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24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2例老老年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112例(91.80%,112/122),杓型者10例(8.20%,10/122)。24h平均收缩压(126.37±14.78)mmHg,平均舒张压(66.35±8.32)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27.69±14.72)mmHg,平均舒张压(67.75±8.58)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3.72±17.96)mmHg,平均舒张压(63.54±9.29)mmHg。24h动态脉压60.02mmHg。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别为:收缩压3.11%,舒张压6.21%。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老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4h动态脉压远大于正常脉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吸烟人群24h血压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2004-05/2004-10在盛京医院体检的健康沈阳市内五区居民482人,根据有无吸烟情况分组后再按相同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职业1:1配对。共配成115对,吸烟组115人,不吸烟组115人。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观察对象的24h及昼夜动态血压变化,日间(6:00~22:00)每15min测试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30min测试1次,共记录80次。所采集数据经自动分析后,分别自动打印出24h、日间、上下午和夜间5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平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张维忠的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aχ2=4.158,4.258,4.369,4.298,P<0.05。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115对,吸烟与不吸烟者分别为115人。①两组除上午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时段各项血压指标均有明显差异(t=1.982~2.439,P<0.05)。②在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分布比较中,吸烟组的平均收缩压杓型改变例数、平均舒张压杓型改变例数均明显低于不吸烟组犤33人(28.7%),39人(33.9%);70人(60.9%),78人(67.8%),χ2=4.158,4.369,P<0.05犦。结论:吸烟者白昼常有较高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同时血压昼夜节律中以非杓型改变居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年肥胖男性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及相关因素.方法 行体检无高血压的成年肥胖男性(腰围≥90 cm)48例,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检测空腹血糖(FPG)、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UA)含量,并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非杓型血压检出率为54.2%.非杓型组BMI、WC、TG及UA均高于杓型组(P均<0.01).非杓型组24 h平均收缩压[(130.9±7.8)mm Hg]和平均舒张压[(82.5±7.0)mm Hg]均高于杓型组[分别为(123.8±8.3)、(77.1±7.8)mm Hg](P均<0.05);夜间平均收缩压[(125.3±7.5)m Hg],平均舒张压[(77.7±8.8)mm Hg],收缩压负荷[75.0%(57.5~90.3)%]及舒张压负荷[33.0%(9.0~71.0)%]均高于杓型组[(105.1±5.5)mm Hg、(64.6±6.0)mm Hg、12.0%(0.0~20.0)%及0.0(0.0~12.0)%](P均<0.01).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WC(β=-0.364,P=0.001)和TG(β=-0.451,P=0.011)为影响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的独立危险因素;WC(β=-0.459,P=0.000)、年龄(β=-0.403,P=0.002)和UA(β=-0.025,P=0.016)为影响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腰围影响无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年男性血压的昼夜节律,控制腹型肥胖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36-2837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12月收治的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全体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统计两组患者脉压、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昼夜节律。结果观察组患者脉压(82.30±18.55mm Hg)高于对照组(71.30±16.21mm H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昼夜节律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升高、血压节律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存在密切关联,临床可将上述动态血压参数作为临床预测与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CGA)结果或冠脉CT成像(CTA)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n=80,观察组),单纯性高血压组(n=80,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h平均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其动态血压波动比较大,且血压变异性相对增大,加强其血压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监测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血压特点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成一般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龄老年组的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一般老年组,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低于一般老年组,高龄老年组的脉压明显高于一般老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反杓形+非杓形)占92.4%,一般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反杓形+非杓形)占93.3%,两组夜间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准确全面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为临床用药和护理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吸烟人群24h血压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2004—05/2004—10在盛京医院体检的健康沈阳市内五区居民482人,根据有无吸烟情况分组后再按相同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职业1:1配对。共配成115对,吸烟组115人,不吸烟组115人。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观察对象的24h及昼夜动态血压变化,日间(6:00~22:00)每15min测试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30min测试1次,共记录80次。所采集数据经自动分析后,分别自动打印出24h、日间、上下午和夜间5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平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张维忠的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χ^2=4.158,4.258,4.369.4.298,P&;lt;0.05。