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情况下,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之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当细菌侵入人的机体时,淋巴细胞会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以杀伤细菌。“斗争”的结果是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还有病毒、某些化学药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癌细胞在经淋巴转移时也会引起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2.
王秀菊  王倩 《民航医学》1998,8(2):45-47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H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临床上以颈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为三大特征,病理学上以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而无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和儿童。现将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22例住院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及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结果13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单独侵犯颈外侧淋巴结7例,同时侵犯颈外侧区及面淋巴结、颏下淋巴结各2例,1例侵犯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1例为颈、腋、纵隔、腹膜后区和腹股沟淋巴结同时肿大。肿大淋巴结短径最小0.6 cm,最大2.6 cm,平均1.6 cm。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12例,仅1例有融合。1例因相互融合而密度不均,12例密度均匀并有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增加19.1~113.2 HU,平均59.1 HU。结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该病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6岁。主因反复颈部淋巴结肿大3年余,加重半年,于2006-10-30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右颌下淋巴结无痛性肿大,2004-03、2005-06两次做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未进行治疗。2006-03再次出现双侧颈部、右颌下淋巴结肿大,不伴发热,出汗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脂质体载体的淋巴组织靶向增强效果.材料与方法采用乙醇诱导法制备包裹Gd-DTPA的交错融合脂质体.将12只新西兰兔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应性增生组,每组6只.反应性增生组采用兔大腿肌肉和腰窝皮下注射蛋黄乳胶的方法建立胭窝、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三组相连续的反应性增生模型.分析各组淋巴结在Gd-DTPA脂质体增强前后的MRI特征,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Gd-DTPA脂质体平均粒径2.2μm,平均包封率为82%,平均载药量为53%.平扫时两组腹膜后淋巴结大小有差异(t=164.21,P<0.01),而信号强度在T_1WI和脂肪抑制T_1WI上均无差异(P值均>0.05).Gd-DT-PA脂质体增强后,腘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在15 min时达到最大强化,SNR与平扫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32和48.39,P值均<0.05).腹膜后淋巴结强化较轻,约在30 min时达到最大强化,但SNR与平扫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05).结论 Gd-DTPA可包裹于脂质体载体内,并可以用MRI显示载体淋巴组织靶向增强效果,为下一步鉴别肿瘤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步探索组织间隙应用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HSA-Gd-DTPA)的阳性MR淋巴造影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西兰兔12只,体重2.0~2.5kg。6只兔单侧后腿肌肉注射蛋黄乳胶,用于建立腘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模型(反应性增生组),另6只兔单侧后腿肌肉接种VX2肉瘤,用于建立胭窝淋巴结肿瘤转移模型(VX2肉瘤转移组),对侧正常胭窝淋巴结用作对照(正常组)。分析各组胭窝淋巴结在平扫及组织间隙注射0.04~0.05mmol/kgHSA-Gd-DTPA24h后的MR[特征并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平扫时,正常组(共计6个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共计8个淋巴结)和VX2瘤转移组(共计10个淋巴结)均表现为T1WI上等或稍高信号,T2WI上高信号。增强后24h,正常组和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结呈明显的均匀强化,而8个转移性淋巴结分别表现为环状、云絮状和“充盈缺损”等不均匀的强化模式,2个淋巴结为完全不强化。结论 织间隙应用HSA-Gd-DTPA的阳性MR淋巴造影可准确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吕国士  许乙凯  胡蓉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21-1025
目的:制备Gd-DTPA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Gd-PBCA-NP),组织间隙注射Gd-PBCA-NP,评估其在良恶性淋巴结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阴离子乳化聚合法制备Gd-PBCA-NP,测定其粒径及分布、包封率及载药量,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及肿瘤转移淋巴结组2组.MRI平扫后2只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于兔后脚掌注射后第1、3、6、12、24和48 h点扫描,其余为给药后第24 h扫描.测量淋巴结大小、平扫及增强后各组淋巴结信号强度并作统计学分析,观察增强后各组淋巴结MRI表现.结果:透射电镜观察Gd-PBCA-NP呈类圆形,大小均匀,表面平滑完整,粒子之间无粘连,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其平均粒径65.7 nm,粒径分布为0.09,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97%、51.23%.