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直肠癌,共102枚区域淋巴结.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分别测量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实性部分的动脉期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结果 在102枚淋巴结中,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53枚,反应性增生49枚.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31.32±12.31)、(36.30±15.16)HU,动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67±0.78)、(3.21±0.89)mg/mL,Overlay值分别为(35.46±11.62)、(58.25±18.25)HU.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74、9.210、7.454,均P=0.000).利用强化CT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60.4%,AUC(ROC曲线下面积)为0.602;碘浓度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6.8%,AUC为0.971;利用Overlay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69.8%,AUC为0.862.结论 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是否转移均有一定的意义,且碘含量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谱CT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脉管生成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以期为胃癌的无创评估和预测患者预后提供真实的影像学证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临床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一周内行能谱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6例)和非淋巴结转移组(50例)、脉管生成组(42例)和非脉管生成组(4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并根据其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16例)和生存组(70例);分别比较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之间、脉管生成组与非脉管生成组之间、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能谱CT各参数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比较能谱CT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脉管生成的诊断效能以及临床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组、脉管生成组、死亡组中动脉期碘浓度、门脉期碘浓度、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均分别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非脉管生成组、生存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脉期碘浓度、门脉期碘浓度、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单独诊断相比较,联合诊断对淋巴结转移、脉管生成以及死亡预测的诊断效能最高,且差异...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比较双源CT双能量扫描所获能谱曲线与常规形态学方法对结肠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结肠直肠癌,共40枚腹部区域淋巴结,在CT图像上测量淋巴结的大小,平扫及动脉期CT值;计算淋巴结短长径之比及强化值(淋巴结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将双能量扫描动脉期图像调进双能后处理软件“Mono Energetic”,得到原发病灶与淋巴结能谱曲线,对能谱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形态学方法与能谱曲线诊断转移淋巴结的符合率.结果 40枚腹部实性淋巴结中,腺癌转移性淋巴结17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23枚.用淋巴结短长径之比及CT值强化值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方法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弱(Kappa值0.100、0.016),灵敏度为64.7%、35.3%,特异度为22.7%,68.2%,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34、0.501;而用能谱曲线诊断转移淋巴结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值0.89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1%、95.5%,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谱曲线对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常规形态学诊断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预后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胃癌周围侵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确诊为胃癌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分为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并分别测量并比较其双期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的NIC值分别是(0.545±0.087)、(0.143±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的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NIC值分别是(0.478±0.014)、(0.306±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223时的诊断转移淋巴结灵敏度为69.8%,特异度为91.2%;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92的诊断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85.6%。受侵脂肪组织与未受侵脂肪组织动脉期的NIC值分别是(0.651±0.351)、(0.001±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NIC值分别是(1.081±0.429)、(0.170±0.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150时,诊断受侵断脂肪组织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86.7%;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620的诊断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98.8%。结论能量成像NIC值测定对胃癌周围侵犯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可作为胃癌预后评估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内镜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病人,术前均接受能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测量纵隔内淋巴结短径、动脉期70 keV下的CT值(CT70 keV)、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并且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48例食管鳞癌病人中,食管癌手术及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16例。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认转移淋巴结79枚,其中高、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分别为14枚、27枚和38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2枚,能谱CT成像诊断淋巴结转移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低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NIC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70 keV、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结论CT能谱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淋巴结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食管癌的N分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癌患者转移性腋窝淋巴结(ALNs)的诊断效能。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03月期间于张家港澳洋医院行双能量增强CT检查的26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计量资料统计方法分析比较转移性和非转移性ALNs的双能量CT定量参数和形态学表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形态学和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Ns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26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共纳入141个ALNs,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两组:转移性ALNs (59个)和非转移性ALNs (82个)。