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115对,吸烟与不吸烟者分别为115人。①两组除上午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明显差异外(P&;gt;0.05),其余各时段各项血压指标均有明显差异(t=1.982~2.439,P(0、05)。②在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分布比较中,吸烟组的平均收缩压杓型改变例数、平均舒张压杓型改变例数均明显低于不吸烟组【33人(28.7%),39人(33.9%);70人(60.9%),78人(67.8%),χ^2=4.158,4.369,P&;lt;0.05】。结论:吸烟者白昼常有较高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同时血压昼夜节律中以非杓型改变居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酒精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方法 对35例酒精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观察24 h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脉压、脉压差和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BP、DBP夜间血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率及平均心率、24 h平均舒张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脉压和平均脉压差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动态血压检测能很好的反应酒精相关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10.
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邰胜  刘志华 《临床荟萃》2008,23(2):91-93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0例高血压伴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及28例不伴有腔隙性脑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24小时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小时脉压、日间脉压及夜间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10.1)mm Hg vs(117.3±10.9)mm Hg,(125.2±11.5)mm Hg vs(114.4±15.4)mm Hg,(50.2±7.0)mm Hg vs(44.9±7.7)mm Hg,(50.2±7.2)mm Hg vs(46.0±7.1)mm Hg,(51.4±7.9)mm Hg vs(43.8±9.6)mm Hg(均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非勺型血压的发生率(93.3%)高于对照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有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更高比例的血压调节机制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后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28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和25例合并慢性肾脏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B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血压比较:24 h舒张压B组高于A组[(80.9±13.4)mm Hg比(70.3±15.6)mm Hg,P<0.05)];B组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高于A组[(160.2±17.8)mm Hg比(140.3±25.9)mm Hg和(82.6±16.1)姗Hg比(68.8±20.2)mm Hg,P<0.01].②血压变异性比较:B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13.5±3.9)mm Hg比(11.3±2.1)mm Hg和(9.2±1.2)mm Hg比(8.3±1.8)mm Hg,P<0.05],B组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14.9±3.3)mm Hg比(9.3±2.1)mm Hg和(9.7±2.4)mm Hg比(8.0±2.2)mm Hg,P<0.01)].③血压趋势比较:A组血压趋势以非勺型为多,占64.3%(18/28),反勺型占10.7%(3/28);而B组反勺型占48.0%(12/25),非勺型占40.0%(10/25).结论 肾性因素参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均可成为肾功能继续恶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血压的波动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老年组)和50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中青年组)各项血压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舒张压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患者2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病变组(43例)和冠状动脉病变组(169例),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根据病变范围再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8例)与3支血管病变组(75例),分析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最低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着狭窄支数增加而逐渐增高,以3支血管病变组明显(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最高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狭窄支数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模式比较,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血压模式患者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对冠心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夜间平均收缩压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参数;血压模式的改变是造成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24 h血压总体水平、动态波动规律和昼夜节律变化,以夜间血压下降>10%或>10 mm Hg(1mm Hg=0.133 kPa)提示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型"血压,反之夜间血压不下降,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血压[1].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非杓型"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及血压负荷明显增高,尤其是夜间收缩压显著升高[2].有研究[3]表明,"非杓型"血压的靶器官损害更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糖代谢异常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代谢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根据糖代谢情况,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T2DM)三组.结果 T2DM组非杓形血压发生率最高,IGT组非杓形血压发生率最低.在T2DM组患者中35%的患者血压呈现节律性夜间增高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IGT组的24 h舒张压负荷、24 h舒张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低于NGT组和T2DM组(P<0.01),且脉压增大.结论 糖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其24 h血压的昼夜节律紊乱,其中IGT患者的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有关;T2DM患者的夜间血压增高,与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ABPM)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亚急性期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参数的影响及其降压疗效.