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6例(40眼)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进行了前、后房穿刺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无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者。术后1月视力较术前提高者21眼,占52.50%;视力不变14眼,占35.00%;视力下降5眼,占12.50%。术后33眼眼压控制理想,占82.50%,7眼眼压超过21mmHg,经药物治疗、局部按摩及早期拆除可调整缝线,术后1月内此7眼中有6眼眼压降至正常。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采用前、后房穿刺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抗青光眼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洁 《国际眼科杂志》2009,9(4):775-776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特点,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对36例40眼青光眼患者,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并发症等。结果:手术顺利40眼,患者术后随访2~12mo,术后1mo眼压控制<21mmHg者34眼(85%),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5眼(12%),1眼再行手术,术后1mo视力提高者21眼,保持不变者10眼,下降者9眼,术中术后未发生脉络膜大出血,眼底出血等并发症,恶性青光眼发生1眼。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是安全的,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手术,可以避免视功能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前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0例(30眼)的资料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待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术。随访30个月。观察治疗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结果27眼(90.00%)虹膜表面新生血管于玻璃体内注药后3~7d完全消退;另3眼术后3d明显减少,10d完全消退。眼压治疗前平均(41.23±8.96)mmHg,治疗后降至(15.93±2.91)mmHg(1mmHg=0.133kPa)。治疗前后眼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完全控制成功26眼(86.67%),部分控制成功4眼(13.33%)。最佳矫正视力3眼(10.00%)提高。25眼(83.33%)视力无明显变化,2眼(6.67%)下降。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无明显并发症,小梁切除术中发生前房积血4眼(13.33%),术后无浅前房、玻璃体积血或滤过泡漏。结论小梁切除术前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术后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NVG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远期控制眼压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手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43眼)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施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1月眼压控制≤21mmHg者35眼(81.40%,)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6眼(13、95%);术后1月视力提高者25眼(58.14%),保持不变者12眼(27.91%)。术中或术后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5.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的特点及效果。方法对应用大剂量降眼压药物2~3天后眼压仍持续在40mmHg以上的60例65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先间断地缓慢放出房水,减低眼压后进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65眼术前视力均在0.05以下。术后1周视力≥0.05者64眼,视力≥0.3者31眼;眼压≤21mmHg者52眼。术中术后无玻璃体脱出、脉络膜脱离、脉络膜下大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时,小梁切除术术中多次间断缓慢放出房水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35例(35眼)。经3~5d全身及局部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满意者,术前采用间歇压迫眼球,前房穿刺缓慢降低眼内压后进行小梁切除手术,术中合并抗代谢药物应用,术后应用皮质类固醇及阿托品散瞳。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35眼,其中浅前房者5眼(14.28%)。术后视力提高22眼(62.95%),视力不变13眼(37.05%)。术后1周,眼压〈21mmHg30眼(85.65%)。随访1—3个月,眼压〈21mmHg28眼(80%),≥21mmHg2眼,局部药物治疗可控制,5眼失访。结论高眼压状态下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前、术中、术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留残存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改进的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51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如下改进的小梁切除术:1.术中先行前房穿刺并多次放液降压,2.隧道刀制作薄层大巩膜瓣并紧密缝合,3.术中散瞳、术毕皮质类固醇结膜下注射等。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眼压控制情况、视力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随访1-6个月,眼压控制≤21 mmHg者46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42眼。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手术治疗,改进后的小梁切除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6例(16眼).一次性施行180°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平均眼压自(57.48±10.00)mmHg降至(12.46±4.36)mmHg,控制在21mmHg以下者13眼(占80.12%),手术眼压控制较好。结论一次性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中改良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共52例(65眼)。采用表面麻醉和2%利多卡因棉片浸润麻醉。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瓣;在小梁切除部位做前房穿刺,慢放房水;术中散瞳,术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结果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脉络膜出血、脉络膜脱离、玻璃体脱出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眼压控制正常,视力无下降。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应用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安全有效,及时手术能维持部分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2例(57眼)眼压控制不良的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了联合前房穿刺的小梁切除术.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无脉络膜爆发性出血、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视力低于0.1者17眼,0.1~0.3者20眼,大于0.3者20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 Hg(1 mm Hg=0.133 kPa)者50眼,需要加用局部降眼压药才能控制眼压者7眼,手术成功率87.7%.结论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闭角型青光眼进行联合前房穿刺的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42例( 4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前及术中两次穿刺缓慢放出房水;术后相和拆除可调节缝线、眼球按摩及滤过泡分离手术等处理.随访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42例(45眼)手术顺利,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或玻璃体脱出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只要手术前后处理得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谢驰  方严  李梅  于燕 《临床眼科杂志》2010,18(6):538-540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手术特点、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2例(36只眼)经大剂量降眼压药物等综合治疗2~3d眼压仍≥40mmHg的患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明显提高,1只眼低眼压,2只眼浅前房,2只眼前房积血,经治疗观察后1个月内逐渐恢复。结论 APACG持续高眼压经药物及前房穿刺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的病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3.
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眼压状态下施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3例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先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及眼压、视力变化情况。结果33例高眼压下施行青光眼手术的病人恢复顺利。术后一月眼压控制率93.9%,观察2年以上眼压控制率84.8%。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高眼压状态下前房穿刺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是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治疗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方法 对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的PACG 146例(180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180眼中,152眼(84.4%)不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在10~21 mmHg:26眼(14.4%)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 mm-Hg:2眼(1.1%)眼压失控,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5个月行睫状体冷凝治疗.未出现浅前房、低眼压或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及抗代谢药物治疗PACG能较好控制术后眼压并避免术后早期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减少滤过道瘢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30只眼)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 30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2-12月,30只眼中24只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5只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20只眼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下用药治疗不理想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行手术治疗,以防视功能进一步受损,只要术前考虑全面,术中精心操作,术后周全护理,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9例2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患者28眼(96.5%)术后视力提高。25眼(86.2%)不需要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3眼(10.3%)局部应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眼压控制正常,1眼(3.5%)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29眼房角镜检查房角较术前增宽。8例(27.6%)术后早期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经治疗恢复正常。 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者,可以考虑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35例(5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分析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控制及术后滤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41眼(78.85%),比术前视力≥0.3者(3眼,5.77%)明显增多。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眼压(14.71±4.01)mmHg,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术后功能型滤过泡47眼(90.3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60例(60只眼)联合应用药物24~48h眼压控制不佳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择38例(38只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2例(22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0只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8~15个月,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22.7%(P<0.05).术后随访8个月时,观察组34只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89.5%),对照组15只眼压控制在6-21mmHg(6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 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9%,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3.6%为多(x2=4.42 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对青光眼眼压持续24~48h不降者,应及时复合式小粱切除术,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但必须掌握急症高眼压下的手术技巧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