   

3.
吴菊  朱萍  吉封 《全科护理》2023,(2):234-237
目的:探讨亲子自我表露对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80例青少年PTSD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亲子自我表露干预,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自我表露、疾病不确定感及创伤后成长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心理弹性总评分、自我表露评分及创伤后成长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亲子自我表露能有效减轻青少年PTSD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增强病人心理弹性及自我表露,从而促进病人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接纳与承诺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灵活性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急诊内科住院治疗的109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接纳与承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灵活性和创伤后成长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灵活性水平和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灵活性水平和创伤后成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接纳与承诺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灵活性水平,并促进其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CU转出患者依恋类型与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关系,以及反刍性沉思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便利抽取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从ICU转出的患者25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密关系经历简表、反刍性沉思问卷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ICU转出患者创伤后成长、依恋类型、反刍性沉思得分分别为(66.28±8.42)分、(36.97±9.81)分、(25.89±6.45)分;创伤后成长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侵入性反刍呈负相关(均P<0.05),与目的性反刍呈正相关(P<0.01);反刍性沉思在依恋类型与PTG间存在一定中介效应。结论 ICU转出患者的依恋类型对创伤后成长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反刍性沉思间接影响。临床护士可以根据不同依恋类型患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促进患者的创伤后成长,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水平,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妇科肿瘤病区收治的8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TSD临床诊断量表(CAPS)、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患者进行评分,分析其相关性。结果:86例宫颈癌患者中有14例(16.28%)被诊断为PTSD,CAPS得分为(56.87±6.04)分;PTG得分为(58.32±9.15)分;PTG各分量中除欣赏生活与应激障碍症状中的3个维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其余分量均与PTSD总体及各分量有相关性(P0.05);特质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分量与应激障碍症状均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应激障碍与PTG水平(除欣赏生活维度外)呈负相关,提示医护人员应从多角度开展心理干预,提高患者PTG水平,预防或减轻患者PTSD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叙事护理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康复期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7—12月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叙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应激障碍评分、创伤后成长情况、不良情绪和满意程度,另外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应激障碍和不良情绪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创伤后成长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康复期患者实施叙事护理,可减少应激障碍,利于创伤后成长,缓解不良情绪,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对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应激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PTG)、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8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应激系统干预。采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比较两组患者的PTG、社会支持水平。结果干预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PTGI总分(69.67±9.10)分,对照组(48.62±7.9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59.15±13.47)分,高于对照组的(50.87±20.0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系统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PTG、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接纳与承诺疗法对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颅脑伤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住院期间行接纳与承诺疗法干预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出院后2~3月对患者行接纳与承诺疗法干预3~4次。采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测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即干预后)、出院2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的创伤后成长状况。结果出院2个月时两组创伤后成长评分显著低于出院时(P0.05);两组创伤后成长评分比较,出院后3、6个月,观察组创伤后成长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行接纳与承诺疗法干预,可有效提升其创伤后成长水平,利于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0.
