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目的探讨完全川崎病(cKD)和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冠脉病变(CAL)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cKD和iKD患儿的CAL,并进行CAL高危因素分析。结果1514例KD患儿中,cKD 1094例(72.3%),iKD420例(27.7%)。全部KD患儿的CAL发生率为51.9%;cKD组与iKD组CAL发生率分别为57.2%和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与iKD组不同程度CAL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组回声增强或小型冠状动脉瘤发生率较高(50.4%),iKD组巨大冠脉瘤发生率(2.4%)相对较高。iKD组血栓发生率3.3%,高于cKD组的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D与iKD组临床超声心动图首次发现CAL时间分别为(7.84±2.97)d和(8.47±2.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发生CAL时最常累及左主干。cKD组左右冠脉同时受累、单纯右干受累以及整个左侧冠脉受累的比例均高于iKD组,iKD组左主干单独受累比例高于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iKD为CAL发生的高危因素;病程5~10天使用IVIG为CAL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CAL特别是巨大冠脉瘤和血栓形成更常见于iKD患儿;iKD中CAL以左侧冠状动脉单独受累为主,cKD中CAL以左右冠脉同时受累最常见;规范使用IVIG可以减少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检测对川崎病(KD)患儿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5岁以下KD患儿55例,采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猴骨骼肌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5例急性期KD患儿和43例对照组(发热对照23例,健康对照20名)血清中AECA,并通过比较AECA阴性和阳性组相应的实验室、临床指标,初步评估AECA对KD早期诊断、预后转归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KD患儿中AECA阳性率为4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P=0.004),但与发热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4%,P=0.053);AECA对KD诊断的灵敏度为40.0%,特异性为88.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则分别为80.0%、53.5%,准确率为60.4%。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蛋白酶3抗体(抗-PR3)阳性KD患儿中AECA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值分别为0.013、0.034)。AECA阳性组与阴性患儿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CA阳性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发生动脉瘤的相对危险度为6.67(95%CI1.2~36.1)。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脑利钠肽(BNP)、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尿乳酸脱氢酶(LDH)等对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iKD)的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典型川崎病(KD)和iKD患儿各20例。分别于急性期采集样本,除常规测定CRP、ESR外,重点检测血浆BNP、HDL及尿LDH数值。同时选取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KD患儿年龄总体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BNP数值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与CRP数值存在线性正相关;血HDL数值总体均数低于对照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尿LDH数值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BNP、HDL及尿LDH在KD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iKD患儿急性期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白三烯(LTs)E4(LTE4)在儿童典型川崎病(KD)中的变化,探讨是否可以将LTs作为KD后的监测指标。方法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儿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收治68例完全性KD患儿,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其在治疗前后尿LTE4水平,55名正常儿童尿LTE4作为对照组,同时对KD急性期患儿行心脏彩超检查,分为有冠状动脉损害组(8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60例)。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尿LTE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尿LTE4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KD患儿治疗前后比较,LTE4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KD尤其是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LTs水平明显增高,尿LTE4可作为KD后临床监测指标,可以考虑通过早期应用LTs受体拮抗剂干预来达到预防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促进冠状动脉损伤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脉瘤远期血管改变及其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病程大于1年且合并中型以上冠脉瘤的KD患儿31例为研究对象(KD冠脉瘤组),以CD34/CD133/KDR+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表面分子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周血EP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及载脂蛋白。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21名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KD冠脉瘤组患儿病程1.0~12.5年,中位病程2.5年;中型冠脉瘤9例,巨大瘤22例,12例存在心肌缺血证据。KD冠脉瘤组血清hs-CRP为(2.77±1.06)mg/L,对照组为(1.60±1.53)mg/L,KD冠脉瘤组显著升高(P<0.01)。