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磨削术后皮肤组织结构的变化,选用小型猪为动物模型进行皮肤磨削术,术后对组织进行光镜、电镜的组织结构观察,并测定胶原含量变化和成纤维细胞中的SDH及胶原纤维含量变化,以及用天狼猩红偏光法对Ⅰ、Ⅲ型胶原纤维进行分型观察。结果表明磨削术后皮肤细小皱纹消除,真皮浅层形成新的胶原带,胶原总量及Ⅰ型胶原纤维增多。磨削术不仅能消除细小皱纹,而且促进胶原代谢更新,使Ⅰ型胶原增多,故对改善皮肤的老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晶磨削术修复皮肤浅表性瘢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微晶磨削术对皮肤浅表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意大利产微晶瘢痕治疗机,借助机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将微晶颗粒高速急骤地喷打在皮肤瘢痕表面上,造成瘢痕表皮的蜂窝状损伤,同时使用微晶磨头在瘢痕表面上磨削。结果 本组2538例浅表性皮肤瘢痕,进行2~10次的反复磨削治疗,使凹凸不平的瘢痕表面平滑、外观改善,结果较为满意。其中有6例术后出现粟丘疹,11例出现色素减退,8例出现色素脱失。80%患者产生色素沉着并在术后2~6个月消退。2例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磨削术后瘢痕面积缩小,瘢痕表面的鳞状上皮棘细胞层增生明显,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多。真皮乳头层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排列趋于有序。结论 微晶磨削术修复皮肤浅表性瘢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伸展作用后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伸展作用后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4只体重约20kg的猪为实验动物,分别对伸展作用侧及对照侧皮肤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伸展皮肤的胶原纤维自身卷曲状态明显减轻,多数纤维沿着伸展力的方向排列,纤维未见断裂表现。透射电镜见伸展作用后表皮细胞层次增加,间隙增宽,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紧密,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胶原纤维结构未受损害。结论:皮肤伸展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照射后无毛鼠皮肤胶原的变化及其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A,UVA,320~400nm)、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B,UVB,280~320nm)及UVA UVB照射无毛鼠皮肤,观察不同种类紫外线(ultraviolet,UV)对无毛鼠真皮内胶原的影响,为临床防治皮肤光老化提供依据。方法无毛鼠经UV照射20周,UVA总剂量222J/cm^2,UVB总剂量5.9J/cm^2。通过组织化学(VanGieson和天狼星红染色)及超微结构观察,对接受UV照射后的无毛鼠皮肤胶原纤维进行对比观察,并应用彩色皮肤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对胶原纤维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UVA照射后胶原纤维与正常对照相比变化不明显。经UVB及UVA UVB照射后胶原纤维变性、均质化、形成片块状,染色变浅,胶原纤维含量减少。Ⅲ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多,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减少,两种纤维粗细不等,分布不均匀。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经UVA UVB照射后,胶原纤维分布不均匀,排列紊乱,周期性横纹消失;横断面可见胶原纤维直径增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结论通过对UV照射后无毛小鼠皮肤内胶原的结构和定量分析表明,UVB对胶原的损害明显较UVA强;UVB是UV造成皮肤胶原损害的关键成分。  相似文献   

5.
磨削术自1905年Kromayer首创并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近20年来,国内在临床治疗皮肤浅表性损伤中磨削术已有应用,但仍不普遍,主要原因是对皮肤磨削术的效果不甚了解,担心术后的色素变化,我院自1989年始行各类皮肤磨削术共计11360例,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苯酚化学剥脱术后雀斑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苯酚化学剥脱术后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苯酚化学剥脱术后,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及透射电镜,对15例雀斑患者皮肤进行了观察。结果 苯酚化学剥脱术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颗粒数量明显减少,真皮层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明显增粗、增多,皮肤增厚。结论 雀斑化学剥脱术后,表皮层细胞黑色素颗粒数量明显减少,雀斑消失;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提高,引起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粗、增多,是延缓皮肤老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微损伤高速磨削术治疗皮肤色素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江  王标  陈铭锐  曹景敏  刘本立  邝勇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4):417-418,C005
目的:研究微损伤高速磨削术的应用及其适应证选择。方法:磨削系统选用牙科高速打磨机,磨削头为8号球形车针。选择138例皮肤色素沉着患者进行皮肤磨削的应用观察。结果:术后5~14个月随访75例,皮肤总优良率为74.7%,总好转率为16.0%,总无效率为9.3%。结论:微创高速磨削术治疗皮肤色素性病变的最佳适应证为典型雀斑、老年斑、放疗性色素沉着、表浅瘢痕色斑和移植皮片色斑,禁忌证为不典型雀斑和黄褐斑。  相似文献   

