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应用胰岛素调控心脏瓣膜术中血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非糖尿病患者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胰岛素持续输注调控血糖水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成人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对照组。胰岛素组从麻醉诱导后开始持续输注胰岛素至手术结束时,比较心脏瓣膜手术中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CPB)前、CPB主动脉阻断后10 min、二次灌注停搏液后10 min、复温后10 min、主动脉开放后10 min、停CPB后10 min、手术结束时血糖值和血乳酸值,观察变化趋势; 同时对术后两组患者血糖和乳酸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 术后房颤发生率降低(36.7%vs 53.3%,P〈0.05); 术后感染发生率降低(6.7%vs 20%,P〈0.05); ②胰岛素组术中维持血糖水平在6.1~8.3 mmol/L,与对照组相比血糖显著降低(P〈0.01),CPB中血糖峰值降低(7.85±1.57)vs(9.72±3.09)mmol/L,(P〈0.05)。③两组随着手术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均明显升高,并发生高乳酸血症。胰岛素组与对照组相比血乳酸水平降低(P〈0.05)。④术后两组均未控制血糖,胰岛素组术后ICU1 h和24 h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血乳酸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非糖尿病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血糖升高对预后不利。应用胰岛素输注方案控制术中血糖,可以维持血糖在6.1~8.3 mmol/L。控制心脏瓣膜手术中血糖对控制术中血乳酸水平和术后血糖有利,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对改善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110-113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应用对围术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于我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4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各20 例。术中U 组于CPB 前给予乌司他丁1.2×104 U/kg 静滴,C 组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CPB 前(T1)、CPB 15 min(T2)、主动脉开放后15 min(T3)、CPB 后15 min(T4)、手术结束时(T5)5 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及冠状静脉窦血,比较两组间相应时间点血糖、胰岛素、血浆TNF-α 浓度、心肌葡萄糖净摄取量、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 C组患者血糖(桡动脉血糖和冠状静脉窦血糖)自CPB 开始后明显增高,U 组患者血糖自主动脉开放后15 min 显著增高,两组患者血糖均于CPB 后15 min 达峰值;与CPB 前比较,两组患者CPB 期间和CPB 后胰岛素、TNF-α 浓度较CPB 前均显著增加。T2~T5,U 组血糖、胰岛素及TNF-α 浓度均显著低于C 组相应时点;心肌葡萄糖净摄取量于CPB 15 min 时开始下降,说明心肌在CPB 期间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发生障碍;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 组心肌葡萄糖净摄取量明显高于C 组相应时点,表明U 组患者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较C 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用蛋白酶抑制剂可显著降低TNF-α 的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有利于术中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 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 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 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20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中分别静脉注射FDP200mg/kg,对照组不用FDP。于手术开始前1h、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1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结果外循环前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无差异,体外循环后即刻及后1h,两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CPB时静注FDP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中TNF-α、IL-6、IL-8的释放,表明FDP可减轻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杜智勇  史忠  杨天德 《重庆医学》2003,32(8):968-970,976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中骨骼肌胰岛素受体TPK活性及血浆TNF-α改变,探讨胰岛素抵抗产生的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8例动脉导管患者及15例房缺或室缺患者,于麻醉前、麻醉后、开胸后20min、术毕、术后6h采取血样,测定血糖、胰岛素、TNF-α的浓度,并于手术开始即刻、术毕关胸即刻取骨骼肌标本,测定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活性的变化。结果 体外循环组血糖、胰岛素、TNF-α均明显升高,手术结束时骨骼肌胰岛素受体TPK活性明显低于手术开始时。动脉导管组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及TNF-α有所升高,但不显著,手术前后骨骼肌胰岛素受体TPK活性无明显改变。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机体胰岛素抵抗程度明显强于非体外循环手术,体外循环可作为一个独立损伤因素影响胰岛素受体TPK活性从而干扰了胰岛素的正常信号传导,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TNF-α可能是体外循环手术降低胰岛素受体TPK活性的重要体液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准备过程中就开始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炎性介质的影响,及其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 40例非糖尿病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20)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强化组,n=20)。强化组患者术中血糖控制在3.9~10.0 mmol/L,术后控制在4.4~8.3 mmol/L;常规组患者术前、后没有胰岛素治疗。分别于麻醉诱导(T1)、CPB开始后(T2)及CPB结束即刻(T3)、6 h(T4)、12 h(T5)、24 h(T6)和48 h(T7)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胰岛素、白介素(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胰岛素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于CPB结束时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胰岛素水平从CPB后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CPB后6 h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从CPB后开始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IL-10水平在CPB结束时上升,于CPB 12 h达高峰,CPB开始后对照组IL-10水平始终低于强化组(P〈0.05或P〈0.01)。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治疗明显缩短了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P〈0.05),两组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减弱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TNF-α和IL-1β、IL-6的表达,起到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缩短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间细胞因子TNF-α,IL-6的变化及痰热清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n=15).实验组患者于术前晚、CPB开始前分别予以痰热清注射液20mL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250mL静滴.于CPB前、CPB40min,CPB停机、停机后2,6,24h取左桡动脉4mL,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CPB后各个时间点的TNF-α,IL-6血清浓度较CPB前的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CPB结束后2h,TNF-α的血清水平达到高峰,CPB结束后24h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IL-6的血清水平在CPB结束后6h达到高峰,然后下降,CPB结束后2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TNF-α,IL-6血清水平(高峰值)与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正相关(P<0.05或P<0.01).两组TNF-α,IL-6血清水平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其余时间点TNF-α,IL-6血清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成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作用。方法:4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3)和对照组(n=23),试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 000 U/kg(30 min内输完),然后以1000 U/kg·h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术后连续三天使用乌司他丁6 000 U/kg;对照组则不使用乌司他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1 h(T2)、体外循环停止后1 h(T3)、体外循环停止后24 h(T4)、体外循环停止后72 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对两组术后早期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和体外循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浆TNF-α、IL-6浓度在T2~T5各点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4各点试验组患者的血浆TNF-α、IL-6浓度较对照组患者低,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试验组术后出血及库血使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成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使用可明显降低血清中炎症介质,减轻渗出,减少库血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CPB)期间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30例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病患者,分别于CPB前、CPB 30分钟、CPB停机、CPB停机后2、6、24小时放免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的浓度。结果CPB后各个时间点的TNF-α、IL-6浓度与CPB前的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NF-α、IL-6的血清水平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CPB结束后2小时,TNF-α血清水平达到高峰,CPB后24小时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IL-6在CPB结束后6小时达到高峰,然后下降。TNF-α、IL-6血清水平(高峰值)与CPB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正相关(P<0.01)。TNF-α血清水平(高峰值)与IL-6血清水平(高峰值)正相关(P<0.0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释放增加;CPB和ACC的时间长短影响TNF-α、IL-6的释放,可能影响到术后患者炎性反应的程度;TNF-α血清水平影响IL-6血清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术中炎症反应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应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例需进行二尖瓣置换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GB组各10例.对照组无处理,SGB组予以0.5%罗哌卡因进行SGB.分别于术前20 min、麻醉后20 min、手术20 min、体外循环20 min、体外循环后20 min取血标本,检测血糖、皮质醇(Cor)、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血浆浓度.结果 IL-1β均呈上升趋势,在体外循环后20 min时,SGB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B组血糖、Cor、IL-6、TNF-α在体外循环20 min、体外循环后20 min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应用于SGB可有效地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