外周血EPC及血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冠脉瘤组恢复期血清hs-CRP显著升高,提示仍有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KD成年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对川崎病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在川崎病(K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广州市儿童医院2005-11-01-2006-11-01 收治的98例KD患儿血清进行ANCA检测,分析KD中ANCA的阳性率,ANCA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敏感度、冠状动脉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 ANCA在KD患儿中阳性率为69.4%;KD中ANCA阳性组和ANCA阴性组两组间对IVIG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CA阳性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程度重于ANCA阴性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CA在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病理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可作为临床中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一项预警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STE)获取左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对儿童川崎病(KD)急性期心肌损伤判断的价值,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68例住院KD急性期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分为无冠脉损伤组53例和冠脉损伤组15例。采用Simp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QLA10.0软件对所采集的心肌图像进行斑点追踪并获得GLS以分析心肌运动,并收集KD患儿急性期的CRP、ESR检测结果,与56例健康体检儿童作比较;分析KD患儿炎症指标与GLS的相关性。结果 KD急性期患儿GLS、CRP、ES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间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冠脉损伤组CRP、ESR水平明显高于冠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间LVEF及GL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急性期GLS与急性期CRP、ESR均呈正相关(r=0.62、0.57,P均0.05)。结论 STE获得的GLS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并与CRP升高有关,但与冠状动脉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髓细胞相关蛋白-8(MRP-8)/髓细胞相关蛋白-14(MRP-14)异二聚体在川崎病(KD)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寻求KD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及药物治疗新靶点.方法 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KD的患儿46例为KD组,根据心脏彩超评定标准又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15例)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组(31例).选择同期住院有呼吸道感染而无心脏、血液、免疫系统等疾病的发热患儿25例为非KD发热组,选择同期本院门诊体检健康儿童20例为健康对照组.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RP-8/MRP-14水平,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中MRP-8 mRNA和MRP-14 mRNA相对水平.结果 KD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MRP-8/MRP-14水平、MRP-8 mRNA和MRP-14 mRNA相对水平均明显高于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非KD发热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急性期MRP-8/MRP-14水平、MRP-8 mRNA和MRP-14 mRNA相对水平均明显高于亚急性期(P均<0.001).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组血清MRP-8/MRP-14水平及白细胞MRP-8 mRNA和MRP-14 mRNA相对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冠状动脉未扩张组(P<0.05).结论 MRP-8/MRP-14可能参与KD血管炎的病理过程,并参与冠状动脉损害,可作为KD诊断及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可为KD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再次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无反应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初次丙球无反应并接受再次丙球治疗的KD患儿,分为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对2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KD患儿进入分析,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占75.3%(61/81),无反应组占24.7%(20/81)。两组性别、年龄、初次丙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2次丙球使用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初次丙球使用前,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血常规(WBC、PLT、Hb、N)、CRP、肝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次丙球治疗前与初次应用丙球前,血常规和CRP指标差值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丙球使用前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不能预测初次丙球无反应KD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初次应用丙球后的临床表现及血常规、CRP指标对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亦无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KD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10—2005-12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88例KD患儿,测定其血清PCT、IL-6水平;正常对照为同期33例健康儿童,进行同样检测。结果(1)71例急性期患儿PCT水平与14例亚急性期患儿、33例正常对照儿童PCT水平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2)急性期24例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PCT水平显著高于47例无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CT≤0.5ng/mL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6.3%;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6例急性期患儿IL-6水平与11例亚急性期患儿、14例正常对照儿童IL-6水平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急性期17例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IL-6水平显著高于39例无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IL-6水平,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KD患儿急性期血清PCT、IL-6水平增高,亚急性期下降,PCT增高维持时间较IL-6稍长。(2)血清PCT、IL-6水平在发生其他系统并发症患儿中是显著升高的,对其检测有助于KD的病情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0d内已退热的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同剂量IVGG治疗对KD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10—2005-10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56例KD患儿,所有患儿均为10d内退热后确诊且无冠脉病变。