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介入治疗的3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亦对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栓塞后28例见周边碘油呈棉团状沉积,4例显示环状碘油沉积.术前血管瘤最大直径为(8.5±2.3)cm,术后6个月血管瘤最大直径为(6.4±1.8)cm,术后12个月血管瘤最大直径为(4.3±1.8)cm,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综合征反应.各种影像学均能明确血管瘤的诊断,增强CT扫描直观显示血管瘤血液动力学特点.结论术前增强CT扫描显示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助于预期疗效评价,经导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稳定,创伤小,复发率及经济费用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改变、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复查CT,治疗后碘油沉积状态良好18例,不良8例;瘤体直径均不同程度的缩小,术前(9.8±2.5)cm,术后6个月(5.6±1.7)cm,术后12个月(2.8±1.3)cm。临床症状治疗后缓解或消失,未发生胆囊坏死、胆囊穿孔、肝梗死、肝脓肿、肝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可作为首选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导管肝动脉超选择性栓塞硬化治疗富血供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富血供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硬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和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以及栓塞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术后1周复查肝功能显示:ALT、AST、TBIL及IBIL水平较治疗前增高,给予护肝治疗2周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增强CT,见血管瘤增强效应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血管瘤术前平均直径(6.74±2.16)cm,术后3个月、6个月平均直径分别为(5.74±1.34)cm 和(3.15±0.90)cm(P<0.05).患者术后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超选择性栓塞硬化治疗富血供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评价平阳霉素碘油(PIE)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2007年经诊断明确的肝海绵状血管瘤24例,采用经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以PIE实施完全性充填栓塞治疗,术后1、3、6、12个月进行CT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24例瘤体均有所缩小,其中术后3个月CT检查显示18例病灶内碘油完全充填,6例病灶区碘油充填欠佳; 6个月后CT检查显示病变直径缩小大于50% 14例(58.3%),直径缩小小于或等于50% 6例(25.0%),病灶消失者4例(16.7%).6例术前有临床症状者术后2~3个月症状缓解或消失.24例均无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 经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PIE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肯定,应作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介入治疗的16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肝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栓塞后12例见周边碘油呈棉团状沉积,4例显示环状碘油沉积。其中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5%,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肝动脉导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肯定,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经导管内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肝血管瘤病例,超液化碘油与平阳霉素混成乳剂经导管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除2例患者血管瘤瘤体直径〉2cm未行栓塞治疗,其余40例均实施了栓塞。其中28例行右肝动脉栓塞,12例行肝左动脉栓塞。栓塞后临床症状减轻,肿瘤血供中断,瘤体缩小及肿瘤内碘油均匀聚集。结论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治疗肝血管瘤可致肿瘤大部分完全坏死,达到外科手术切除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豪胜 《重庆医学》2013,42(9):1057-1060
目的评价肝海绵状血管瘤经病变滋养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11月该院收治的经CT或MRI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自愿接受经动脉化疗栓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8例,采用病变滋养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以超液态碘油加平阳霉素进行化疗栓塞,再以吸收性明胶海绵微粒栓塞病变小动脉。术后1~12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进行评价疗效。结果 73个病灶的病变滋养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栓塞技术操作成功率98.6%(72/73);术前平均病变最小直径(d)[(7.5±0.4)cm]与术后d[(3.1±0.2)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经病变滋养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龙  邓元明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66-67,70
目的回顾性分析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肝血管瘤患者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1年患者临床症状、瘤体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68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后3、6个月、1年复查彩超或CT,见瘤体供血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瘤体明显缩小。术前瘤体最大截面积为(8.24±7.12)cm^2;术后3、6个月、1年平均分别为(7.36±6.92)cm^2、(6.11±5.89)cm^2、(4.15±3.89)c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肝动脉DSA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和探讨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在肝血管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治肝血管瘤患者27例,行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进行确诊及治疗,所有病例肝动脉造影均显示"枝上挂果"及"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所有病例均行超液态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栓塞,其中9例追加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栓塞后肿瘤内碘油沉积均良好,15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胃肠道反应较重,2例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均消失。术后6个月复查CT,所有患者肿瘤均缩小,18例患者肿瘤缩小>50%。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为肝血管瘤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理想的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血管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途径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18例,主要病灶瘤体最小3.5cm×3.3cm,最大10.0cm×8.0cem,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将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必要时用明胶海绵碎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主干。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经栓塞治疗后所有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碘油沉积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如胆管损毁性病变发生。