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28例DAI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方式不同分2组,各组64例,对照组予CT诊断,观察组予MRI诊断,比较两组颅内异常诊断及脑内病灶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MRI检出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内出血性病灶及非出血性病灶异常率26.56%、43.75%、29.69%、45.31%、57.81%、68.75%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大脑皮质下、小脑部位病灶的MRI检出率79.69%、34.38%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MRI阳性检出率96.88%比对照组CT检出高,阴性检出率3.13%比对照组CT检出低(P0.05)。结论:与CT诊断比,MRI诊断可提高DAI患者颅内异常检出率,有效检出大、小脑及基底节部位病灶,且诊断敏感性高,具较高的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征象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对 4 8例DAI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弥漫性脑肿胀 2 1例。 35例脑实质内出血 (直径 <2cm) ,主要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区 ,基底节内囊区域、脑干、胼胝体。蛛网膜下腔出血 2 5例 ,脑室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6例 ,硬膜外血肿 4例。结论 :CT检查对DAI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焦新强  李润根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702-703,620
目的探讨磁共振FLAIR成像序列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临床诊断为D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CT与磁共振FLAIR序列对DAI病灶的检出情况及敏感性。结果 CT及磁共振FLAIR序列共检出病灶91个,其中CT检出42个病灶(均为出血灶),检出率为46.2%;FLAIR检出88个病灶,检出率为96.7%。磁共振FLAIR序列对DAI病灶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P<0.01)。结论与CT相比,FLAIR对DAI病灶的显示更敏感,对非出血灶的显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44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44例;低密度区41例;脑实质内出血灶39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 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体、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结论 44例临床分析表明,头颅CT检查在脑DAI的早期诊治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8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经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先后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评价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经过病理检查后均全部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184例(88.4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208例(100.0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患者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检出病灶数量共286个,CT检查检出病灶数量249个(87.0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病灶数量为278个(97.2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的诊断中,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DAI25例,均做了CT、MR检查。结果25例中CT共发现65个病灶,MR共发现263个病灶,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MR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P<0.05)。损伤部位与患者临床预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MR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行MRI和CT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50例,对比CT和MRI的检查结果。结果:MRI同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的Kappa系数为0.875,一致性很好(P0.05)。CT同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的Kappa系数为0.452,一致性一般。CT的检出率为86%,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为100%,由此可见,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更为明显。通过比较MRI和CT的颅内出血情况,CT对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为6.0%,MRI的为4.0%,CT诊断高于MRI诊断,由此说明CT更适合于检查断蛛网膜下腔出血。MRI对于脑室出血的检出率(20.0%)高于CT(16.0%),因此MRI更适用于颅内微小检测。结论:对于基底节损伤,MRI的诊断效率高于CT诊断效率;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效率高于MRI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02月至2020年09月疑诊HIE的患儿6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MRI组和CT组,各30例。MRI组采用MRI检查,CT组采用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下HIE患儿诊断结果、HIE检出率及颅内出血检出率。结果:MRI组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CT组检出率83.33%;MRI组诊断符合率为86.67%,明显高于CT组56.67%(P0.05);CT组对HIE患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为43.33%,高于MRI组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对HIE患儿脑室周围出血检出率为26.67%,显著高于CT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出血、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检出与诊断及脑室周围出血检出率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但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常规序列MRI表现,探讨常规序列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DAI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26例(86.7%)患者MRI表现异常,其中弥漫性脑肿胀18例、脑实质出血或水肿12例、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10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3例。4例MRI检查未见异常。结论常规序列MRI对DA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20年11月诊治的103例胼胝体损伤患者一般资料,均为颅脑创伤所致,且均在本院接受MRI和CT检查。观察患者MRI和CT影像学表现,并比较MRI和CT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不同类型胼胝体损伤的MRI参数值。