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综合康复对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琴  鱼东海 《农垦医学》2007,29(4):281-282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防肩-手综合症、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以预防肩-手综合症的发生.治疗3月后评价肩-手综合症的发生率,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及ADL评分评定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论: ①对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可大大降低肩-手综合症的发生率.②经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运动功能均有很大的恢复.③患者家属的参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结果: 早期康复干预可预防脑卒中后患者肩-手综合症的发生;尽早综合康复可减轻肩-手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肩三针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一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肩三针结合康复组(治疗组)、康复组(对照组)各32例。采用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断其28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42%(P〈0.05);肩三针结合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与单纯康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三针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一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肢体疼痛症状,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DMS)联合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上肢局部肿胀、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SHS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DMS联合KT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对患侧上肢进行综合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上肢疼痛,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SHSS中的水肿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试验组感觉及肩部外展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试验组水肿评分及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 DMS联合KT对于SHS患者上肢水肿、疼痛改善获益更佳,但对于患者感觉、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常规康复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级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预防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186例首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93例,给予三级治疗包括:一级预防加强护理;二级治疗减轻缓解症状;三级康复提高质量;二级治疗后4周行疗效评定,采用Fugl-Meyer法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估;三级治疗后1年随访评定。结果康复组经一级预防加强护理后发生肩-手综合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出现SHS的时间也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S1、S2期SHS患者经二级综合治疗后4周,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上肢被动运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和水肿程度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经三级治疗后总有效率达100%。结论三级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SHS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陶文彪 《吉林医学》2012,(10):2060-2061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及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83例SHS患者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疗法,康复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主动-被动运动训练法、冷-温水交替浸泡法及针灸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康复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3.68%。康复组Fugl-Meyer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和传统治疗组,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肩手综合征(SHS)发生率于治疗前及治疗30、60d后评定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康复组和传统治疗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0、60d后两组比较,康复组FMA及BI评分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P<0.01),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卡方检验发现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与ADI的提高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介入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能提高ADI能力、减少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段银枝 《基层医学论坛》2016,(21):2959-296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患肢疼痛、水肿消除情况,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水肿、上肢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 VAS、水肿评分下降, FMA、MBI 评分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药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症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康复措施治疗39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避免腕屈曲、压迫性向心缠绕、冰疗、主动和被动运动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12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巴氏指数.对患者上肢功能、肩部疼痛、手部水肿程度及独立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39例患者经过为期12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共显效21例(53.8%),有效16例(41.03%);治疗后患侧上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上肢疼痛和水肿程度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独立生活能力明显提高(P<0.05). 结论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9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低频治疗、中药熏蒸、肩吊带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态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进行评定.结果 96例患者经过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显效62例(64.6%),有效30例(31.3%).治疗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疼痛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肩三针穴位注射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肩三针穴位注射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前后比较,2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疼痛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肩三针穴位注射与关节松动术结合治疗,可更好地提高疗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与肩关节活动度,并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7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治疗照顾.结果 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患肢疼痛、水肿及肩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 系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郭君  阮红 《中国伤残医学》2013,(10):291-29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除了康复训练,同时给予压力治疗、功能性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Fud—Meyer评分、BI评分和疼痛一目测比(VAS)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是1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主要症状、可能诱发因素,与卒中类型、病变部位及病灶大小的关系等临床特征及对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23例脑卒中患者中合并肩手综合征的5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506例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和同期接受康复治疗不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中,各随机抽取50例,比较康复治疗3个月前后Barthel指数和上肢FMA评分的变化,以观察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区别。结果:本组1123例卒中患者中合并肩手综合征506例,发生率为45.06%,其中出血性卒中273例,缺血性卒中233例,男性略多于女性,卒中后5个月内发生肩手综合征占75%,5个月后发生的占25%。主要症状为患侧肩手疼痛445例,肩关节活动受限405例,手及腕部肿胀380例,患肢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改变369例,患侧手指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91例。伴有抑郁、焦虑228例,占45%。可能诱发因素为肩关节半脱位、患侧上肢痉挛和患侧上肢过度牵拉。两组康复治疗前后的Barthal指数和上肢的Fugl-Meyer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HS多发生在脑卒中病后5个月内,1~3个月发病居多。主要症状为患侧肩手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手及腕部肿胀、患肢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改变,常伴有抑郁、焦虑。能够严重阻碍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综合干预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18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采用良肢位摆放、空气波压力治疗、冷-热水交替浸泡、运动想象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四周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康复训练综合疗能提高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因上肢水肿,肩部及上肢疼痛或肩关节脱位等因素影响活动,对康复训练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患侧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保持功能锻炼,残存的功能将受到限制或者消失,造成患侧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本文对近五年来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进展进行总结,以期探索该病适宜临床推广的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5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另外采用良肢位摆放、压迫性向心缠绕、冷水热水交替浸泡等综合干预措施,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偏瘫侧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肿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且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确诊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肿胀消失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发抑郁的疗效及其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15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塞平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录精神状态,用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HS)对患者上肢关节被动运动范围、上肢和腕关节的运动功能、疼痛及水肿程度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经治疗28 d后两组比较,HAMD、SDS评分及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及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以下简称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脑卒中后伴肩痛及上肢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rTMS结合康复组28例,采用rTMS和康复进行治疗;rTMS组26例,单纯应用rTMS治疗;康复组27例,单纯应用康复手法进行治疗.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TMS结合康复组与rTMS组及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优于rTMS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康复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针刺和康复训练.在入选时、治疗3个月末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肩痛程度,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前后对照.结果 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肩痛VAS、上肢Fugl-Meyer运动积分、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康复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