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微电极记录(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依照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方式的差异,分析80例接受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病例资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术中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进行程控;对照组患者根据DBS专家程控共识逐个触点程控。结果 首次开机时间:对照组(136.30±11.81)min,实验组(86.05±7.0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开机时间明显缩短;首次程控不良反应次数:实验组(0.90±0.50)次,对照组(3.03±1.00)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次数显著减少;药物“关”期情况下,术后开机与关机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善率:实验组术后开机UPDRS-Ⅲ平均改善率为47.60%,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46.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临床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疗效及其程控策略。方法对我院2018年1~12月行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10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合并有RLS分为RLS组和非RL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所有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STN-DBS),术后1月开机并随访6月,总结DBS治疗PD患者RLS的疗效和程控策略。结果 103例PD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RLS组共有32例患者(31.07%),与非RLS组相比,病程、改良HY分级和UPDRS-Ⅲ评分显著更高(P0.05);RLS组开机后6月随访RLS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RLS组患者开机后6月程控参数较非RLS组双负刺激使用率更高,刺激触点选择下触点更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PD合并RLS率较高,STN-DBS可有效改善RLS症状,术后程控更多的选择双负模式和偏下触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MER)结果指导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的可行性。方法 60例PD患者在我院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术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程控时应用术中MER结果指导策略,对照组30例术后程控按常规的逐点尝试程控策略。记录并比较两组平均开机耗时、整个开机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最终程控触点选择以及术前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和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改善率。结果对照组开机平均耗时(130.77±12.36)min,实验组平均耗时(33.95±2.10)min,实验组耗时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开机时平均不良事件为(1.47±1.04)次,对照组平均为(2.03±0.93)次,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最终选择触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为(51.40±8.05)分,对照组平均为(55.80±9.72)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改善率为(49.93±7.15)%,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50.87±6.8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R指导的程控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程控策略,提高程控效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步态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症状波动的PD患者, 共10例。术前Hoehn-Yahr分级为2.5级2例, 3.0级5例, 4.0级3例。采用外骨骼系统进行力反馈训练和步态姿势矫正训练, 通过监测步态数据来进行程控。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首次训练前与末次训练后患者的双下肢摆动相占比、双下肢步幅、步速和步频, 以评估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均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训练下调整程控参数, 每个周期训练4次, 共2~4个周期。与首次训练前比较, PD患者末次训练后双下肢的摆动相占比增加[左侧为(27.57±2.39)%对比(24.30±2.75)%;右侧为(27.38±2.96)%对比(23.15±2.77)%]、双下肢步幅均增加[左侧为(0.83±0.16)m对比(0.55±0.18)m;右侧为(0.83±0.16)m对比(0.55±0.17)m]、步速增加[(0.73±0.18)m/s对比(0.4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 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最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最佳刺激位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临床常用的手术计划系统进行脑深部刺激电极三维重建,评估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01—12接受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基于脑深部电极三维重建技术,根据植入电极与STN的位置关系,将病例分为2组(组1:双侧电极位于STN内;组2:一侧或双侧电极均不位于STN内)。分析基于电极重建技术与标准开机程控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刺激触点二者的吻合度,比较两种不同电极植入精确度对该吻合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种筛选方式的最佳触点几何中心的空间坐标的差异。结果基于重建电极与标准开机流程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触点的吻合度达83.33%(35/42),左右两侧的吻合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的最佳触点吻合度高于组2(88.24%vs 6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触点的空间坐标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深部电极重建技术能够立体直观呈现颅内电极与DBS目标核团的空间位置关系,基于该方式筛选的最佳刺激触点与传统开机程控方式存在较高的吻合度,该项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术后程控最佳DBS触点筛选的准确性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丘脑底核(STN)脑深部高频电刺激(DBS)治疗的11例帕金森病(PD)患者手术前后情况对比,初步探讨其近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STN-DBS治疗的11例(双侧9例,单侧2例)原发性PD患者,采用MRI、微电极记录(MER)技术和术中测试共同确定靶点,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术后复查头颅CT,分别在术前、术后未开机第3天、开机后3月、6月、12月和15月采用UPDRS评分评估PD患者"开/关"两种状态下的运动症状改善程度、运动并发症、嗅觉改善和左旋多巴类药物减少情况。结果电极植入靶点均为STN,术后早期全部出现微毁损效应,1侧出现电极移位,1例有一过性复视,无硬件相关并发症,开机后12个月时程控参数达到稳定,症状改善达到最优,以震颤(达84.8%)、僵直改善最为明显,平衡障碍改善最差(为49.8%)。结论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PD近期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Hoehn-Yahr分期2.5~5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以及不同Hoehn-Yahr分期患者间临床效果的区别。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应用DBS治疗的69例PD患者(Hoehn-Yahr分期2.5期7例、3期27例、4期31例、5期4例)进行术后60个月的长期随访观察。分别在患者术前抗PD药物"关"期状态及术后6、12、24、36、48、60个月时DBS开机持续治疗下药物"关"期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估, 分别在患者术前及术后6、12、24、36、48、60个月时进行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数据采集, 在术后12个月时采集患者DBS刺激参数并计算出总刺激功率、单脉冲平均能量、较大单脉冲能量。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LEDD的差异, 比较不同Hoehn-Yahr分期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的差异, 以及术后12个月时DBS刺激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  相似文献   

9.
