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具有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强的分化潜能和扩增能力并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的多向分化潜能,但分化为成软骨样细胞的研究目前少见报道。 目的:观察成人骨髓成体多能祖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生物学特性及其向成软骨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观察体外培养成人骨髓成体多能祖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并鉴定;以分化培养基诱导成人骨髓成体多能祖细胞向无软骨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成人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体积偏大,长多角型,数个细长伪足,细胞核大,细胞质丰富,细胞增殖能力旺盛;可见转录因子4、阶段特异性胚胎表面抗原1表达,未见T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CD45,CD133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Ⅱ的表达;诱导分化后,分化细胞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呈异染性,可表达Ⅱ型胶原。证实,实验成功体外培养了成人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软骨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大量文献报道了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系的建立,但大规模体外诱导分化造血祖细胞的研究还缺乏深入的探讨。 目的:建立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形成造血祖细胞的方法。 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将含有Oct4、Sox2、Nanog和Lin28全能性基因的慢病毒颗粒转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了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诱导分化体系中添加了Y-27632,克服干细胞扩增中的凋亡现象;运用OP9细胞产生的条件培养液建立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形成造血祖细胞的分化体系。 结果与结论:①前3代细胞克隆传代时,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发生凋亡的现象很多,很难大规模扩增培养。培养基中添加阻断ROCK活化的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胚胎干细胞的凋亡。②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OP9细胞条件培养液作用下,经过体外诱导分化,形成CD34+造血祖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分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多系分化潜能。方法取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低糖的培养液中培养出贴壁生长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周期和免疫表型分析;在不同的因子作用下诱导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并检测诱导后细胞相应的基因表达。结果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后形态较均一,增殖能力随着传代逐渐增强,但从第8代后增殖能力明显减退。细胞表达CD29,CD38,CD44,CD106等标记,但CD34和H-2k表达阴性。在不同的诱导培养体系里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相应的骨钙蛋白基因,Ⅱ型胶原基因,脂蛋白脂酶基因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从小鼠骨髓可以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有效扩增和诱导分化。表明可以以小鼠为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多系分化潜能。方法取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低糖培养液中培养出贴壁生长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周期和免疫表型分析;在不同因子作用下诱导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并检测诱导后细胞相应的基因表达。结果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后形态较均一,增殖能力随着传代逐渐增强,但从第8代后增殖能力明显减退。细胞表达CD29、CD38、CD44、CD106等标记,但CD34和H-2k表达阴性。在不同的诱导培养体系里,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相应的骨钙蛋白基因、Ⅱ型胶原基因、脂蛋白脂酶基因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从小鼠骨髓可以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有效扩增和诱导分化。表明可以以小鼠为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系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外向肺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尚存在争议。 目的:体外诱导验证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分离小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内皮诱导液向内皮细胞分化。另外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以下诱导培养基中进行上皮诱导3周:单纯上皮诱导培养液,上皮诱导培养液加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并以未经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肺泡上皮作为阳性对照。 结果与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上皮诱导培养液中诱导培养3周后,部分细胞由梭形变为典型的卵石样上皮细胞形态,诱导后约60%细胞表达广谱上皮细胞标志pan-CK,RT-PCR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标志CK18,未经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未表达。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内皮诱导24 h后即出现了典型的血管网状结构,vWF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约70%的细胞呈阳性,RT-PCR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vWF和CD34。提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具有跨胚层多系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培养人胚MSCs,体外扩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SCs的CD44、CD71、CD34、CD45表达;在第4代MSCs中加入的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根据条件培养基的不同分为4组:①IGF-Ⅰ组:培养基中加入100ng/mL IGF-Ⅰ;②软骨细胞培养液组:加入软骨细胞培养液;③联合诱导组:培养液中加入100ng/mL IGF-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④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加入IGF-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细胞内蛋白多糖(PG)含量测定等方法判断诱导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表达软骨基质的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MSCs呈现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SCs阳性表达CD44,阴性表达CD34,CD45;IGF-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联合诱导15d后,MSCs开始呈现软骨细胞的形态特点,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呈阳性,而未诱导的MSCs组呈阴性;联合诱导组细胞内PG含量为8.92μg/ml,显著高于IGF-Ⅰ组、软骨细胞培养液组和对照组,但低于正常软骨细胞(P〈0.01)。结论:IGF-Ⅰ和软骨细胞培养液能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骨髓源干细胞向具有功能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从人骨髓分离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表皮生长因子、β-巯基乙醇和高糖培养基诱导其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经诱导后,用RT-PCR检测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胞浆胰岛素的表达。此外,诱导后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定量及胰岛素释放实验将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将经诱导后的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小鼠的右侧肾被膜下。在移植后16 d持续检测小鼠的血糖水平,最后对右侧肾脏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经诱导后,细胞能表达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也能检测到胞浆有胰岛素的表达;而且这些细胞能对糖刺激有所反应。细胞被移植到糖尿病小鼠的肾被膜下,能起降血糖作用。其肾脏的免疫组化显示:肾被膜下有胰岛素阳性细胞。结论:人骨髓源干细胞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这将为糖尿病细胞治疗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缺乏特异的表面识别分子,其鉴定一直是研究中的难题。 目的:探索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条件,获得体外克隆化培养的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表型分析及分化潜能鉴定。 方法:外科手术取髂骨术中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初步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用极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流式细胞仪对克隆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并进行体外成软骨、成骨及心肌细胞诱导,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成软骨、成骨及心肌细胞表达,确定其表型及分化潜能。 结果与结论:单个细胞来源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1∶3传代一般可以传28代左右,24代以前生长状态良好;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表达CD29,CD44,CD106,不表达CD14,CD34,CD45,HLA-DR;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可向成骨、成软骨及心肌细胞分化,提示体外克隆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能维持良好的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单克隆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多能成体干细胞;鉴定;分化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08  相似文献   

9.