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均制作成功,平扫两组淋巴结在4个序列图像上的SNR、大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组织间隙注射Gd-PBCA-NP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信号强度呈缓慢上升,于24 h左右达到高峰,在T1WI、T1WI FS上表现为显著均匀强化,而肿瘤转移淋巴结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两组SNR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T2WI、T2*WI像上两组均未见强化,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组织间隙注射Gd-PBCA-NP后,反应性淋巴结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表现出不同的强化特征,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7岁。因“无明显诱因头晕、全身无力6月余”入院,左眼外伤致盲37年,右眼白内障术后10年,7年前因颈部肿物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行穿刺活检术,结果证实为“淋巴组织增生”,未进行任何处置及治疗。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大,左:右约为0mm:5mm,对光反射消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右颈部触及肿块,无触痛,双侧颈部及左侧腹股沟区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郑传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1):1663-166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上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表现.方法 对49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影像表现.结果 49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结核22例,转移性淋巴结癌12例,淋巴瘤6例,结节病7例,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炎2例.结论 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顺磁氧化铁粒子(SPIO)增强MRI鉴别肿瘤转移淋巴结与 正常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兔18只,体重2.0-2.5kg。分析6只正常兔平扫及皮下间隙注射SPIO(10μmol Fe/肢)后1-48h的信号变化,用于研究SPIO增强效应-时间曲线;6只兔后腿肌内注射蛋黄乳胶,用于建立Guo窝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模型;6只兔后腿肌肉接种VX2肉瘤,并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平扫时正常、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SPIO增强后,正常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信号强度降低,在12h时最明显,至48h时仍较明显,在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和T2WI分别为平扫时信号强度的51%、22%、41%和11%(P值均=0.000);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信号强度保持不变。结论:皮下间隙注射SPIO后MR成像可鉴别肿瘤转移淋巴结与正常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病性淋巴结炎(DL)的临床病理及18F-FDG PET/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2例病理确诊为DL的患者资料,并检索国内外近10年关于DL的文献,回顾性分析DL的临床病理及PET/CT表现特点.结果 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反复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伴红斑,骨髓增生活跃.PET/CT检查发现2例患者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糖代谢增高,SUVmax> 2.5,摄取18FDG最高的部位在腋窝,SUVmax达12,同时均伴有脾肿大伴糖代谢增高,骨髓浓聚增高.结论 DL患者在PET/CT上多表现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18FDG摄取增高,腋窝、腹股沟、颈部多见,呈对称性分布,无融合趋势.D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皮肤改变.病理为非特异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造影剂和超声造影技术是近10年来超声医学领域的主要技术进步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超声造影除在肝脏方面的应用最为成功外[1,2],在其他脏器的应用上也取得很大成功。本文仅就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1经血管注入超声造影剂淋巴显像多年来,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采用形态学标准和血流分布模式对淋巴结进行评估,一般认为,长短径比<2、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规则、淋巴门回声缺失、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是恶性淋巴结的征象[3~6]。但淋巴结发生早期转移癌时多无明显肿大,而恶性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可因反应性增生而…  相似文献   

13.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探讨影像学对直肠癌病例进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直肠癌63例,进行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CT 35例,MR 28例).分析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筋膜外淋巴结转移及病灶与肛缘间的曲线距离,结果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 对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的判断中有2例CT高估,1例MR高估,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矢状位能清晰显示所有病例的肛缘及肿瘤下缘之间的曲线距离.63例中有37例发现系膜内肿大淋巴结,其中19例病理结果无转移均为反应性增生.16例系膜筋膜外发现肿大淋巴结,其中12例病理结果为转移,4例为反应性增生.结论 MSCT及高分辨力MRI对直肠癌患者拟行TME者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中心Castleman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0岁,半年前先后发现颈部及腹股沟多个“蚕豆”大小肿物,无触痛,於2006年6月住院。无发热、盗汗,体重未下降。双侧颈前、颈后、枕后、腋窝及腹股沟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约1cm×1~1.5cm,无压痛,表面光滑,移动性尚可,腹部B超:各脏器未见异常。骨髓涂片:正常骨髓象。取左侧颈后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内淋巴滤泡增生,部分小淋巴细胞呈葱皮状围绕生发中心,副皮质区血管增生,部分血管壁增厚并有透明样变,滤泡间多量成熟浆细胞浸润,印象:Castleman病,诊断: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治疗:予CHOP方案化疗,治疗1周后患者右颈后右腹…  相似文献   

15.