8.
应用超脉冲CO2激光对新西兰兔进行皮肤除皱术,术后进行活体、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CO2激光除皱主要作用于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造成表皮细胞层全部或部分脱落,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变性。新生的表皮皱褶变浅、减少,新生的胶原纤维富有弹性,使皮肤绷紧,去除细小皱纹。实验观察超脉冲CO2激光对毛发生长具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9.
CO2激光除皱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超脉冲CO2激光对新西兰兔进行皮肤除皱术,术后进行活体、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CO2激光除皱主要作用于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造成表皮细胞层全部或部分脱落。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变性。新生的表皮皱褶变浅、减少、新生的胶原纤维富有弹性,使皮肤绷紧,去除细小皱纹。实验观察超脉冲CO2激光对毛发生长具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与胶原Ⅰ合成相关的光老化皮肤磨削术后的临床改善皮肤磨削术是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雀斑样痣和光老化性皱纹的成功的治疗方法,但对其特殊的生物学机制参与了解甚少。组织学研究报告,皮肤磨削术和化学脱皮后,真皮乳头出现表皮下新生胶原带或“修复带”,可能对皮肤磨削...  相似文献   

11.
皮肤扩张术后的组织退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张术对皮肤的损伤及退行性变作用。方法 选择常规间断扩张和持续恒压扩张术各9例,在扩张皮瓣术中切取标本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扩张可引起毛细血管出血,损伤修复纤维(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微小动脉血栓形成,成纤维细胞凋亡增加,胶原纤维溶解。常规间断扩张后皮肤以退行性变为明显,持续恒压扩张后皮肤急性损伤明显。结论 扩张刺激可引起组织急性损伤和退行性变,提示常规扩张时间不能过长,持续扩张不宜过快。  相似文献   

12.
肿胀法外超声吸脂术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外超声能量作用于活体组织后的组织学变化,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3只家猪腹部两侧进行外超声与非超声比较,作用不同时间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皮肤组织全层的变化。结果 在外超声作用18min内,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猪的皮下脂肪组织和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破坏程度不断加重,脂肪组织中产生的空泡不断增大而皮肤组织及血管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超声吸脂术可通过稳定的空泡效应选择性地使脂肪细胞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坏死性改变,这一改变与作用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3.
皮肤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树林  汪洋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894-895,i0001
目的:通过观察皮肤经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以探索进一步改良优化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的有效途径。方法:以6只白色小家猪作为试验动物,制作重叠扩张术极限扩张(ETE)和常规扩张(RTE)动物模型,切取两种扩张方法扩张后的皮肤组织作测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极限扩张后皮肤真皮层明显变薄,表皮层厚度与RTE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纤维束细小;弹力纤维广泛断裂;Ⅰ型胶原含量减低。结论:皮肤经持续重叠扩张后可达到极限;导致皮肤达到扩张极限的原因是机械力的持续过度牵拉和皮肤胶原纤维产生的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14.
灼皮美容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治疗天花、痤疮遗留表浅瘢痕与大面积色素斑较简易有效的新方法,利用GX-Ⅱ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烧灼皮肤至真皮浅层代替皮肤磨削这种传统术式。采用动物皮肤烧灼试验,切片显微观察其病理反应及愈合情况,并对68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动物皮肤烧灼深度达真皮浅层,甚或毛囊破坏(已达真皮深层),但大部分区域表皮通过毛囊再生而全层修复,少部分区域也为单层基底细胞被覆,表明灼皮术后皮肤的良好修复过程。临床应用不仅疗效好,而且较皮肤磨削术具有易操作,安全,无菌条件要求低,术中及术后不出血,疼痛不明显,术后不必包扎、换药等优点。动物试验表明:表皮全层灼烧气化后,真皮浅层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灼伤,因此在操作时应注意掌握深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采用多济敷外用于面部皮损磨削术后创面,观察其对创面愈合时间、皮肤色素沉着等的变化。方法:采用区域神经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对不同类型的面部皮损34例进行皮肤磨削治疗,术后创面应用多济敷或凡士林纱布作为底层敷料包扎创面,术后换药一次,保留底层敷料。结果:2001年8月至2003年9月间,通过自身对照,34例面部磨削术后采用多济敷治疗组较凡士林纱布组创面愈合时间缩短(P<0.05),经过6个月至2年的随访,皮肤色素沉着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多济敷有利于缩短面部磨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改善面部色素沉着,外观满意。  相似文献   