肌张力障碍和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器刺激参数调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器(braindeepstimulation,DBS)治疗运动障碍病中刺激参数调节的策略,总结出一套高效刺激参数程控步骤.方法 从2003年9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电刺激术治疗并随访60例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和肌张力障碍患者.其中男29例,女31例,接受双侧手术41例,单侧手术19例.采用微电极记录手术靶点区域细胞外放电信号并计算STN核团长度,术后复查MRI了解电极位置,估算出每个触点相对于STN的位置关系.每个触点采用相同刺激参数,单极刺激观察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刺激参数从低到高,直至患者出现副反应.选取患者改善最佳状态副作用最小时电压值,进行4个触点比较,取最小值的触点为刺激靶点.调节并记录患者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所用电压、脉宽和频率大小.对于肌张力障碍患者有时调试当时不能立即观察出症状改善效果,则采用副反应产生的电压值在3~5V的触点作为刺激靶点,观察一周后再确定是否更换刺激触点位置.结果 术后6个月刺激电压2.9±0.8V(54例患者),术后12个月3.0±0.4V(34例患者),术后24个月3.0±0.7V(18例患者);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刺激触点共101个,其中87个触点位于STN前背侧和周边纤维传导束,占总触点数的86.1%,其中14个触点位于STN中央,占总触点的 13.9%.结论 丘脑底核前背侧部和周边纤维传导束,如未定带(zonaincerta,ZI)和Forel区(fieldsofForel,FF)是刺激的最佳靶点,用相对最低电量可以得到最佳疗效.刺激频率和脉宽对刺激效果影响较小,刺激电压随时间推移增加很小或基本不增加.  相似文献   

10.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效果明显、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DBS在PD手术中除合理选择颅内靶点外,手术后的DBS程控调节是治疗PD的重要环节,其临床疗效与术后程控调节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外相继开展该项技术。近10年来国外已作DBS手术2万例次,国内自1998年以来已有10多家医院开展DBS手术,共作200多例。现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PD现状及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在图像融合技术辅助下进行首次程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09月~2017年01月于我院行双侧STN-DBS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融合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完全依据患者生理反应进行首次程控,融合组采集患者术后4周的CT图像,将其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以显示DBS电极末端的解剖位置,根据位置来选用程控触点,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程控后稳定期药物关期刺激器关机、药物关期刺激器开机状态下UPDRSⅢ评分、改善率及程控耗时。结果两组患者首次程控后UPDRSⅢ评分改善率对比:对照组平均改善率49.4%,融合组平均改善率51.1%,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程控耗时对比:对照组平均耗时3.2h,融合组平均耗时1.7h,融合组显著短于对照组。随访记录6月内患者人均门诊程控次数对比:对照组人均9.4次,融合组人均7.5次。结论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引导程控是DBS术后程控可靠、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程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2月用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61例PD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脑深部刺激(DBS)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调节参数,丘脑底核(STN)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靶点。  相似文献   

13.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36例,其中丘脑底核(STN)35例和丘脑腹中间核(Vim)1例,单侧18例,双侧1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36例PD患者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6.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DBS能有效控制PD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可充电可远程程控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系统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刺激术后的治疗效果、影像学成像及治疗机制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2022年10月1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全球首例可充电可远程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系统治疗帕金森患者1例,对随访1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1周及1年分别行3.0T颅脑核磁检查,评估临床症状、磁共振成像和神经刺激器电极阻抗的稳定性。结果 术后4周开机至术后随访1年,患者运动(UPDRS-III、UPDRS-IV改善率分别为95.31%、75.00%)及非运动症状(NMSS、PDSS、PDQ39、MoCA、HAMA、HAMD、CCS改善率分别为85.42%、24.53%、91.23%、7.14%、84.61%、100.00%、57.14%)明显改善,药量减少(LED减少34.61%),且刺激参数稳定。3.0T核磁影像学检查(T1、T2、3DT1、DTI、rs-fMRI)成像正常,结构像可清晰显示电极及核团位置,功能磁共振成像提示开机状态下脑局部神经元活动增加,脑功能连接增强。检查过程神经脉刺激器电极阻抗稳定,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冻结步态(FOG)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程控参数模式调整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例伴FOG的PD患者进行DBS术,其后进行程控参数调整。开机时采用高频单极程控模式,若无改善改用低频刺激,再无改善尝试采用交叉电脉冲模式。如患者低频刺激作用不能持续或不能耐受,改用高频-低频交替使用模式或交叉电脉冲模式。