结论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有效且并发症少,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注射碘化油对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扫描片,将注入碘化油前后的CT片加以比较,同时将第一次治疗后的CT片与治疗后8~10个月的CT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注入碘化油后CT扫描所检出的病灶数比注射前多出15处;8~10个月后,病灶明显缩小,部分较小病灶已不再显影.结论:注射碘化油后,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准确性,对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ingyangmyclin lipiodol emulsion,PLE)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32例肝血管瘤患者栓塞治疗后,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评估手术对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影响;术后12个月,了解患者入院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行增强 CT 检查了解血管瘤变化。结果32例患者术后11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疼痛、恶心、食欲不振症状,给予解热镇痛及护胃等处理后均好转。术后1周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行增强 CT 检查:CR 10例,PR 18例,SD 3例,PD 1例,血管瘤直径为(4.109±2.844)cm,和术前[(8.056±2.484)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912,P <0.05)。27例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不适等入院相关症状的患者中23例(CR 5例+PR 18例)症状改善,余4例(SD 3例+ PD 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结论PLE 栓塞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SA下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肝脏血管瘤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3-2010年收治的23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超液态碘化油制成乳剂行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3、6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及病灶大小变化情况。结果 23例患者除2例因病灶较大行二次介入治疗外,余均行一次治疗。术后第3、6个月复查肝脏CT所有患者血管瘤供血动脉均明显较少,其内可见碘油沉积、积聚。术后3个月病灶直径平均缩小2.5cm,术后6个月平均缩小4.0cm。术前有症状的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采用超选择插管技术,术后未见严重肝功能损伤、胆囊坏死及其他因过量栓塞导致的并发症。结论肝脏血管瘤的DSA下超选择性动脉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容易让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葛乃永 《西部医学》2014,(4):512-514,5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CT诊断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分析肝脏血管瘤CT特征和临床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共93枚肝血管瘤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6例(60.0%),多发病灶24例(40.0%)。表现为平扫门、腔静脉样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晚期持续等密度充填是肝脏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导管超选择插入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用Seldinge技术将导管超选择插入69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以及明胶海绵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69例中有62例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进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24例,36例〉30%,2例患者肿瘤缩小不明显,总有效率96.7%,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和超液化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先缓慢注入2%利多卡因5-10ml,再用平阳霉素一超液化碘化油乳剂5—30ml进行栓塞,病变大于10cm且有多支血管供血者,或多叶分布的可分次给予介入治疗。注意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术后2—48个月复查CT或超声随访,观察肿瘤直径、形态变化、瘤中碘化油的分布等。结果1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见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乳剂的完全性或部分性填充。病灶完全消失5例,缩小50%以上7例。临床症状好转率达92%。1例并发胆囊炎,8例术后肝功能异常,经1—2周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 平阳霉素一超液化碘油乳剂动脉栓塞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好、微创、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螺旋CT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军  费洪钧  杨昱  李业勤 《当代医学》2009,15(23):424-425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对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进行评估,并依此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6月~2008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多螺旋CT综合诊断的48例中晚期肝癌。采用GE light peed pro32螺旋CT机,运用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瘤体大小、血供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结果本组病例均在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行碘油CT平扫,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病灶内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强化CT三期扫描48例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45例(93%),其中4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结论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中晚期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瘤体形态学和血供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曾俊仁  向述天  徐松  周芸  岳黎蓉 《当代医学》2009,15(23):435-436
目的评价和分析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经腹部B超,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确诊的大小不等、单发及多发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直径最大30cm、最小4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入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动脉,缓慢推注平阳霉素16~24mg+碘化油8~15ml,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及条栓塞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2月;结果25例患者术后6到12月后复查,24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变化不明显,有效率达96%;结论介入栓塞治疗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海澡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选性肝动脉插管及海澡酸钠微球(KMG)栓塞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3例肝血管瘤男31例,女22例,年龄(25岁~56岁,平均年龄41.8岁)均通过超声、CT、MRI、DSA发现病灶,36例经术前影像学确诊,17例经DSA确诊,53例在术中均行DSA。确诊后行海澡酸钠微球11ml~30ml栓塞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3例患者均经DSA明确诊断,17例术前未确诊者行DSA后,可见"早出晚归"、"挂果样"、"爆米花样"、或"棉花团状"改变等特征性征象。53例于栓塞后1个月~12个月超声、CT或MRI随诊,瘤体缩小〉50%者37例,〉30%者14例,〉10%者2例,有效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性肝动脉插管及KMG栓塞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