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肝血管三维重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滑环技术应用于CT的基础上出现了螺旋CT(spiral CT or helical CT),螺旋CT是指x线源旋转及数据收集过程中患者连续平移,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容积数据。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采用多排探测系统,x线球管旋转1周最多可重建64层图像,因而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高的图像质量,重建图像可达到各向同性。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是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的综合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应用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将螺旋CT、电子束CT、MRI等扫描所获得的原始容积数据经计算机程序处理,重建出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像。该技术仅静脉内注射造影剂,无需动脉插管就能得到血管造影的三维结构图像,在临床上较易开展,主要用于显示体内脏器的血管结构。对肝脏病变的定位、指定部分肝切除或经血管治疗计划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螺旋CT扫描为容积扫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CT的不足,在肾脏应用方面与常规CT比较,有以下优势:①能多期成像,诊断信息量明显增加,因此对肾内病变,特别是小肾癌的诊断准确性增加,②可更好地显示血管结构,如肾动脉狭窄,其它肾血管异常等,对肿瘤的血管侵犯也能显示的更佳,⑧通过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可更好的显示肾内病变的三维空间结构,对外科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有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Budd-Chiari综合征:多层螺旋CT诊断的扫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诊断中的扫描方法与技术。方法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3.0~5.0 mm,螺距1.3,对14例BCS患者进行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其结果与下腔静脉造影和肝静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4例成像均满意,不但清晰显示了肝脏脾脏的病变,而且也清晰显示了肝静脉、副肝静脉、下腔静脉以及侧支循环血管情况。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下腔静脉病变的准确性为100%,主肝静脉病变的准确率为97.62%,副肝静脉的准确率为85.71%。结论BCS病变显示依赖于检查前患者的准备、扫描时间的把握、扫描参数的合理性和扫描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正>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是在静脉持续注入造影剂后进行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显示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图像可以任意角度旋转,直观清晰,属无创检查,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CT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头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即CTA)是由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行病变部位CT连续薄层扫描,并通过后处理技术重建扫描区内血管结构,以显示病变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头、肝、肺、肾等脏器血管病变的诊断。它免除了病人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时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适用于计算机三维重建的手标本灌注材料与方法.方法 取新鲜健康成人手标本3只(保留腕关节),进行CT预扫描,标本应无器质性损害,其主要解剖学参数具有代表性.将标本近端尺、桡动脉游离后,予5%枸橼酸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在常温下将自凝牙托水、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中国银朱混合,再加入自凝牙托粉,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即刻灌注,以连续缓慢的方式注入标本尺、桡动脉中.完成灌注4~24 h(给予冷藏)后再进行CT扫描,共获取220层数据集,将其以.dicom格式保存.结果 手标本CT薄层扫描图像中血管显像清晰、边缘光滑锐利,尺、桡动脉及指固有动脉等管腔呈中空显示,相邻平面血管连续性、完整性较好,各级血管的CT值大小分布均匀,可显示末梢血管分布情况,显示精度可达0.45~0.55mm.骨与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都得到良好的显示.结论 良好的灌注材料及科学的灌注方法对CT薄层二维图像的采集至关重要,应用自凝牙托材料进行标本灌注是一种适用于计算机三维重建标本灌注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侵及血管的术前影像学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CT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胰腺癌侵及血管的判断,方法 对胰腺癌术前进行增强CT扫描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病灶与门静脉血管进行分级判断,并对照术中发现或病理结果,结果,根据增强CT扫描大体判断肿瘤与血管的邻近关系,其中2例SMA,SMV三个层面未显示;1例SMA向右推移;5例PV-SMV显示不良(有的层面不显示或显示不清);2例SMA,PV-SMV显示较清晰,根据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肿瘤与门静脉血管关系可分为0级2例,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2例,其中行根治手术3例,行根治切除并血管重建4例,行内引流术3例。结论 术前增强CT扫描可以大体判断肿瘤与血管的邻近关系,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提供可靠的肿瘤与门静脉血管关系影像学资料,对指导手术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CT(Aquilion One)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在肾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Aquilion One 320排CT对100例有临床症状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容积(VOLUM)扫描或螺旋(HELICAL)扫描,A组病例采用Aquilion One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50例,B组病例未采用自动跟踪技术50例,所有数据在附台随机强大的后处理软件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然后对CTA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自动跟踪技术的A组肾CTA的造影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未采用自动跟踪技术的B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肾CTA常规采用自动跟踪技术可提高肾供血血管CT成像的成功率并提高其图像质量。利于肾脏病变的诊断并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MS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证实的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CT诊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被手术病理证实正确诊断的有32例,另外6例被病理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其中3例CT误诊为肾癌,后期的3例被正确诊断。总诊断准确率达92.1%(35/38)。32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的,其中31例显示有脂肪密度,多期增强扫描该31例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1例整个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无明显异常强化;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多期增强扫描显示皮质期明显强化,分泌期强化减弱。MIP显示其中3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肿内迂曲、增粗的血管,其中1例无明显增粗迂曲血管影;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显示细小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期增强扫描能对术前正确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重要价值,但对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尚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甚至需要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三维CT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3D—CTA还可应用于稚动脉畸形、损伤、动脉瘤、夹层等的疾病诊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3D—CTA在椎动脉病变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