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在硬脑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国内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聊城市中心医院、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照人民医院)收住的明确诊断为烟雾病,并接受EDAS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应用拜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78例)和非阿司匹林组(97例)。术后3、7、30、90 d例行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脑梗死发生情况。收集具有完整术后3、7、30、90 d磁共振成像复查结果的病例统计脑梗死发生情况,回顾性研究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的作用。结果阿司匹林组术后脑出血4例(5.1%),脑梗死6例(7.7%);非阿司匹林组脑出血1例(1.0%),脑梗死19例(19.6%)。阿司匹林组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后循环供血区明显,但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脑出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法安明)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治疗组(法安明 阿司匹林),疗程为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6.7%(P<0.05);观察2周治疗组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2例(8.3%);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安明,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单用肠溶阿司匹林和联合低分子肝素(法安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时照组(肠溶阿司匹林)及治疗组(肠溶阿司匹林 法安明),疗程为一周.结果 一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79%(P<0.05);观察4周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3例(1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安明,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等有关。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因此,认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导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期望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不可行的,应当针对不同群体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较长,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复发作等特点,应将其归属于络病的范畴。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也许可以解决具有不同群体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的作用.方法 96例老年UAP患者,平均71.2±5.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治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疗程为两周,随诊4周. 结果两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对照组为75%(P<0.05);观察4周治疗组6例再发心绞痛(12.50% );对照组发生14例(36.02%);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较单用阿司匹林能更有效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等有关。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因此,认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导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期望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不可行的,应当针对不同群体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较长,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复发作等特点,应将其归属于络病的范畴。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也许可以解决具有不同群体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CABG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阿司匹林组,每组34人.氯吡格雷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只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研究随访时间内(一年)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等的发生比率.结果随访时间内氯吡格雷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5.88%*、5.88%、2.94%*、2.94%)与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4.7%、8.82%、17.6%、5.88%).两组比较中桥血管堵塞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术后接受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MI)、桥血管堵塞的发生率,桥血管狭窄及出血比例亦有所下降,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更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应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5%~60%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也许可以解决具有不同群体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属于水杨酸类药物,具有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功效。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服用10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因此,世界各国都已把阿司匹林列为抗血小板凝聚的基础药物。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不断增多,科学家们发现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防治两种糖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联用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观察组阿司匹林 速碧林,疗程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61.7%。观察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在常用治疗基础上加用速碧林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2例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生卒中7.9%,对照组患者发生卒中13.2%,二组相比,P〈0.05。治疗组2例(2.6%)患者出现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4例(5.3%)患者出现进展性脑梗死。两组中均1例出现中重度出血,出血发生率均为1.3%。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能降低卒中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李莞 《求医问药》2011,(12):49-49
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线药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凝聚等功效。迄今为止,全球已完成了300余项关于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大量的试验数据显示,有发生心脑血管栓塞风险的人若每日服用75~150毫克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有效地预防心脑事件的发生,而且很少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是,有发生栓塞性心脑血管病风险的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怎样使用阿司匹林,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旨在评价替罗非班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血栓栓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选取289例经颅内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发生血栓栓塞76个患者,其中48个进行替罗非班治疗和28个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与阿司匹林治疗患者比较,用药治疗1天、3个月、6个月,替罗非班用药患者血栓栓塞完全或部分溶解率显著增高,分别为(10.71% vs 66.67%),(21.43% vs 83.33%),(55.56% vs 95.83%)。结果表明,替罗非班能有效地解决血栓栓塞症,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再通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早期联合应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76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及治疗组(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疗程5 d。结果5 d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47%,对照组为71.05%(χ^2=5.067,P〈0.05);观察2周,治疗组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2例(5.26%)。结论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早期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陈静 《黑龙江医学》2013,37(5):369-370
<正>阿司匹林(ASA)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作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减少了约25%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但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发生血栓栓塞等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2],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  相似文献   

1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216-219
目的探讨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中年高血压患者177例,根据是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血压达标组(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血压不达标组(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比较2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情况,并对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年高血压患者177例中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21.5%(38/177)。血压达标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1.8%(10/85),血压不达标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30.4%(28/92),血压不达标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达标组(χ~2=8.978,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体质量、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较阿司匹林敏感组女性比例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女性为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年高血压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时,有较多的女性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患者空腹血糖和血压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过度聚集的治疗效果,为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01名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人(年龄73.4±7.6岁,男性352人),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判定标准为体外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0%。结果:共发现阿司匹林无反应者79人,占总入选人数的15.8%。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发病率随着阿司匹林的剂量增加而显著下降,25mg组(n=142)、50mg组(n=319)和≥75mg组(n=40)的发生率分别为30.3%,10.7%和2.5%。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年龄与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他因素,如:吸烟、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以及是否使用潘生丁对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发生无影响。结论:老年人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存在着相当比例的阿司匹林无反应现象,我们建议应该在严密的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基础上的进行阿司匹林使用剂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将我市卫生系统男性6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普通可溶性阿司匹林500mg/d,必要时可加用肠溶性阿司匹林30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结果:试验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9例次/年,发生率1.0%;对照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9例次/年,发生率1.4%。治疗组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降低15%,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降低36%,心血管总死亡率降低5%。结论:阿司匹林应该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更多的患者人群中,所有急性MI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时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有明显降低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如继续长期使用3~4年还有附加益处。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可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其作用机理是使血栓素(该物质生成增多会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生成减少,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因而,阿司匹林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作用。大量临床观察证明,部分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降低致命和非致命性冠心病的发生,也能降低中风和其它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但是,由于很多人对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不甚了解,常发生一些用药不当的问题,所以,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避免以下误…  相似文献   

20.
傅世英  付兵  董礼航  刘滨  赵玉娟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21-723,759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对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0例房颤患者,其中100例接受口服华法林治疗,100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脑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脑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30%和6.82%(P>0.05)。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18%和3.41%(P<0.05),均无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结论华法林对预防房颤脑栓塞的发生具有降低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维持在2.0~3.0,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