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芬太尼罗哌卡因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及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对产程和胎儿的作用.方法 选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初产妇62例,经产妇38例,宫口开大1~2 cm时行分娩镇痛为观察组,100例未行分娩镇痛初产妇66例,经产妇34例为对照组,监测项为血压、脉搏,观察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镇痛效果,新生儿评分.结果 镇痛组无不良后果,产妇情绪稳定,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age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产妇宫口开大1~2 cm,宫内压到75~85 mmHg时,明显疼痛时,用芬太尼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临床效共趟醵?疼痛降低,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CSEA)减轻或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儿、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无产科、麻醉科禁忌症的初产妇分为自由体位腰麻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组和硬膜外持续给药分娩镇痛组,每组各90例,在宫口开大2~4cm时,分别施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和硬膜外镇痛,并与条件相似、不用任何镇痛措施的9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对照组)比较三组产痛程度、运动神经阻滞,副作用,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自由体位CSEA镇痛有效率较硬膜外组明显提高(P〈0.01),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经阴道自然分娩率高于硬膜外组(P〈0.05)。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由体位CSEA应用于产科分娩,可达到镇痛要求,产程加速,不增加器械助产率。  相似文献   

3.
邹隆娜 《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439-2440
目的:探讨使用杜冷丁对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在我科阴道分娩精神紧张的初产妇,分别在宫口开大3~4 cm左右使用杜冷丁100 mg肌注,对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等进行观察,并设有对照组80例精神紧张的初产妇接受一般医疗护理为对照。结果:发现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杜冷丁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 (CSEA)用于分娩镇痛时对宫颈扩张速率的影响。 方法100例单胎、头位、足月、无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初产妇在宫口3~4cm时随机分为CSEA组 (行CSEA分娩镇痛 )和未镇痛组 (未予镇痛处理 ) ,观察宫颈扩张速率、产程进展、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 结果 两组入选前宫颈扩张速率无差异 (P>0.05) ,入选后CSEA组宫颈扩张速率明显高于未镇痛组 (P<0.05) ;CSEA组第二产程较未镇痛组长 ,但均在2h以内 ;两组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无区别 (P>0.05)。 结论 健康初产妇行CSEA分娩镇痛能增加宫颈扩张速率 ,但延缓第二产程进展。  相似文献   

5.
临产后在宫口开大5cm以下人工破膜对产程的影响,各家有不同意见。资料与方法: 本文观察对象分为两组。破膜组年龄在21~30岁之间,足月妊娠的初产妇,头位单胎阴道分娩者。在临产后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3~5cm,先露高位在-2~+1时行人工破膜,共68例(其中宫口开大3cm有11例,4cm有35例,5cm有20例)。其中大多在进入活跃期后产程进展缓慢或有阻滞。对照组为年龄相仿的66例足月初产、单胎、头位阴道分娩者(其中宫口开大3cm的11例、4cm的35例,5cm的2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程陪伴舒适体位联合间苯三酚在初产妇经阴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菏泽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及菏泽市立医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组产妇在自然临产后宫口开大3 cm时给予80 mg间苯三酚静脉推注配合全程陪伴的舒适体位分娩.对照组采用传统平卧位或侧卧位待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减轻或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儿、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无产科、麻醉科禁忌证的初产妇(观察组)在宫口开大2-4 cm时,给予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并与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30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痛程度、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经阴道助产分娩率增高(P〈0.05)。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A应用于产科,可达到分娩镇痛、加速产程目的,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院质量的提高 ,产妇分娩时无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满足产妇无痛分娩的要求 ,曲阜市鼓楼医院麻醉科由麻醉医生、产科医生、助产护士共同组成无痛分娩工作小组 ,于2 0 0 0年至 2 0 0 1年观察了 12 0例产妇的分娩情况。1 方法选择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妇 6 0例作为镇痛组 ,同时把紧随镇痛组后分娩的第 1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共 6 0例。当镇痛组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 ,宫口开大至 2~ 3cm时 ,按常规腰 2~ 3行硬膜外穿刺 ,置管 4 cm,固定用硬膜外导管注入 2m L 0 .5 %布比卡因观察 5 min,无腰麻现象后再注入 6~ 8m L0 .1%布比卡因加 …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经产妇产程时间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574例、经产妇336例,分镇痛组及非镇痛组。镇痛组实施硬膜外阻滞麻醉,给予罗哌卡因,使用镇痛泵持续镇痛;非镇痛组使用非药物性镇痛护理。比较2组产程及分娩结局。结果 初产妇镇痛组产后出血率、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非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经产妇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及经产妇镇痛组宫口开大3~10 cm用时均短于非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和经产妇镇痛组第二产程均比非镇痛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分娩镇痛可明显缩短第一产程、延长第二产程时间,降低初产妇产后出血及中转剖宫产率,且不增加阴道器械助产率,不影响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椎管内不同诱导方式下腰-硬联合阻滞( CSEA)或硬膜外阻滞(EA)中,相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60例,宫口扩张3 cm时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每组30例;另设无分娩镇痛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CSEA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5μg后硬膜外置管接自控镇痛(PCA);EA组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 μg/mL的舒芬太尼混合液实验剂量5 mL,随后注入上述药物10 mL后再接PCA;对照组未行任何镇痛处理.