方法 应用ABPM观察51例脑梗死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的血压变异性(BPV)、平滑指数、晨峰血压控制及谷峰比值等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 (1)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后第14天的收缩压(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较用药前均有明显降低[(144.70±14.89) mm Hg比(163.10±16.48) mm Hg,(145.67±15.20) mm Hg比(164.55±16.81) mm Hg,(140.85±19.46) mm Hg比(156.73±20.55) mm Hg,(81.24±8.88) mm Hg比(89.49±10.06) mm Hg,(81.25±9.40) mm Hg比(90.18±10.64) mm Hg,(81.34±12.10)mm Hg比(86.28±12.11) mm Hg;t值分别为11.01、11.53、5.29、8.71、7.53、2.31,P均<0.05)];(2)以标准差作为BPV的指标,治疗后第14天收缩压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16.52±4.38)mm Hg比(19.78±6.72) mm Hg,(15.45±4.71) mm Hg比(17.88±7.25) mrn Hg,(14.94±5.89) mm Hg比(19.17 ±8.27) mm Hg;t值分别为3.38、2.19、2.99,P均<0.05)],舒张压的BPV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平滑指数与BPV存在负相关(r≤-0.28;P均<0.05);(4)用药治疗后的收缩压晨峰血压[(22.65±12.77) mm Hg]较治疗前[(31.94±16.36) mm Hg]得以明显控制(t=3.20,P<0.01);(5)整体法计算24 h的谷峰比值(T/P),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是0.721和0.676;个体计算法得到的T/P比值,SBP为0.588±0.360,DBP为0.628±0.433.两种方法均>0.5.结论 有效控制血压及BPV对脑卒中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恒定释放药物,平稳降压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BPV及晨峰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24 h动态血压波动的特点,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将128例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根据心脏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HLVH组)72例、单纯高血压组(NHLVH组)56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比分析两组病人24 h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相关参数.[结果]HLVH组病人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日平均收缩压(dmSBP)、夜平均收缩压(nmSBP)、夜平均舒张压(nmDBP)、日间收缩压负荷(dS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及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与NH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h平均脉压(24 hmPP)及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与NHL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病人动态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类病人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血Hcy水平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63例,H型高血压组70例,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水平、24 h动态血压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结果 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明显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Hcy水平升高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35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IMT,并将其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112)与IMT正常组(n=240)。结果:①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h平均收缩压(145.8±16.2)mmHg比(127.5±14.2)mmHg,24h平均舒张压(83.5±10.2)mmHg比(79.8±8.7)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9.2±15.1)mmHg比(133.4±12.5)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5.6±9.8)mmHg比(82.3±8.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6.9±12.8)mmHg比(118.3±12.1)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1±10.4)mmHg比(69.5±10.8)mmHg,24h脉压(62.4±11.3)mmHg比(47.6±10.1)mmHg,白天脉压(63.5±10.8)mmHg比(51.5±9.8)mmHg,夜间脉压(59.9±10.4)mmHg比(48.7±11.2)mmHg,24h收缩压变异系数(11.3±3.0)比(8.5±2.2),24h舒张压变异系数(12.5±2.8)比(10.5±2.5),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3%比34.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24h收缩压负荷及白天、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分别为86.2±11.8比76.4±12.5(P<0.05);87.4±12.1比78.2±13.1(P<0.05)及84.1±12.6比73.2±14.2(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增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呈杓型、非杓型分布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昼夜波动特征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01/2003-12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3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将63例患者分为杓型组(n=30,下降≥10%但<20%者为杓型,20%者为超杓型)和非杓型组[n=33,夜间收缩压及(或)舒张压较日间下降<10%].②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各组患者24 h内3个时间段(次日晨8:00空腹、下午16:00及夜间24:00)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并测定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分析、眼底检查,以了解靶器官损害程度.③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基本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高血压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非杓型组8:00和24:00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16:00血浆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日间和夜间的波动较大,而肾素的昼夜波动不大.②非杓型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大于或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①昼夜血压呈杓型与非杓型分布患者血液中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昼夜节律特征有所不同,体液因素是调控人体血压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②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