结果MRI检查显示99例患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边缘清楚,4例患者存在强化或边缘不清晰,其中45例非出血性损伤患者,T1WI呈现等信号或者低信号,T2WI和DWI均呈现稍高信号,同时各扫描序列中均未见出血信号,58例出血性损伤患者,各扫描序列上均呈混杂信号,且可见出血信号;MRI和CT对膝部损伤、压部损伤以及体膝部损伤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对体部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P < 0.05);MRI和CT对出血性损伤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对非出血性损伤、胼胝体萎缩、软化灶以及胶质增生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 < 0.05);两组患者DWI序列显示以及脑弥漫性轴突损伤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出血性损伤T2WIFLAIR、T2WI/T1WI显示明显高于非出血性损伤(P < 0.05)。结论MRI检查应用于颅脑创伤所致胼胝体损伤较CT可显示更多的病灶,可鉴别诊断出血性损伤与非出血性损伤病灶,同时可准确定位胼胝体损伤具体部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梯度回波T2成像(T2*GRE)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头颅MRI检查,比较各序列的敏感度,并将检出的病灶数与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1 WI共检出DAI病灶97个,T2 WI检出159个、FLAIR检出253个,DWI检出301个,T2*GRE检出441个,T2*GRE联合DWI检出502个。DWI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序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GRE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序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T2*GRE及DW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DWI(P<0.05)或T2*GRE(P<0.05)。联合T2*GRE及DWI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49,P<0.01)。结论 T2*GRE和DWI序列联合应用显著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和特点。结果CT显示84个病灶,MRI显示264个病灶,CT敏感性只有MRI的10%。结论MRI检查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比CT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随着MRI设备的普及,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行MRI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伤情评估上,CT和常规MRI的作用非常有限.目的:验证氢质子MRI波谱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临床对照观察,于2002-10/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科完成.对象:纳入63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2组,弥漫件轴索损伤组27例,非弥漫件轴索损伤组36例:再利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方法: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治疗,一旦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允许,立即行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内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并在此同时行氢质子MR波谱检查,氢质子MR波谱检查数据进行后期工作站分析,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和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相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出现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及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0.01),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出现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及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出现胼胝体膝部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和压部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P<0.01),但变化程度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呈正相关(r=0.824,P<0.01).结论: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各氢质子MR波谱指标可作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的诊断指标.氢质子MR波谱中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伤后组织学的改变,是临床伤情预测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1993年1月—1995年6月间220731人次急诊总数中,收治于急诊病房和EICU的重症弥漫性脑损伤225例进行了临床分析。本组病例损伤机制绝大多数为因交通意外回转加速性损伤,伤后昏迷无中间清醒期,CT表现无明显占位效应,病死率和病残率俱高。文中对弥漫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上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胼胝体压部(SCC)局灶性变性和水肿病变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CC变性和水肿病变的MRI及临床特点.结果5例海洛因吸入脑病(LHVI)、6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为弥漫均匀病灶.7例轴索损伤(DAI)及3例脑脂肪栓塞(FEB)为弥漫不均匀病灶.1例病毒性脑炎(VE)呈居中类圆形病灶.2例LHVI为累及后部边缘的薄带形病灶.4例DAI和1例FEB行MRI复查,发现SCC病灶消失.4例LHVI复查未见病变明显变化.结论SCC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随诊复查有助于水肿与变性病变的鉴别,而且SCC病灶能反映LHVI的白质受累程度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扫描诊断肩关节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MRI组和CT组,各30例,CT组采用CT检查,MRI组采用核磁共振扫描诊断.比对不同方案对肩关节损伤疾病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检验质量.结果:两组肩关节骨折诊断结果方面互比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脊柱外伤的临床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疑似脊柱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CT与MRI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检查对脊柱外伤的诊断效能.结果 MRI检查对椎旁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神经根损伤、椎体挫伤、脊髓损伤及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胼胝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胼胝体损伤的患者行CT和MRI检查,对比分析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胼胝体损伤的颅脑CT和MRI表现特点:①胼胝体出血性损伤23例和非出血性损伤18例,以膝部与体部多见,压部少见;② 30例合并弥漫性脑肿胀;③ 31例常合并颅脑其他部位损伤.18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中,MRI均清晰显示,常规CT仅显示2例,经过精确概率法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3例胼胝体出血性损伤,MRI均清晰显示,常规CT显示20例,经过精确概率法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个月后随访,MRI发现胼胝体体积缩小28例、软化灶15例、胶质增生30例,CT仅发现脑软化灶8例.结论 对于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病灶和随访复查,MRI较CT检查有明显优势;对于胼胝体出血性损伤病灶,MRI和CT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