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经方辨证纲领发展史着眼,参考若干先秦至汉唐的医学文献,系统阐述了经方辨证纲领发展由神农时代的寒热为纲,再到扁鹊仓公时代的虽着重寒热之辨但表里概念始萌,最后到仲景时代的表里成为辨证核心要素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辨寒热与辨表里的各自特点,阐述了辨表里在半表里分类、疾病诊断、预后判断、治则优化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维度...  相似文献   

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3.
陈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17(11):663-667
察小便之异常,在中医临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小便异常"的条文内容进行辨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阐发.指出在临床辨证中察"小便异常"可以别阴阳、定表里、辨寒热、判虚实,如辨蓄水与蓄血、辨饮停中焦与水蓄下焦、辨少阴水火之虚实、辨阳明腑实之轻重、察津液损伤之程度等,从而指导疾病治疗,判断疾病预后.作者在文中结合自己的医案,以阐明理论的指导意义,突出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在儿科诊断方法中,三岁以下小儿常用观察指纹的方法,并且是儿科独特而重要的诊法。所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长短测轻重”,其中“红紫辨寒热”是说小儿指纹,色鲜红者,多主外感风寒;色紫红者,多为热证。“红色主寒”似乎已成定论,这不仅与临床不符,而且与中医基本理论相悖逆。  相似文献   

5.
<正> 第四章八纲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外感内伤疾病尤其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其中并以阴阳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如《医学心悟》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指出:"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  相似文献   

6.
寒热是辨别病证属性的纲领,与阴阳、表里、虚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八纲辨证。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所谓寒者热之,笔者认为即对于实寒,当虑其邪闭阳郁,辨寒热多少,辛温以散寒;对于虚寒,则针对阳气虚衰,辨脏腑归属,辛温以扶阳。  相似文献   

7.
马家驹  张广中  陶有强 《河南中医》2013,33(8):1223-1225
经方诊治耳鸣,辨证不出六经,临证时当遵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详细审明六经归属,辩明表里寒热虚实,方可不犯原则性错误.耳鸣多见邪气上扰清窍,其中属少阳半表半里热者居多,但太阴病水饮上犯者亦不少见,对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热扰所致耳鸣,给予和解少阳之法常可获效;对于太阴里虚寒,水饮上逆所致耳鸣,则当治以温胃降逆利饮之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六经各有表里寒热变化,又各有不同所主的观点出发,系统分析和归纳了《伤寒论》中所涉及的各种寒热夹杂证的辨治内容,界定了它们的六经归属与病机特点,进一步提升了六经理论对杂病辨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  相似文献   

10.
介绍刘志龙教授运用经方辨治2型糖尿病经验。其认为该病应首辨阴阳("二要"),再辨六经,后分经腑、表里、寒热、虚实,可按照六经法及六类降糖中药加以治疗。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寒热并用之法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在论述大青龙汤证时指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1]49。大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热,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法之一。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37为风寒束表、邪热壅肺而设,也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病情迁延发展,可至饮热迫肺,症见咳喘[2],给予厚朴麻黄汤证。水饮夹热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证;外寒内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121。为素体卫阳虚,复有外寒内热之痞证,亦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由此提示,寒热并用法适宜于病位涉及表里阴阳、病性属于寒热阴阳、且两两相异,可直接用寒热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老年便秘为本虚标实,要详辨五脏、虚实、阴阳、表里、寒热。治宜补兼消,强调勿攻下,灵活用药,合理摄养。  相似文献   

13.
寒热错杂证,此处“错杂”作“互见”之意,即寒与热证错杂互见,是临床症状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的一类证候。病证寒热判若冰炭,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每难辨治。《伤寒论》对此不乏简记,散见于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麻黄升麻汤等。学习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提高辨证施治、临床诊治水平,有实际意义。1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论》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寒热虚实辨病性、证候演变辨病势、脉证合参辨预后,这4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为临床难治性疾病,该病属"筋痹"范畴,从络治痹具有一定优势,该病符合络病发病特点,因此可以从络病角度进行辨证论治。吴以岭院士提出络病辨证六要,认为络病辨证应从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辨阴阳表里、辨寒热虚实、辨气病血病、辨络形络色6个方面进行。本文从这6个方面出发,分析探讨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络病病机,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祖国医学的根本理论,是中医病理、临诊、论治的纲领.其中阴阳是八纲中纲领的纲领.离开了辨"虚实"这个法则,就无法谈到"补泻"的施治.要辨清"虚实",首先必须了解"邪正"之间的关系.邪者邪气也.广义的说,不正之气皆属邪,即凡是内外致病因子都称邪;狭义的说就是六淫,这里主要指六淫的外在致病因子.正者正气也.即人体生理机能和谷气所化之精微,是内在的抗病力,或说元气.  相似文献   

17.
医苑百花     
八纲辨伤寒首推尚从善仲景虽未明言“八纲辨伤寒”,但《伤寒论》中确有八纲实质。“八纲”是历代医家从长期辨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辨治证候的普遍规律。“八纲辨伤寒”是对六经辨证学说的补充与发展。许叔微论伤寒强调须分表里虚实明代以前,虽未见有“八纲辨伤寒”的明确提法,但将《伤寒论》中的内容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18.
六经辨证贯穿使用了别表里、审寒热、定虚实、明阴阳的八纲辨证内容。临床采用先辨六经,可以使病位病性明了,继而细辨方证,使方证相应,常能达到“病皆与方相应”。  相似文献   

19.
近代名医余奉仙医术精湛,尤擅长治疗瘟疫,于险症、重症活人无数。总结其治疗瘟疫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辨病位首分表里上下,辨病性区别阴阳虚实、寒热气血,治疫重在因势利导、驱邪解毒,方药选取权衡古今、自出心裁。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