术后第13个月、24个月分别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FOG量表(FOG-Q)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定(PDQ-39)量表评分以判断患者疗效。结果 2例患者使用高频单极程控模式,4例患者采用交叉电脉冲模式,2例患者采用高频和低频交替使用模式。所有患者DBS术后13个月和24个月的UPDRS第Ⅱ部分的第14分项、FOG-Q、UPDRS第Ⅲ部分及PDQ-39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 0. 01)。所有患者DBS术后13个月与24个月之间各量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DBS程控参数模式的个体化调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症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诊断为伴震颤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病例资料,结合手术前后MRI和CT等影像数据,通过软件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2例病人为单侧震颤症状仅植入一侧电极,5例病人双侧震颤植入双侧电极,每侧电极4个触点,电极触点共48个。排除刺激引起副作用的触点6个,实际有效电极触点42个。计算有效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分析震颤改善程度与距离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刺激参数程控下,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震颤改善率50%组为(1.74±1.13)mm,震颤改善率≤50%组为(2.76±1.22)mm;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与震颤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R=0.55,P0.05)。结论 DBS作用于齿状-红核-丘脑束,与震颤改善相关,未来需进一步严密设计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应用价值,以实现精确靶点定位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双侧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冻结足(FOG)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合并有冻结足的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至少随访12个月.采用UPDRS运动评分(UPDRSⅢ)、UPD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UPDRSⅡ)及UPDRSⅡ中的第14项"Freezing"项目的评分(FOG),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1周、术后6个月、12个月在药物治疗"开、关"期的基础评分及随访期间刺激器开启时的评分,尤其是"Freezing"项目得分多少及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3例PD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良好,UPDRSⅢ、UPDRSⅡ评分下降显著(P<0.01).在手术后的6、12个月,刺激器开启时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评分明显下降(P<0.01),而"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改善(P>0.05).结论 STN-DBS能显著改善PD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而对"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正逐步取代传统毁损手术用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然而,由于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最佳的刺激靶点及最优的刺激参数仍不甚明确。近年来,国际上涌现出一批采用内囊前肢或伏隔核为刺激靶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小样本量报道,均提示不错临床疗效。为此,我中心采用伏隔核和内囊前肢同时刺激,探索更优多靶点组合及程控参数。方法 2015年12月到2018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完成2例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病例,两例病例分别完成27个月和12个月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强迫症状和一系列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开机后经过多次程控参数调整,两例患者不仅强迫症状明显缓解,而且焦虑抑郁情绪也有所改善。长期随访提示,两例患者强迫症状分别缓解75%和83%,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及认知功能废损。结论内囊前肢联合伏隔核DBS刺激难治性OCD证实了较好临床疗效。通过手术前后靶点影响分析及程控测试提示:内囊前肢腹侧中段联合伏隔核刺激提示更优靶点组合,即以较低能量达到明显改善强迫症状目的。  相似文献   

19.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治疗药物难治性震颤的主要手术方式, 丘脑腹中间核(VIM)是手术首选靶点。近年来, 丘脑底核后部(PSA)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并被认为是一个有潜力的靶点。2020年6—10月昆明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双侧单电极双靶点电刺激即VIM联合PSA-DBS对2例震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术后效果良好, 证实了该手术的可行性, 通过程控发现, PSA对震颤控制更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使用国产刺激器异频程控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ige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在双侧苍白球内侧核(Gpi)植入国产电极刺激器,术中采用微电极准确定位靶点,术后1个月开机进行常规程控,3个月后实施左右异频程控。采用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BFMDR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开机,症状明显改善,BFMDRS从术前22分降至6分。但由于右侧电极触点邻近内囊后肢,刺激电压较低,病人出现左侧肢体发麻现象,通过增加左侧刺激电压达到治疗效果。术后3个月时症状反复,BFMDRS评分升至10分;改用左右异频刺激,通过降低右侧刺激频率,提升右侧电压改善症状,并降低左侧电压以减少耗电量,病人左侧肢体麻感消失,症状进一步改善,BFMDRS降至4分。结论国产脑深部电刺激器实施双侧Gpi DBS治疗Meige综合征效果理想,左右异频刺激可降低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