转移性ALNs的静脉期能量曲线斜率(λHu)、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及静脉期标准化有效原子数(nZeff)均高于非转移性ALNs。ROC曲线分析显示,CT定量参数中的静脉期能量曲线斜率(λHu)对乳腺癌ALNs转移的诊断效能高于常规形态学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静脉期λHu与静脉期nIC是预测转移性ALNs的最佳参数指标。结论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可作为鉴别乳腺癌患者ALNs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双源CT鉴别诊断肾上腺乏脂肪腺瘤、小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65例肾上腺结节患者为对象,均接受双源CT检查。分析双源CT诊断以及确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病灶扫描时CT值、能谱曲线类型、增强扫描时肿瘤病灶碘浓度值及标准化碘浓度值。结果 65例患者使用双源CT检查显示共有68个肾上腺结节,乏脂肪腺瘤27例有29个结节,小转移瘤38例共39个结节,分别归为乏脂肪腺瘤组和小转移瘤组;影像学图像显示乏脂肪腺瘤形状主要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与正常健康肾上腺腺体之间界线清楚,增强扫描可观察到患者强化均匀分布;小转移瘤部分瘤体与正常健康肾上腺之间界线模糊,增强扫描图像可见病灶内部出现囊变坏形状高度密影;乏脂肪腺瘤组虚拟平扫时静脉期CT值显著高于小转移瘤组(P<0.05),而两组之间虚拟平扫动脉期CT值和平扫时CT值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乏脂肪腺瘤组患者能谱曲线快速下降型比例显著低于小转移瘤组(P<0.05),两组平直下降型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上升型比例显著高于小转移瘤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碘浓度值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乏脂肪腺瘤组静脉期碘浓度值,动脉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显著低于小转移瘤组(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曲线类型和强化扫描时碘浓度值定量可以有效鉴别乏脂肪腺瘤以及小转移瘤,为两者鉴别提供更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苏刚  王鹏飞  李刚  单惠萍  陆忠烈 《浙江医学》2018,40(8):886-887,89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炎性病变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5例肺部病变患者均行双源CT双能量检查,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证实,肺癌75例(恶性组),肺炎性病变20例(炎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内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增加值(Overlay)、碘浓度(IC)、标准化的碘浓度(NIC)。结果恶性组中,腺癌59例,鳞癌13例,小细胞肺癌、癌肉瘤、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恶性组与炎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与炎症组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动脉期、NIC动脉期、Overlay静脉期、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Overlay动脉期与Overlay静脉期、IC动脉期与IC静脉期、NIC动脉期与NIC静脉期比较,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腺癌与鳞癌患者双源CT双能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可弥补常规CT单一参数成像的不足,能量参数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在鉴别肺内炎症性病变与肺癌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能量CT标准化碘浓度(NIC)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前瞻性分析4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区域最大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利用后处理站测量最大淋巴结短径和NIC。比较两组淋巴结短径、NIC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ROC分析淋巴结短径和NIC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淋巴结T分期、动脉期NIC、短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动脉期NIC、短径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ROC结果显示,动脉期NIC诊断效能与淋巴结短径相似,而联合诊断效能显著大于单独指标诊断效能。 结论能量CT NIC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评估术前双能CT及MRI定量参数对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的价值,同时探讨术后病理指标与KRAS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KRAS基因检测的5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野生型组(29例)和突变型组(21例)。纳入分析的术前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后病理资料包括病理分期、淋巴管血管侵犯、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三期能谱CT定量参数包括碘(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标准化碘浓度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定量参数包括最小ADC、平均ADC和相对ADC值。此外,分别从静脉期CT图像获得直肠上静脉宽度,从MRI图像上获得肿瘤分段、肿瘤最大轴向长度及肿瘤最大纵向长度。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定性及定量资料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比评估两种检查方式参数及病理指标对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糖类抗原199异常组较正常组具有更高的KRAS基因突变率(P=0.036)。淋巴管血管侵犯阳性组更易出现KRAS基因突变(P=0.034)。KRAS基因突变型组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高于野生型组(P=0.016),MRI参数平均ADC、相对ADC值低于野生型组(P=0.008,P=0.002),其中相对ADC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755)。结论 双能CT及ADC定量参数对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诊断效能相近,其中相对ADC优于其他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病理特征预测结直肠癌(CRC)增殖抗原Ki-67阳性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腹盆腔DECT双期增强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3例结直肠腺癌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Ki-67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利用Siemens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入组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能谱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结直肠癌Ki-6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之间血清CA19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9,P<0.05)。Ki-67高表达组双期IC值、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定量参数IC、NIC、λHU及血清CA199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术前采用能谱CT多参数成像检查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6月在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诊断为晚期肺癌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能谱CT多参数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参数预测晚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60例晚期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患者19例,非淋巴结转移患者4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λHU)、淋巴结λHU/原发病灶λHU、淋巴结标准化碘密度(NIC)、淋巴结NIC/原发病灶NIC、淋巴结Neff-Z/原发病灶Neff-Z参数低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病灶λHU、原发病灶NIC参数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淋巴结λHU/原发病灶λHU、淋巴结NIC/原发病灶NIC、淋巴结Neff-Z/原发病灶Neff-Z参数评估晚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  相似文献   

15.