肿瘤晚期转移到体表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仅表现为局部肿块,无任何临床表现,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常常会延误诊断。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保健,已养成良好的及时就医习惯,有些疾病就能够较早的发现,得到及时的治疗。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右腋窝无痛性肿大淋巴结”患者的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及恶性淋巴瘤的MRI和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 172例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及 2 1例恶性淋巴瘤的MRI和CT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172例咽部淋巴组织增生可发生于双侧咽扁桃腺、腭扁桃腺或舌根部、软腭等 ,也可沿咽壁弥漫肥厚、增生 ,引起口咽腔狭窄 ,其中 5 5例伴有睡眠时呼吸暂停综合症 (OSAS)。CT表现为增生组织或咽部弥漫性增厚 ,边界锐利 ,平扫为均匀等、高密度 ,可轻度均匀强化。MRIT1WI表现为等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颈部无肿大淋巴结。 2 1例恶性淋巴瘤有 10例发生在腭扁桃腺 ,3例在舌根部 ,均表现为向咽腔突出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5例鼻咽和 3例咽侧壁淋巴瘤均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 ,病变范围较大 ,向四周弥漫生长 ,但无颅底及周围结构损害。MRI和CT可见肿块的密度和信号均匀 ,可轻度强化。 2 1例恶性淋巴瘤有 13例发现颈部淋巴结受侵。结论 :MRI和CT能清楚显示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和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受侵和周围组织的侵犯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aihepsinD,CathD)在霍奇金淋巴瘤(Hodgldn lymphoma,HL)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霍奇金淋巴瘤进行CathD、CD34、CD45RO、CD20染色。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霍奇金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结果:CathD主要表达于阻组织中的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其表达明显多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CathD不表达于RS/Variants(RS/V)细胞;其表达与血管生成无相关性;HL中主要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细胞为T细胞。结论:CathD的表达与HL中微血管生成无相关性,可能与局部细胞免疫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7岁,初教-6飞行教员,飞行时间2768h。1996年11月主诉左锁骨上肿物入空军医院治疗。查体:左锁骨上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2.3cm×3.0cm,最小约1.5cm×1.5cm,无压痛,质中等硬,移动度良好,表面光滑,无波动感,甲状腺不肿大,气管居中。余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左锁骨上淋巴结切除术(共切除3个),病理诊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论为飞行暂不合格,地面观察2个月。1997年5月主诉近日来左锁骨上及左颈部又出现多个肿大淋巴结,送上级医院,查体:左颈部及左锁  相似文献   

19.
该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由Castleman于1954年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血管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以肺门和纵厢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又称淋巴样错构瘤、巨淋巴结增生、血管瘤样淋巴增生和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生等。作者报道1例,女性,43例,临床表现恶心、呕吐、中腹间歇性绞痛和淀粉酶、脂酶升高。CT平扫见胰腺呈弥漫性蜂窝状改变,肝左叶附近有一界限清楚的钙化性肿物,增强CT扫描肿物无强化。SPECT示肿物为  相似文献   

20.
特异性免疫是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免疫力,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但不能遗传给后代。形象点说,特异性免疫就是人体的“特种部队”,它的任务就是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者(细菌、病毒等)和内部的“变节分子”(恶变的细胞等),以保护机体的健康。这支“特种部队”是由淋巴细胞组成的。它又分成两个分队,一个是由B淋巴细胞组成的体液免疫系统,另一个是由T淋巴细胞组成的细胞免疫系统。在血液的淋巴细胞中,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长驻地点是淋巴组织(如淋巴结)。由于负有特殊使命,淋巴细胞经常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