尿酸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尿酸(UA)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使用GM-CSF、IL-4、LPS,并加入UA诱导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BMDCs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用MTT法检测BMDCs与同基因小鼠T淋巴细胞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IL-12的水平。结果:通过鉴定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出BMDCs。尿酸浓度为400mg/L或200 mg/L时能增强DC细胞表面CD11c、CD83、CD86、IA/IE分子表达率;提高IL-12分泌水平(P<0.05); DC与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5∶1、10∶1、20∶1时,能增强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P<0.05);尿酸浓度为70 mg/L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IL-12分泌水平、刺激T细胞增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体外培养诱导扩增的BMDCs, UA可促进分化与成熟,提高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和IL-12分泌水平。UA的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犬骨髓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犬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随培养时间延长其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向内皮细胞(ECs)分化能力。方法:免疫微珠分选方法纯化犬骨髓CD14 细胞,EGM-MV2条件培养基培养,于不同时间检测EPCs的生物学特性;将存活至8周的EPCs以分化培养基(M199 20%胎牛血清 VEGF)诱导培养,检测ECs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早期EPCs为分选后8代之前的EPC,体积略小,类圆形,60%融合时呈串珠样排列,表达CD133、CD14;晚期EPCs由表达VE-cadherin、KDR、CD14的早期EPCs分化而来,形态为多边形,分泌活动明显加强,表达CD133、VE-cadherin、CD14和KDR;诱导分化细胞呈鹅卵石样外观,表达Ⅷ因子、CD31。结论:犬骨髓EPCs随培养时间呈现不同生物学特性,早期EPCs不稳定,晚期EPCs显示出更稳定的生物学特性,能够分化为ECs,是血管组织工程学研究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Transplantation of pancreatic islet cells is the only known potential cure for diabetes mellitus. However,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sufficient numbers of purified islets for transplantation severely limits its use. A renewable and clinically accessible source of stem cells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insulin-secreting beta-cells might circumvent this limitation. Here, we report that human fetal bone marrow (BM)-derived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s (MPCs) possess the potential to generate insulinsecreting islet-like clusters (ISILCs) when injected into human fetal pancreatic tissues implanted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 mice. Seven essential genes involved in pancreatic endocrine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sulin, glucagon, somatostatin, pdx-1, glut-2, nkx 2.2, and nkx 6.1, are expressed in these BM-MPC-derived ISILCs, suggesting that ISILCs are generated through neogenesis of BM-MPCs. Our data further suggest that differentiation of BM-MPCs into ISILCs is not mediated by cell fusion. Insulin secretion from these ISILCs is regulated by glucose concentration in vitro, and transplantation of purified ISILCs normalizes hyperglycemia in streptozocin (STZ)- induced nonobese diabetic (NOD)/SCID mice.  相似文献   

12.