周辉  徐鹤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8):1088-1091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ulti-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影像学征象在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病人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人均在术前进行MSCT扫描。根据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LNM+)组14例和无淋巴结转移(LNM-)组27例,分析2组临床指标及CT特征差异。结果41例直肠癌病人共检出390枚淋巴结,其中良性330枚,恶性60枚。2组肿块侵犯范围、CT增强差值和淋巴结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T增强差值和淋巴结短径均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CT增强差值、淋巴结短径和二者联合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65、0.762、0.868。结论术前MSCT特征,包括淋巴结短径及CT增强差值均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不同CT影像学特征可进一步提高术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确诊且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肝细胞癌患者29例,所有入组病例术前均行上腹部(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常规平扫和三期能谱CT增强扫描;分别测量主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同层面病灶碘基值(IC)、水基值(WC)、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及能谱曲线斜率。术后所有标本经病理分析将病变分为微血管侵犯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运用ROC曲线判断各定量参数诊断效能。结果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组的主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碘基值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均大于无微血管侵犯组,以上能谱CT定量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微血管侵犯组动脉期、静脉期水基值与无微血管侵犯组同期水基值差距不大,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基值浓度诊断效能最大,当动脉期碘基值浓度7.165g/L,AUC=0.932,敏感度为92.4%,特异度为89.4%;根据AUC和约登指数可以得出,动脉期碘基值的检验效能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检验效能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的检验效能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校验效能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静脉期碘基值。结论能谱CT定量参数成像分析有助于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尤其是动脉期碘基值浓度对于判断是否有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的低位直肠癌患者325例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齿状线侵犯、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癌栓、神经侵犯等临床病理学因素,运用卡方检验对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作多因素分析。结果:低位直肠癌患者325例中有20例(6.2%)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齿状线侵犯及脉管瘤栓与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齿状线侵犯(OR 22.759,95%CI 6.137~84.404,P<0.001)。脉管内癌栓(OR 4.157,95%CI 1.317~13.122,P=0.002)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齿状线侵犯和脉管内癌栓是低位直肠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苏刚  吴卿杰  朱王维  刘虎  单惠萍  赵宏伟  陆忠烈 《浙江医学》2018,(18):2065-2066,207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8例肺部实性病变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肺癌34例,肺部良性病变14例;均行胸部CT常规平扫及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对病变内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增加值(Overlay)、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肺癌患者NIC静脉期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P<0.05);而Overlay动脉期、碘浓度动脉期、NIC动脉期、Overlay静脉期、碘浓度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癌患者Overlay静脉期明显高于Overlay动脉期(P<0.05),NIC静脉期亦明显高于NIC动脉期(P<0.05),碘浓度动脉期与碘浓度静脉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良性病变患者Overlay、碘浓度、NIC静脉期与动脉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参数如Overlay静脉期、NIC静脉期等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学杂志》2022,(23):1741-1746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术前评估胃癌脉管侵犯(LVI)及神经侵犯(PNI)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并行能谱CT扫描的62例胃癌患者资料, 男46例, 女16例, 年龄36~71(57.5±9.1)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存在LVI/PNI分为阳性组(42例)和阴性组(20例)。测量能谱CT上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4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CT值(CT40 keV值、CT70 keV值)、碘浓度(IC)、归一化碘浓度(NIC), 并计算40~70 keV的能谱曲线斜率(K(40-70)), 后期计算动脉期联合参数(AP~all)、静脉期联合参数(VP~all)及延迟期联合参数(DP~all)。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各能谱参数的差异,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LVI/PNI阳性组在能谱CT上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40 keV、CT70 keV、K(40-70)、IC、NIC及延迟期的CT70 keV、NIC均大于阴性组[其中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富血供肝脏转移瘤(HVHM)与肝细胞肝癌(HC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分析行能谱CT扫描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7例,分为HVHM组(n=20)和HCC组(n=27),获取动脉期、门静脉期单能量图像,以及碘基图、水基图,测量病灶边缘明显强化区域、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病灶动静脉期碘浓度差(ICD)及能谱曲线斜率,对上述参数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 结果 动脉期HVHM组和HCC组的NIC、LNR、能谱曲线斜率无明显差异(P>0.05)。门静脉期HVHM组和HCC组NIC、LNR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门静脉期NIC分别为0.59±0.08、0.45±0.10;LNR分别为1.17±0.22、0.92±0.16;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85±0.49、1.18±0.34。HVHM组和HCC组ICD参数分别为(0.54±0.39)g/L、(0.45±0.39)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碘)浓度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对HVHM组和HCC组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 结论 HVHM和HCC在门静脉期的能谱CT特征性物质含量及能谱曲线具有明显差异,CT能谱成像为HVHM和HCC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多参数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