周东红  梁金凤  黄淑芬 《全科护理》2021,19(17):2383-2386
目的:探讨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对动脉瘤蛛网膜下隙出血(aSAH)病人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2019年12月选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aSAH病人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性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对病人实施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创伤后成长.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创伤后成长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接纳与承诺疗法可提升aSAH病人自我效能及创伤后成长水平,使病人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减轻病人围术期不良情绪,促进病人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接纳承诺护理疗法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接纳承诺护理疗法。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和生存质量得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和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纳承诺护理疗法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与生存质量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车祸所致骨折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CL-C)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评估,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总分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和有效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车祸所致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伟 《当代护士》2023,(7):59-63
目的 探讨接纳承诺疗法联合叙事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接纳承诺疗法联合叙事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应对方式及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的屈服、回避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接纳承诺疗法联合叙事护理可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创伤后成长水平,优化患者的应对方式,具有积极的家庭和社会意义,值得临床运用、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镇痛对急性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病的影响,为PTSD的防治拓展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伤后30 d内平均疼痛评分的高低,分为强化镇痛组(<4分)和非强化镇痛组(≥4分)。收集入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相关参数、VAS评分、PCL-5得分、HADS评分及PTSD发病情况;统计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4例符合条件的急性创伤患者,强化镇痛组39例、非强化镇痛组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镇痛组患者伤后1月时PTSD发生率、PCL-5总得分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镇痛药换算成地佐辛用量,强化镇痛组伤后30 d内镇痛药总用量显著高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创伤患者中,伤后强化镇痛可显著降低PTSD发生率,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委托医疗事故鉴定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PCL-C)、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委托医疗事故鉴定154例PTSD的发生率及症状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收回有效问卷151份,以50分作为分界值,PTSD发生率为21.19%(32/151,PTSD组)。鉴定为事故组的PTSD发生率高于无事故组及终止鉴定组(P0.05),事故组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及PCL-C总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PTSD组闯入性症状、高警觉性、回避症状及PCL-C总分均高于非PTSD组(P0.05);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有更多的闯入性再体验症状及高警觉性,男性患者更多表现为回避症状(P0.05)。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抑郁状态及神经质是PTSD发生的重要预知因素。结论委托医疗事故鉴定患者PTSD的发生率高,症状明显,对其心理影响大;抑郁、焦虑状态、神经质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需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大地震受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救助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1个月后,采用事件影响量表(I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受灾情况表对57例受灾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情绪障碍及人口学资料调查,根据诊断分为PTSD组与非PTSD组进行对照比较,并与60例医院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对照比较。结果:①地震受灾组的IES总分、闯入因子、回避因子、警觉性因子、躯体化、抑郁、焦虑和其他项目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地震受灾组的SCL-90总分和抑郁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PTSD组的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比例、被困比例和伤残比例均高于非PTS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SD组的一级亲属死亡比例、无家人支持比例均高于非PTS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地震受灾者灾后1个月存在明显创伤后应激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眠差等表现,心理救助和康复较为必要,应重点关注导致伤残、教育程度低、有被困经历、丧失亲人、缺少家庭支持的地震受灾个体。  相似文献   

17.
曹丹凤  陈倩倩  王君芝 《护理研究》2013,27(13):1175-1178
[目的]探讨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平民版(PCL-C)、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及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应激源问卷对92例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进行调查。[结果]7.61%的病人PTSD症状阳性;PTSD症状与感知到的应激源(P<0.01)、儿童期创伤经历(P<0.05)呈正相关,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P<0.01);感知到的应激源、儿童期创伤经历、心理弹性因素进入PCL-C得分的回归方程,可解释总变异的37.5%。[结论]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存在PTSD症状,病人感知到的应激源越多,儿童期创伤经历越多,PTSD症状水平越高;而心理弹性越好,PTSD症状越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入住我院ICU病房并治愈出院的病人为对象,采用个体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C)用以评价病人经历的创伤事件对其影响的严重程度。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ICU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因素。[结果]在回归分析中,性别、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为影响ICU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因素。[结论]女性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长是PTSD的促发因素,应引起ICU医务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叙事护理对首次确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88例首次确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划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干预时间为确诊后3个月每次住院期间,共干预4次。研究组每次住院期间在常规妇科专科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叙事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妇科专科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得分、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得分和疾病接受度量表得分。结果 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PTSD发生率为11.36%和1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疾病接受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叙事护理能有效改善首次确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PTSD水平,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疾病接受度,降低PTS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SHI)合并多发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1日~2018年5月31日实施前瞻性护理模式前58例SHI合并多发伤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将2018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实施前瞻性护理模式后78例SHI合并多发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前瞻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脑积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干预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改良创伤评分(RTS)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恢复良好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查量表平民版(PCL-C)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模式可减少SHI合并多发伤患者并发症,减轻其颅脑船创伤程度,促进受损神经功能修复,改善预后,减轻预后良好患者的创伤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