背景:缺氧性死亡限制了细胞移植和组织再生中细胞的应用。 目的:观察芒果苷对氯化钴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损伤性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氯化钴建立细胞缺氧模型,以芒果苷对缺氧损伤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保护,通过MTT实验观察芒果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芒果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保护的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 结果与结论:氯化钴能显著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并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氯化钴200 μmol/L处理细胞12 h,诱导细胞凋亡率为(42.49±3.96)%;处理细胞24 h,诱导细胞凋亡率为(46.37±4.49)%,随着芒果苷浓度的增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损伤的凋亡率逐步减少(P < 0.01),芒果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结果提示,氯化钴缺氧模型能成功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具有剂量准确可控、无特殊设备要求、易操作等优点;芒果苷能有效抑制缺氧损伤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生长能力及其多向分化功能。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检测其表面标志以及检测其成骨、成脂和成肌多向分化状况;结果: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与非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比较,形态学无差异且均表达CD29+、CD105+、CD44+和Sca-1+ ;CD34-、CD11b-;同时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成脂、成肌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其骨髓源性MSCs的形态学和功能与正常小鼠的MSCs比较评估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量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因子及特定微环境下可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并已广泛用于终末肝病的临床替代治疗,而其最佳诱导条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初步探讨中草药红景天苷联合淤胆大鼠血清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从大鼠骨髓中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法检测干细胞表型;胆总管结扎切断法制备大鼠淤胆血清。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3组体外诱导培养:空白对照组,基础培养基+5%淤胆血清;红景天苷组:基础培养基+5%淤胆血清+30 µmol/L红景天苷;阳性对照组:基础培养基+5%淤胆血清+20 µg/L肝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各组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各诱导组肝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45、CD14、CD34、CD79a;空白对照组、红景天苷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在诱导培养中均出现多角及双核细胞;空白对照组、红景天苷组、阳性对照组在诱导培养7 d开始出现甲胎蛋白、白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达;在同一时间点空白对照组表达率最低(P < 0.05),红景天苷组、阳性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传统淤胆血清体外诱导相比,红景天苷联合淤胆血清能更有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能力,这可能与培养上清内的某种细胞因子或几种细胞因子有关。 目的:分析大鼠心肌细胞培养上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是否与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内细胞因子含量不同有关。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培养纯化,酶消化法分离心肌细胞,分别以 1×108 L-1的细胞浓度培养72 h后收集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内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心肌细胞培养上清组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P < 0.01),提示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能与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有关,其中主要的细胞因子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生长因子在体外能否诱导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是否增强其旁分泌作用.方法 取4周龄雄性SD大鼠骨髓,贴壁法培养BM-MSC至第3代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105、CD34、CD45、CD31.将细胞随机分为间充质干细胞组(MSC组)和生长因子共培养组(GF-MSC组).MSC组继续培养传代;GF-MSC组与生长因子[其中包括培养基(IMDM)、2%胎牛血清(FBS)、20 nmol/L地塞米松、100μmo1/L维生素C(VitC)、50 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10 μg/L成骨蛋白2(BMP-2)、2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青霉素和100 mg/L链霉素]共培养.1周后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两组细胞肌钙蛋白Ⅰ(TnⅠ)和结蛋白(Des)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组细胞Tn Ⅰ和Des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裂解液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水平.结果 体外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44、CD105,而不表达CD31、CD34、CD4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F-MSC阳性表达TnⅠ和Des.RT-PCR结果显示TnⅠ和Des mRNA在GF-MSC有阳性表达,而MSC为阴性表达.GF-MSC组HGF、VEGF在细胞裂解液和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蛋白水平(ng/L)高于MSC组(HGF裂解液32.05±0.41比12.10±0.21,培养上清574.21±4.19比169.16±2.41;VEGF裂解液45.66±2.22比30.37±0.54,培养上清487.78±36.29比44.25±1.31;均P<0.05).结论 体外与生长因子共培养,可诱导BM-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并增强其旁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l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 T细胞。CD4+ 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l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l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 < 0.01);进一步发现Toll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4.53±1.27)%,(2.39±0.80)%,P < 0.01)。研究结果表明Toll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纯化及体外定向诱导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YS-MSC)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显微分离人卵黄囊, 经酶消化得到卵黄囊细胞, 卵黄囊细胞经贴壁培养、传代纯化得到人YS-MSC, 流式细胞仪检测YS-MSC表面抗原表达, 钙钴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地塞米松、消炎痛、胰岛素定向诱导YS-MSC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检测中性脂肪。结果: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易于分离、纯化, 体外培养增殖潜能大。卵黄囊间质干细胞CD29、CD44、CD166及CD105表达阳性, CD34、CD45和CD86为阴性;AKP弱阳性。卵黄囊间质干细胞经成脂诱导转化为大小不等的园形或椭圆形细胞, 可见胞浆内有少量微小脂滴形成, 随时间延长, 胞浆中脂滴相互融合, 胞核被挤于细胞的一侧, 经油红O染色脂滴染橘红色, 符合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论: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与成体间质干细胞表型一致, 在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除胰岛素的乳腺癌干细胞悬浮培养方法以及雌激素诱导的作用。方法:通过使用去除胰岛素的悬浮培养方法获得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肿瘤球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CD24-CD44+表达细胞的检测、醛脱氢酶1(ALDH1)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多向分化能力对该干细胞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鉴定。给予10-10 mol/L 17β-雌二醇(E2β)对该干细胞模型处理7 d,观察上述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去除胰岛素的悬浮培养方法获得的瘤细胞球呈葡萄状,由30~60个细胞组成。细胞球显示细胞角蛋白18和CD10蛋白均表达阳性,CD44+CD24-细胞的含量及ALDH1蛋白表达量均较贴壁细胞明显增高(P<0.05)。使用10-10 mol/L E2β处理MCF7肿瘤球细胞7 d,肿瘤球细胞数及体积增大。使用10-10 mol/L E2β处理MCF7肿瘤球细胞24 h,CD44+CD24-细胞数量及ALDH1蛋白表达量较未处理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去除胰岛素的悬浮培养方法可有效建立乳腺癌干细胞体外研究模型,并可用于E2β对乳腺癌干细胞生长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