16.
杨广林  蒋米尔  黄英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8):1019-1021,F0003
目的观察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动物模型构建后血管壁有关组成成分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在15头巴马猪颈总动脉建立SIA模型,然后在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维多利亚蓝染色(观察弹力纤维变化)、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Ⅷ因子(vWF)表达等方法观察造模段动脉的组织细胞学变化。结果SIA术后新的血流通道内表面有内皮细胞覆盖,动脉管壁有新内膜形成,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较多泡沫细胞出现,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染色范围增大、染色密度增加。超微结构观察提示SIA术后中膜层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型与合成型同时存在;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含量异常丰富。结论SIA模型构建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浅层脂肪抽吸术后皮肤质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桂英  宫昔愿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679-681,i0003
目的:探讨浅层脂肪抽吸术对抽吸区皮肤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头家猪进行浅层脂肪抽吸手术,分别于术后2周、4周、2个月、4个月收集术区以及对照侧全层皮肤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包括皮下脂肪厚度变化、组织学变化、真皮内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变化、真皮及皮下组织中的纤维变化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大体标本显示抽吸区皮下脂肪厚度降低,抽吸区的皮肤收缩;HE染色显示手术区与对照组脂肪细胞形态无改变,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脂肪组织结构于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胶原VG染色显示术区胶原沉积且排列紊乱,网状纤维及弹力纤维于术后2个月显著增生,于4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浅层脂肪抽吸术通过破坏真皮下脂肪,损伤、刺激真皮收缩而引起皮肤显著收缩;浅层脂肪抽吸术后皮下脂肪内抽吸隧道形成新的纤维网,皮肤重建在真皮层产生新的胶原,使皮肤收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点阵CO2激光作用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后创面愈合过程表皮的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将5只昆明小鼠以UVB紫外线照射,制备成皮肤光老化模型,行点阵CO2激光(Deep FX)干预,观察激光创面愈合情况,并且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第1、3、7、15天取材,进行HE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点阵CO2激光作用于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后,术后第1天,见激光损伤灶周围变性组织及细胞水肿,成纤维细胞线粒体体积增大;术后第3天见表皮细胞向创底迁移,成纤维细胞出现增生,细胞内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胶原纤维见周期性横纹;术后第7天激光损伤灶创底见表皮细胞增殖,创面基本愈合,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丰富,内质网扩张明显、胶原纤维增多增粗;术后第15天,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胶原纤维排列密集。结论:点阵CO2激光通过对表皮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产生影响,达到对光老化皮肤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皮肤磨削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浅表区域的异常,包括色素沉着、浅表异物(色素痣、血管瘤)和瘢痕等皮肤先天及后天损害。它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美容外科技术,但它的使用有一定的适应症,而且病变不同手术效果亦不同,还有术后的皮肤护理及注意事项对维持手术效果十分重要。磨削术分为机械磨削术及高能超脉冲激光磨削术。机械磨削术是利用快速转动的砂轮、钢刺轮对表皮及浅层真皮进行磨削的一种技术。病变的表皮及真皮的乳头层磨去后,残存的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  相似文献   

20.
皮肤伸展术后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皮肤伸展术后皮肤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方法 :分别于皮肤牵张 1周时及牵张完毕后第 1、 2、 3、 4、 6、8周 ,按实验与对照两组各取 1cm× 1cm× 0 .5 cm组织块做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 :伸展术后皮肤早期形态学改变不显著 ,第二周后出现表皮细胞层数增加 ,基底细胞呈长柱状增生 ,成纤维细胞密度增加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及真皮厚度增加 ,以术后 3、 4周时最明显。 6周后开始恢复到略高于对照组水平。 结论 :皮肤伸展术能引起皮肤组织细胞的增殖及间质成分的增长。这种组织形态的改变有利于组织创作创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