按IVGG治疗剂量分成3组,A组(11例)用1g/kg,B组(26例)用2g/kg,C组(19例)未使用,余治疗相同。对其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病程14~21d时发生CAL例数:A组2例(18·18%),B组4例(15·38%),C组16例(84·21%),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0·5年CAL例数:A组1例(9·09%),B组1例(3·85%),C组11例(57·89%),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0d内一经确诊的KD无论是否已退热均应给予IVGG治疗,对已退热且无冠脉损害的患儿应用总量1g/kg IVGG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寻找早期诊断KD并发MAS(KD-MAS)的预警指标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2022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27例KD-MAS患儿(KD-MAS组)及110例KD患儿(KD组)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对KD-MAS的诊断价值。结果KD-MAS组患儿肝大、脾大、不完全K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冠状动脉受损、其他脏器受损、KD反复的发生率高于KD组,住院时长大于KD组(P<0.05)。KD-MA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血清白蛋白、血清钠离子、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以及非渗出性结膜炎发生率均低于KD组(P<0.05);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atate dehydrogenase,LDH)、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均高于KD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SF、PLT、FIB、LDH对KD-MAS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966、0.932、0.897(均P<0.001),其最佳诊断临界点分别为349.95μg/L、159×10^(9)/L、3.85 g/L、403.50 U/L。4个指标联合诊断KD-MAS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LT、FIB和LDH(均P<0.05),与SF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KD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肝脾大、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冠状动脉受损、KD反复等,需警惕KD-MAS的发生。SF、PLT、FIB、LDH对KD-MAS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尤其SF对KD-MAS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CRP、TNF-α与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酶谱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KD患儿34例,其中20例无冠状动脉损伤,14例有冠状动脉损伤,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以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15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进行血清CRP、TNF-α和心肌酶谱检测,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患儿冠状动脉情况。结果KD患儿治疗前急性期血清CRP、TNF-α和CK-MB分别为(35.73±21.97)mg/L、(2.14±0.81)μg/L、(36.48±13.87)U/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02±2.79)mg/L、(0.79±0.37)μg/L、(19.21±9.81)U/L](t=5.713,8.010,4.351 Pa<0.01);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分别为(6.05±4.99)mg/L、(0.83±0.65)μg/L、(21.42±11.51)U/L,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冠状动脉损伤的KD患儿血清CRP、TNF-α水平分别为(46.29±30.43)mg/L和(2.88±0.53)μg/L,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28.34±8.06)mg/L和(1.62±0.52)μg/L](t=2.904,6.904 Pa<0.05)。血清CRP、TNF-α水平与CK-MB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1,0.889 Pa<0.01)。结论KD患儿血清CRP、TNF-α的升高与患儿急性炎性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作为预测KD患儿心肌损伤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6个月内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个月内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年龄组KD患儿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KD患儿487例,分为≤6个月组67例(14%),>6个月组420例(86%).≤6个月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 组),对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个月组和>6个月组临床表现(球结膜充血:68.7% vs 79.5%,P<0.05;颈部淋巴结大:25.4% vs 64.3%,P<0.05)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31±0.83)×109 L-1 vs (16.56±0.29)×109 L-1,P <0.05;血红蛋白 (97.37±1.22) g·L-1 vs (109.01±0.64) g·L-1,P<0.05;血小板(453.34±22.99 )×109 L-1 vs (338.26±6.33)×109 L-1,P<0.05;AST (43.87±6.52) U ·L-1 vs (67.64±4.23) U·L-1,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虽然≤6个月组不完全KD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9.7% vs 33.6%,P<0.05),但冠脉损害率无显著差异(52% vs 53%,P>0.05).≤6个月CAL组和NCAL 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表现迟发,且不典型,诊断及治疗也就相应延迟,心脏超声示冠状动脉异常可作为6个月内完全KD确诊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GMP-140)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分析丹参酮IIA(TanIIA)对各指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成都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61例。