观察CSEA组和EA组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完善时间、产妇满意度、不良反应、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催产素及器械助产的使用情况.结果 实施椎管内麻醉后,CSEA组和EA组的视觉疼痛评分表(VAS)评分逐渐降低.CSEA组的镇痛起效时间和镇痛完善时间较EA组显著提前.CSEA组和EA组的活跃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EA组第二产程较CSEA组和对照组延长(P<0.05);3组间第三产程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皮肤瘙痒发生率高于EA组和对照组.EA组改良Bromage评分高于CSEA组和对照组;3组剖宫产率、催产素及器械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于CSEA和EA均能提供满意且安全的分娩镇痛.CSEA因具有起效快、药物用量少和产妇满意度高的优点而更适合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时机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370例产妇按照宫颈口开张程度分为2组,潜伏期组130例在宫颈口开张1 ~ 2 cm时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镇痛,活跃期组240例在宫颈口开张3 ~ 8 cm时开始实施镇痛,记录2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应用情况产后24 h出血量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体质量及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即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黄疸。【结果】 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比较,潜伏期延长[(453 ± 203)min vs,(338 ± 182)min,P = 0.000]。活跃期组的活跃期时间明显延长[(229 ± 109) min vs(197 ± 101) min,P = 0.011]。第23产程和总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00,P = 0.222,P = 0.091)。潜伏期组的缩宫素使用率较高(43.08% vs 23.33%,P = 0.012)两组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潜伏期实施联合分娩镇痛可能抑制子宫收缩延长潜伏期,正确使用缩宫素可以减少分娩镇痛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婴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ASAI-Ⅱ级足月单胎初产妇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例条件相近但不给分娩镇痛的产妇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宫口开大至3~4 cm时进行CSE操作,蛛网膜下腔注入0.2%罗哌卡因1.5 ml(3 mg)。在腰麻后40 min行PCEA镇痛,注入0.1%罗哌卡因与芬太尼2μg/ml混合液,基础输注速率6ml/h,单次PCA3 ml,锁定时间10 min。宫口开全时停泵。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评估镇痛情况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观察并记录产妇生命体征、产程时间、生产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均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两组产妇活跃期时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生产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的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CSEA分娩镇痛时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对运动神经阻滞轻且不影响产程和母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可行走分娩镇痛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待产妇280例,根据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140例为分娩镇痛组(Z组),常规分娩组140例(C组)。镇痛组(Z组)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穿刺操作,成功后开始镇痛;常规分娩组(C组)不做麻醉干预。观察组记录镇痛前即刻(T0)及镇痛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宫口开全时(T4)VAS评分,C组记录宫口开3 cm时(T0)及以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宫口开全时(T4)VAS评分;两组中转剖宫产率、产程进展及产后出血情况、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改良Bromoge分级评分都是0分,两组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中是可行且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张广兰  冯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8):1218-1220,1223
目的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1~31日在本院产检
门诊正规产检并选择阴道试产的孕妇,临产后,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者,根据有无镇痛要求分别纳入镇痛组(166例),及对照组
(162例)。对比两组第1、2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等指标,探讨硬膜外镇痛对于产程和分娩结局的
影响。结果镇痛组第1产程(497.9±168.4)min、第2产程(54.3±43.8)min、总产程时间(522.1±178.9)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
别为(404.2±156.0)min,(31.5±19.8)min,(435.8±159.2)min(P值均<0.05);两组催产素使用率、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
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硬膜外镇痛会使产程延长,尤其是延长第2产程,但
