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微核胞质分裂阻滞细胞(CB-MNT)实验方法学探讨,对CB-MNT和常规法微核(C-MNT)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取85名从事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标本,分别采用CB-MNT法和常规法两种方法培养微核细胞。通过制片染片及镜下检查,识别双核淋巴细胞微核和转化的单核淋巴细胞微核;比较两种方法培养出的淋巴细胞的自发微核细胞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淋巴细胞微核自发率CB法制片的结果是3.85±8.43;采用常规法制片的结果是1.13±1.60。两种方法得到的自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1)。采用CB法制片获得的双核淋巴细胞核完整膨大,胞质清晰,微核易识别。结论胞质分裂阻滞法优于常规培养法;胞质分裂阻滞法对毒性损伤反映更加敏感;微核细胞更易识别;能减少阅片误差,结果准确可靠。建议作为职业健康体检对遗传损伤监护中实验室中的优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非吸烟者外周血微核正常范围参考值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外周淋巴细胞微核正常值已有不少报道。但近年发现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Cytokinesis blockCB法)可提高微核检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而国内CB法正常值目前未见报道。另一方面.吸烟对微核的影响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因此,我们为完善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山东某铁矿井下工作人员的放射性职业危害情况,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和胞质分裂阻滞法(CB法),分析调查对象的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情况.结果显示,该铁矿井下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为0.45‰,微核率为8.94‰,均在正常范围内.提示,铁矿井下工作人员未受到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微核技术作为辐射损伤早期诊断辅助方法之一,在辐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评价职业照射对健康的影响,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技术(简称CB微核法),对我区14所医院同位素科72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损伤和快速筛选环境化学物致突变的常用遗传毒理学方法,其中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assay,CBMN)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外周血微核率的方法,后者已经作为生物标志广泛应用到染色体损伤和基因稳定性的研究中。为更好地促进CB微核在职业和环境毒物接触人群健康监护中的研究和应用,对CB微核的形成机制、结局、影响因素和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淋巴细胞微核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细胞微核测定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细胞遗传学方法 ,已用于辐射效应的研究 ,由于方法简便、易于分析 ,适用于职业受照群体的监测及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可作为辐射远后效应的观察指标和慢性放射损伤诊断的参考指标。随着方法学的不断改进和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方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的建立与结合应用 ,提高了微核检测的灵敏度 ,对各种诱变剂诱发微核的来源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 3] ,为淋巴细胞微核在辐射损伤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对我国部分城市早年…  相似文献   