将住院KD患儿随机分为TanIIA加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并与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IL-1β、IL-6、IL-8、TNF-α和GMP-140,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结果 KD患儿治疗前血清IL-6、IL-8、TNF-α、GMP-140和血小板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治疗后5~7d血小板数量明显升高,血清IL-6、IL-8、IL-1β、TNF-α、GMP-140显著降低,其中TanIIA加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GMP-140、IL-6、IL-1β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nIIA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KD患者血清IL-6、IL-1β、GMP-140,从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确诊的174例KD患儿,根据其是否并发CAL分为CAL组和NCAL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热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血红蛋白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174例KD患儿并发CAL者46例(占26.44%),无并发CAL者128例;两组患儿平均热程、自发热到开始IVIG治疗的时间、IVIG使用剂量,以及PLT、CRP、ESR、红细胞计数(RB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程10 d、发热10 d后开始使用IVIG,PLT、CRP、ESR升高,RBC降低的KD患儿应警惕并发CAL的危险性,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KD患儿40例,其中12例急性期有超声心动图异常;另选年龄匹配的非KD患儿2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非KD患儿的血清IL-17水平,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球蛋白、白蛋白。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及非KD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恢复期血清IL-17水平与非KD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异常KD患儿的血清IL-17水平高于超声心动图正常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急性期血清IL-17与CRP、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750、0.750,P均<0.05),而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79,P<0.05)。结论 IL-17参与KD的免疫损伤过程,血清IL-17水平是KD活动的指标之一,IL-17水平与心血管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率,减少KD延迟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方法 对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IKD患儿和147例典型KD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包括发热、淋巴结大、指(趾)端脱皮、球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皮疹、口腔黏膜充血、肛周脱屑、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卡疤红肿)]、实验室特点[包括血WBC计数、Hb、PLT计数、ESR、CRP、血清清蛋白(Alb)、血清ALT、血钠]、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KD组与典型KD组比较发病无性别差异,但发病年龄小;IKD组诊断时发热持续时间长;IKD组急性期手足硬肿、口腔黏膜充血、球结膜充血、皮疹方面低于典型KD组,而卡疤红肿则多于典型KD组;IKD组 WBC计数及CRP较典型KD组高;2组心电图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KD组发生CAL高于典型KD组.结论 IKD患儿CAL发生率高,小年龄、发热时间长、卡疤红肿、WBC计数及CRP明显升高有助于IKD诊断.尽早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减少IKD延迟诊断及CAL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危险因素,为及时诊治IVIG治疗无反应病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993年3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219例。患儿均予IVIG治疗,根据患儿对IVIG治疗的反应分为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对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前及治疗24~48 h血常规结果、血生化辅助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VIG治疗无反应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比例、CRP水平及治疗后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比例、CRP水平均显著高于IVIG敏感组(Pa<0.05);IVIG治疗无反应组血总胆固醇、血钠、血钾水平均显著低于IVIG敏感组(Pa<0.05);上述指标积分≥6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955,预测患儿IVIG无反应的敏感度为95.1%,特异度为80.0%。结论联合应用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比例、CRP水平,治疗后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比例、CRP水平、血胆固醇、血钠及血钾水平积分,对于预测IVIG无反应KD病例的发生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川崎病(KD)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部分患儿为不完全性KD临床表现,本文拟对KD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的ESR、CRP、PLT、血浆白蛋白(ALB)、ALT、Hb和WBC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实验室指标异常协助临床诊断的意义及与冠状动脉损害和IVIG抵抗的关系。方法 根据KD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45家医院2000至2005年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的实验室资料进行汇总,将各指标同冠状动脉损害和IVIG抵抗行Pearson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KD患儿1 745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有1 335例进入分析,其中男868例,女467例。 本组患儿ESR、CRP、PLT和WBC增高,ALB减低和Hb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96.0%、90.0%、92.2%和80.4%,45.7%和48.8%。Hb降低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年龄组中存在明显差异,ALB和Hb降低与冠状动脉损害有相关性(P﹤0.05),CRP、ALB、ALT、Hb和WBC计数与IVIG抵抗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ALB、Hb降低与冠状动脉损害有相关性,CRP升高、Hb降低、ALT和WBC升高与IVIG抵抗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KD急性期ESR增快、CRP升高、外周血PLT、WBC计数增高的发生率均>90%,可协助KD急性期临床诊断。对于ALB和Hb降低的KD患儿应注意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对于CRP、ALT、WBC升高和Hb降低的患儿应注意出现IVIG抵抗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