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分娩镇痛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rai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的产程特点,为临床安全管理其产程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自然临产的246例足月TOLAC孕妇,以及同时期340例自然临产、阴道分娩足月初产妇(SVB组)的临床资料。研究TOLAC的产程特点,以及前次剖宫产时机、既往阴道分娩史、妊娠间隔(1.5~3年、>3年)等对TOLAC产程的影响。结果 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成功率90.2%。伴有阴道分娩史的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产妇的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间较无阴道分娩史的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wTOLAC)缩短(P<0.05)。前次妊娠临产前和临产后行剖宫产的两组,以及妊娠间隔处于1.5~3年和>3年的两组的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间均无明显差异。wTOLAC组与SVB组比较,两组的产前体质指数、分娩孕周、产程中干预措施、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输血治疗率、妊娠合并症发生率、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产钳助产率均无明显差异。wTOLAC组的年龄、孕前体质指数、新生儿体重较SVB组大(P<0.05),分娩镇痛率较低(P<0.000 1)。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上述4个指标的组间差异:两组的产程进展模式类似,第一、总产程时限无明显差异,但第一产程宫口扩张2 cm后,尤其是宫口扩张6 cm后,wTOLAC组产程进展较快(P<0.01);wTOLAC组的第二产程短于SVB组(P<0.001),wTOLAC组内行分娩镇痛的第二产程亦短于SVB组内行分娩镇痛的(P<0.001);wTOLAC组内行分娩镇痛的第二产程和总产程长于未行分娩镇痛者(P<0.05)。结论 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的产程模式与初产妇类似,宫口扩张6 cm后产程进展较快,且整个产程进展较初产妇稍快,分娩镇痛会延长产程。前次剖宫产时机和妊娠间隔对自然临产的足月TOLAC产程的影响较小,既往阴道分娩史是促进TOLAC产程进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产妇分娩时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无产科及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阴道分娩单胎初产妇180例,随机均分为3组: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PCEA组(S组),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PCEA组(F组),未行任何镇痛处理的60例为对照组(D组).当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在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S组在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和0.5 mg/L舒芬太尼混合液试验剂量5 mL,随后追加上述混合液10 mL,30 min后以0.1%罗哌卡因和0.5 mg/L舒芬太尼混合液行PCEA.F组混合液中以2 mg/L芬太尼替代0.5 mg/L舒芬太尼,其他用药情况与S组相同.两组患者自控镇痛(PCA)剂量为5 mL,背景剂量为5 mL/h,锁定时间为15 min.3组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新生儿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硬膜外给药后10、30、60、120和180 min时的疼痛情况.记录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及出生后1~5 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 3组间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给予PCEA后,S、F组的VAS评分逐渐降低(P<0.01),在宫口开全时S组显著低于F组(P<0.01),S、F组间其余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F组镇痛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P值均<0.01).S组与F组间PCA用量、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F组产妇使用催产索的构成比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1).3组间器械助产、剖宫产率和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新生儿的NBNA总分均>35分.结论 产妇分娩时予PCEA对新生儿安全且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82-84+96
目的探讨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1月存在引产指征的足月妊娠孕妇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宫颈扩张球囊治疗。对两组孕妇的宫颈成熟度总有效率、Bishop宫颈成熟度评分、临产时间、第一产程、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转入NICU占比及新生儿体质量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87%)高于对照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促宫颈成熟前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促宫颈成熟后Bisho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时间、第一产程均低于对照组,而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转入NICU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应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缩短临产时间的同时提高阴道分娩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宫颈扩张单球囊与双球囊在促宫颈成熟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406例具备引产指征的足月单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宫颈扩张单球囊)和对照组)给予宫颈扩张双球囊),两组各203例。比较两组产妇宫颈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宫颈改善有效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χ2=0.11,P>0.05);观察组自然临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χ2=5.89,P<0.05);两组球囊放置至活跃期时间、分娩时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t=0.09、0.14,均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t=0.23,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04,P<0.05);两组宫内感染、脐带脱垂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χ2=0.68、0.32、0.19,均P>0.05)。结论 宫颈扩张单球囊与双球囊在改善产妇子宫颈条件中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相比宫颈扩张双球囊,应用宫颈扩张单球囊后能够明显提高产妇自然临产率,有效减轻剖宫产率,同时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其对促宫颈成熟具有较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海英 《海南医学》2012,23(12):32-33
目的探讨不同产程剖宫产术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第一产程剖宫产80例产妇病例资料(实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择同期85例第二产程剖宫产的产妇作为对照组。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产妇的术中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比较,治疗后实验组产妇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临床结局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产程剖宫产术可明显降低术中风险,减少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新生儿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