7.
微核测定是监测染色体损伤的一种简便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它见于已进行核分裂的细胞中。若以微核计数准确地反映染色体损伤,所计数的微核应限于第一细胞周期中的微核。传统应用的常规微核法(Conventional Micronucleus Method简称CMN法)不能区分已经过几次核分裂的细胞,往往低估微核的实际值,使结果欠准确。1985年Fenech首先提出用松胞素B(Cytochalasin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河南新乡一起60Co源辐射事故中3例受照者进行了CB微核分析,并对其生物剂量进行估算.3例受照者A、B、C均为男性,受照时年龄分别为31、39和51岁,分别受照后24 d、44 d和96 d采血培养,进行CB微核分析和剂量估算.[方法] CB微核标本的制备方法为对3例受照者分别取0.3~0.4 ml肝素抗凝静脉血,加到4 ml含20%小牛血清和50 μg/ml PHA的混合培养液中,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至40~44 h,加入终浓度为6 mg/L的松胞素B,继续培养至72 h收获.常规制片,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双核淋巴细胞,并记录其微核数.结果以微核细胞率(CBCMN,‰)和微核率(CBMN,‰)表示,并估算剂量.生物剂量估算采用白玉书教授等建立的60Co 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的CB微核的剂量曲线估算生物剂量.[结果] 照后24 d 3例受照者的CB微核率和CB微核细胞率均明显升高,由此估算的剂量分别为①3例受照者依据CBMN率估算的个体辐射剂量分别为0.97 Gy(A)、0.74 Gy(B)和0.58 Gy(C);②依据CBCMN率估算的个体辐射剂量分别为0.87 Gy(A)、0.64 Gy(B)和0.50 Gy(C).[结论] 本文用CBMN估算剂量与染色体"双+环"畸变剂量和物理剂量接近,与放射损伤的临床诊断亦相符合.说明CB微核分析估算事故照射受照者的照射剂量是准确可行的.而且本调查中照后取血时间对CB微核剂量的影响分析发现,照后44 d和96 d,3例受照者CB微核率和由此估算的剂量均明显下降.与国内外许多起辐射事故病例观察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是估算放射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的一种可靠方法,国内外已有多例实际应用的报道。本研究室对百余例放射事故受照者用该方法进行了生物剂量估算,都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结果。淋巴细胞微核作为估算剂量的指标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已有多例用胞质分裂阻断(CB)微核法估算剂量的报告,与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近似。本研究报道了用作者实验室建立的染色体畸变和CB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对2000年四川放射事故中3例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长期小剂量受照者辐射损伤细胞遗传效应.方法用微量全血法培养检测X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CB法)及染色体畸变率.结果 X射线诊断组与介入放射组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分别为0.38%、0.62%、12.80%、20.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X射线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呈现剂量累积效应,可作为检测细胞遗传学辐射损伤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四种微核测定方法在剂量效应关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用明胶法、甲基纤维素法(MC法)、培养法和松胞素-B法(CB法)等4种方法在14 MeV中子、60Co γ射线和X射线等不同剂量照射离体人血诱发淋巴细胞微核率与照射剂量关系。结果显示,用不同方法、不同射线及其作用的不同时间,所诱发的微核率不同。微核率与受照剂量呈线性关系,培养法和CB法的微核与剂量的关系为密切相关,可作为生物剂量计。还对4种方法的优缺点、灵敏度以及微核出现的机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观察宇宙辐射对民用航空飞行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方法 ]采集 15 0名健康飞行人员和 32名地面对照人员的外周静脉血 ,在含植物血凝素 (PHA)的RPMI 16 40培养基中 37℃培养38~ 44h ,加入细胞松弛素 B继续培养至 72h。经低渗、固定、涂片、染色 ,每例观察 5 0 0个双核淋巴细胞中的微核。 [结果 ]飞行人员的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 (MNF) ( 16 15‰± 0 33‰ )、微核细胞率 (MNCF) ( 13 6 6‰± 0 2 1‰ )与地面人员的MNF( 11 48‰± 0 5 0‰ )、MNCF( 10 42‰± 0 5 7‰ )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飞行人员的MNF、MNCF与年飞行小时呈线性相关 ,MNF、MNCF随飞行人员的工龄、累积飞行小时和年龄呈反相变化。飞行人员经一个月的休假后 ,MNF、MNCF均低于连续飞行组 ,与连续飞行组比较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近一个月未飞行组的MNF、MNCF仍显著高于地面组。在去除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 ,没有发现吸烟增加飞行人员的微核。无论飞行组还是地面组 ,男女性别间微核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宇宙辐射可能引起民航飞行人员染色体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能够灵敏的反映近期内飞行负荷的差别 ,可作为近期辐射损伤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是一种较新的微核技术,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传统的微核法,近年来该方法在辐射防护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在接触化学物人群中的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4.
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对AT细胞高辐射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源于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患者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AT5BIVA(AT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方法本实验以源于正常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GM0639(GM细胞)为对照,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method),在AT细胞和GM细胞经60Co γ射线0、1、2、3、4 Gy照射后,观察比较AT细胞和GM细胞之间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在1、2、3、4 Gy剂量照射下,AT细胞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均明显高于GM细胞,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并且两者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均可拟合成剂量效应直线方程y=a bx,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直线回归方程斜率AT细胞明显大于GM细胞(P<0.01).结论辐射敏感性AT细胞显著高于GM细胞,AT患者AT细胞具有高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金矿井下从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用胞质分裂阻滞(CB)微核测试法分析我省某金矿井下凿岩等从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情况。结果 检查56名井下工作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为10.8‰,微核率为1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9‰) P<0.05。井下从业者各工龄组间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6~10a和20a以上工龄组的微核检出率明显高于不足5年的井下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工龄组间统计学分析意义不显著(P>0.05)。结论 金矿井下从业人员的DNA遗传物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效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6.
大肠石蜡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核异常,包括固缩核、碎裂核和微核。核固缩和核碎裂是细胞死亡及核离散(apoptosis)的表现。而微核是染色体无着丝点断片在有丝分裂后,不能进入子代细胞而形成的。虽然公认在体内接触致癌剂例如γ射线和二甲基时(DMH)后,腺泡增生地区分裂的细胞中可以产生,典型的微核,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微核并不符合微核的形态学标准,而且微核多见于给致癌剂以后有丝分裂指数降低的期间内。核异常是否与细胞分裂有关尚不清楚。为此,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放射工作人员在小剂量外照射作用下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旨在评价职业外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以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CB-MNT)对611名放射从业人员和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测定。结果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6.99‰),与对照组(4.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51,P0.05);女性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34,P0.05);不同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各工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接触小剂量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在细胞遗传学上有一定的损害效应。  相似文献   

18.
X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淋巴细胞微核产额的剂量率效应研究白玉书关树荣黄绮龙马剑锋(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北京100088)Fenech和Morley(1985)[1]提出的CB微核法,克服了常规培养法不能识别第一次有丝分裂细胞的不足,使其估算受照剂量更...  相似文献   

19.
陈秀荣  李艳丽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36-2937
目的调查某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企业职业卫生防护及职业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企业接触放射线124例工作人员(包括企业医院X线诊断)为接触组,未接触放射线的企业机关和医务人员87人为对照组;采用人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B-MNT)检测两组的细胞微核率,用χ2检验对两组不同工种、不同工龄和吸烟人群细胞微核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X射线和同位素接触组与对照组细胞微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不同工种、不同工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与不吸烟组细胞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企业放射工作对从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有影响;吸烟是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危险因素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和胞质阻断微核法检测苯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探讨检测苯作业工人遗传损伤和发生慢性苯中毒危险性的有效指标。方法选用各地已经确诊的慢性苯中毒患者40人为慢性苯中毒组,同单位的苯作业人员82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单细胞凝胶电泳的彗星尾长、CB微核以及CB微核+3AB指数等指标;选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指标。结果两组之间CB微核率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033,P=0.003);此外,苯作业工人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随3AB指数降低而升高(χ2趋势=9.100,P=0.003)。结论检测苯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应优选CB微核作为初筛指标,并且3AB指数在苯作业工人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评价中有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